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桌抽屉里,那本1983年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已陪我十年。封面的保尔头像边角微卷,书页间夹着三张不同时期的书签:小学时画的小红星、高中时摘抄的名言、大学时写满感悟的便签。这三张书签,像三颗印记,刻着我从“读红书”到“懂家国”的成长路,也含着我对红色精神从懵懂到深刻的领悟。</p><p class="ql-block">      初识红书,是在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老师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为课外读物,我捧着厚厚的书,最先被保尔“与土匪斗智”“在雪地里修铁路”的情节吸引,只觉得这是本“超好看的冒险故事”。那时的我,会在课本上画保尔的简笔画,把“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的句子抄在笔记本封面,却不懂“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背后沉甸甸的重量。有次爷爷看到我涂鸦,没责备我,只是翻开书里他年轻时画的横线,指着“钢铁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这句话说:“这孩子写的不是冒险,是在苦日子里不低头的劲儿。”我似懂非懂点头,只记住了爷爷眼里的郑重——原来这本“故事书”,不能随便乱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真正读懂红书里的“劲”,是在初三那年。爸爸工作的工厂面临转型,他每天早出晚归,回家后总坐在书桌前翻《创业史》,书页里夹着他写的密密麻麻的笔记。有天我半夜起来喝水,看见他对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这句话发呆,眼眶红红的。后来才知道,他为了学新的技术,每天下班后去培训班,手指被机床磨破了也不吭声。我翻开他读的《创业史》,看到书页边缘写着“老梁(梁生宝)办互助组难,我学新技术也难,但难的时候,就得咬牙扛”。那一刻,我突然懂了爷爷说的“不低头的劲儿”——保尔在病床上写小说,梁生宝在困难中办互助组,爸爸在转型中学技术,他们都在“苦”里熬出了“韧”。那天晚上,我在自己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夹了张新书签,写下“原来英雄不是天生的,是熬出来的”,第一次觉得红书里的故事,和我身边的人、和这个时代,离得这么近。</p><p class="ql-block">      上了大学,我加入了学校的“红色读书会”,读的红书多了,对“红色传承”的理解也深了。有次我们读《红岩》,讨论“江姐面对竹签酷刑时,为什么能忍住疼”。有人说因为她勇敢,有人说因为她有信仰。直到读书会的指导老师拿出一张老照片——照片里是她外婆的战友,一位曾在重庆地下党工作的老奶奶,手上留着被敌人拷打的疤痕。“老奶奶说,不是不怕疼,是想到身后的家人、想到要建的新中国,就觉得疼不算什么。”老师的话让我突然醒悟:红书里的精神,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信仰”,而是“为身边人、为家国好好活”的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去年暑假,我跟着读书会去革命老区实践,在一户老党员家里,看到墙上挂着泛黄的《毛泽东选集》,书页里夹着主人年轻时的入党申请书。老爷爷说,他年轻时靠读《毛泽东选集》明白“要为老百姓做事”,后来带着村民修水渠、种果树,把荒山坡变成了良田。“现在我孙子也爱读红书,还帮村里拍短视频,宣传咱们的农产品。”看着老爷爷孙子拿着手机直播的样子,我忽然懂了“传承”的意思:不是把红书锁在柜子里,是把书里的精神变成做事的劲儿——就像老爷爷修水渠,像他孙子拍短视频,像我爸爸学新技术,像千千万万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干。那天晚上,我在《红岩》里写下新的感悟:“红色传承不是喊口号,是把‘为家国’的心意,变成‘办实事’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现在再翻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不再只看到保尔的冒险,更看到他“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的初心。这十年,红书陪我从懵懂孩童长成大学生,也让我见证了家国的变化:爸爸的工厂转型成功,老区的村子通了快递,家乡的高速越修越远。我渐渐明白,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就像红书里的英雄们,他们的奋斗连着家国的未来;而家国的发展,也给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底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现在的日子好了,还需要读红书吗?我总会想起爷爷翻书时的郑重,爸爸写笔记时的认真,老区老爷爷修水渠时的坚持。红书里的精神,不是过时的道理,是能给我们“扛事儿”的力量——当我们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想想保尔的坚韧;当我们纠结“为谁而活”时,想想江姐的信念;当我们思考“能为家国做什么”时,想想梁生宝的实干。</p><p class="ql-block">      书桌前的台灯亮着,我把新写的便签夹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红书教会我的,不只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未来的方向——好好成长,为家国添一点光。”这或许就是红色传承最好的样子:个人跟着时代走,精神跟着初心走,把书里的家国情怀,活成自己的人生底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