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载杏坛情

康乐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肖孔钢先生的初心与守望</b></h3> 1958年秋日的北京,金风送爽。25岁的肖孔钢怀揣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证书,踏入六十五中的校门。这位年轻的高材生或许不曾想到,自己将在这所平凡校园中度过人生最珍贵的三十五个春秋。从初登讲台的青涩教师,到独当一面的副校长,肖先生用半生心血浇灌这片教育沃土,也在这里收获了最纯粹的教育情怀。 初入六十五中时,肖先生只是一名普通化学教师。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试管中变幻的色彩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但他深知,化学教育不应止步于实验现象的展示。他创新性地将生活实例融入教学——用食醋除水垢、小苏打发面等日常现象解释化学原理,让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可感。多年后,学生们仍清晰记得,肖老师如何用一根火柴点燃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 三十五年间,肖先生的角色不断丰富: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学处副主任、副校长、东城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每一个岗位都见证着他教育理念的深化。 作为班主任,他坚持"以生为本",构建"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的班级文化;作为管理者,他推动教学改革,倡导"因材施教"。尤为可贵的是,他创立的"化学兴趣小组"培养了一批批热爱科学的学生,其中不少人后来走上科研道路。这些成就背后,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话。 六十五中的发展历程与肖先生的个人成长紧密交织。这所诞生于北京市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战略背景下的学校,七十年风雨中始终坚守教育初心。从简陋校舍到现代化教学楼,从基础教学到特色课程建设,每一块砖瓦都凝结着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心血。肖先生有幸参与并见证这一历程,特别是担任校领导期间,他积极推动教学设施升级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特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站在六十五中七十华诞的历史节点,回望三十五载教育生涯,肖先生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恩——感恩党组织的培养,感恩校领导的信任,感恩同事的支持,更感恩一届届学生的陪伴与成长。这种感恩不是抽象情感,而是融入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细节: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对学生发展的深切关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展望未来十年,正值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肖先生深知,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的根基。他对六十五中寄予厚望:继续提高教育质量,锤炼师资队伍,发扬办学特色,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多元化人才。这位八旬老人虽已离开讲台多年,但教育情怀依旧炽热。在他看来,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生命的火焰,而六十五中正是这样一个让火焰生生不息的地方。 三十五载杏坛春秋,肖先生用化学教师的智慧和校长的胸怀,诠释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他的故事,是六十五中发展史上的璀璨篇章,也是中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群像的生动缩影。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代征程上,这种坚守与传承的精神,必将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