<p class="ql-block">我在重庆“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旧址陈列馆”里见到一幅民国抗战时期签名长轴——“政治部招待陪都文化界、新闻界晚会来宾题名”,让我们一起欣赏民国大佬们的签字笔墨风采。</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幅铺展在时光深处的长卷,纸色微黄,如秋日落叶般沉淀着岁月的呼吸。墨迹纵横,字字如人,或沉稳端方,或洒脱飞扬,仿佛当年那些文坛巨擘、政界名流仍在灯下执笔,留下姓名与风骨。这不仅仅是一张签名轴,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聚会,一场在烽火连天的年代里,用笔墨完成的精神对话。我站在玻璃展柜前,目光缓缓滑过那一列列名字,仿佛听见了八十年前重庆夜晚的风声,夹杂着谈笑、争论与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长轴的后半部分笔迹渐趋自由,有的字迹豪放不羁,似有酒意未消;有的则工整严谨,一笔一划皆见修养。这些签名不属于展览中的“展品”,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在历史的某一刻,他们齐聚一堂,不是为了炫耀头衔,而是以文会友,以墨传心。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即便身处战乱,仍保有对文化尊严的坚守。他们的字,或刚劲如松,或婉转如溪,各有风骨,却共同汇成一股文脉的河流。</p> <p class="ql-block">标题部分的题字尤为庄重,竖排的几行大字如碑刻般挺立,透出仪式感与敬意。两侧小字如侍立的文士,恭敬而有序。那一方朱红印章轻轻落于右下,像是一声顿挫的结尾,又像是一枚封缄,将这场文化夜宴的温度与重量,封存在了纸墨之间。我不由得想起,那个年代的“晚会”并非今日的娱乐喧嚣,而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一次在黑暗中彼此照亮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细看局部,草书如风驰电掣,一笔贯通数字,仿佛书写者心中有千言万语,不愿被规矩束缚。那股奔放的气势,像是要冲破纸面,直抵人心。而在这狂放之中,又藏着章法与节制,正如那个时代的文人——外表洒脱,内心却始终牵挂着山河破碎、百姓流离。</p> <p class="ql-block">另一处行书则温润如玉,字迹舒展,不疾不徐,像是主人在夜深人静时,提笔轻书,留下一份从容的见证。每一个转折都含蓄而有力,不张扬却自有分量。这样的字,不靠形胜,而以气胜,一如那些默默耕耘于文化阵地的学者,不争锋芒,却撑起了一个时代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行,又见一行紧凑而有力的行书,字字如钉入木,笔力千钧。书写者或许正襟危坐,心怀家国,落笔时带着沉甸甸的责任。这些名字背后,是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是笔杆子与枪杆子并肩作战的岁月。他们的墨迹,不只是签名,更是一种无声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有些字迹间错落有致,大小相间,仿佛一场视觉的交响乐。行书与楷书交织,灵动与规整并存,正如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在动荡中求秩序,在混乱中守文明。那一枚枚朱红印章,像是历史的眼睛,静静注视着这一切,也为这份墨宝增添了几分庄重与信物般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最令我驻足的是一处特写,墨色浓淡相宜,笔锋流转间尽显功力。那不是一个炫技的展示,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如同呼吸般真实。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书法之美,不在于是否合乎法度,而在于是否“见人”。这些字,无论工拙,皆有“我”在其中,有情感,有立场,有温度。</p> <p class="ql-block">长卷的结尾处,字迹归于平静,排列整齐,仿佛一场盛宴后的余韵,宾客散去,灯火渐熄,唯有纸墨留香。那一方小小的红印,依旧鲜亮,像是一句未尽的叮嘱:文化不灭,精神长存。</p> <p class="ql-block">谢谢雅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