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门口)</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华路4号(天安门西侧)。</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简介)</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卫和平牌坊)</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p> <p class="ql-block">(保卫和平牌坊)</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长廊)</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现在总面积23.8万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3.8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长廊)</p><p class="ql-block">园内有辽柏、社稷祭坛、中山堂、保卫和平坊、兰亭碑亭、格言亭、蕙芳园、唐花坞等著名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内)</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曾来园参加大型游园活动。</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内)</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是明清坛庙园林中的杰出代表,是北京城内第一个公共园林,其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都较高。</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内)</p><p class="ql-block">2002年,中山公园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精品公园。2011年,中山公园被评为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唐花坞)</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辽代这里曾是兴国寺,元代改称万寿兴国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花坞)</p><p class="ql-block">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按照《周礼》“左祖右社”辟建为社稷坛。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也是皇权王土和国家收成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唐花坞简介)</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年(1914年),在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创意、主持下,将社稷坛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初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p> <p class="ql-block">(习礼亭)</p><p class="ql-block">民国十四年(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在园内拜殿(今中山堂)停放灵柩,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名为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习礼亭)</p><p class="ql-block">初创中央公园,主要依靠社会仕绅官商捐资,政府给予少量财物补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习礼亭简介)</p><p class="ql-block">公园开放以后,依靠门票和房屋租金等收入维持日常开支,辅以董事捐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雕像远景)</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以后,属“差额预算事业单位”,凡大型修建和机械设备购置,由上级财政拨款,经常性业务费开支由经营收入维持,盈余按比例上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雕像近景)</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旧工务局,内设园林管理科,中山公园归属工务局。4月1日改工务局为建设局,中山公园移隶建设局。同年4月18日正式接管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雕像前留影)</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中山公园的发展亦有所起伏,大略可分为4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去中山堂的门)</p><p class="ql-block">1949至1957年,为调整恢复阶段。一方面建立健全组织,审定规章制度,整顿人事;一方面修缮房舍,增植花木,完善公共设施。使公园功能迅速恢复,成效显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把门的狮子)</p><p class="ql-block">1958至1965年为第二个阶段。受“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的影响,园林建设进展缓慢。根据“绿化结合生产”的指示,公园伐除、减少了部分观赏树木和绿地,种植了果树和粮食、棉花等农作物,扩大了淡水养鱼等生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把门的狮子)</p><p class="ql-block">1966至1976年为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园文物古迹经职工及时遮掩、埋藏得以保存,供观赏的热带鱼被取缔,盆花、金鱼大部被处理,一些名石上的诗句被磨毁,唐花坞改为展室,兰花室改为学习室。园林建设除完成政治任务和必要的修缮外基本停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门洞)</p><p class="ql-block">1977年以后为第四阶段。随着拨乱反正,城市园林绿化逐步兴起,公园的园林绿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恢复和发展阶段。特别是1980至1990年,成为中山公园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树)</p><p class="ql-block">11年中,在完成景区改造方面,建设投资639万元,建筑面积6453平方米,修筑道路和铺装地面9700平方米。新建、改建了怡乐厅、愉园、游船码头、杏花村(来今雨轩新址)、蕙芳园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古树)</p><p class="ql-block">改造了长青园、桃园、苹果园、梨园、公园西门内两侧等景区,变封闭区为向游人开放的游览区,扩大了游览面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树简介)</p><p class="ql-block">1986年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在公园南门内石坊以北,塑建孙中山铜像,使公园的主题更加突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游客休息处)</p><p class="ql-block">园林绿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栽植乔、灌木、绿篱、竹子、攀缘植物等13.8万株,栽种草坪5.23万平方米,使公园草坪面积占全园陆地面积的26.2%,全园绿化覆盖率达77.27%,实现了全园“黄土不露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色土)</p><p class="ql-block">运用新的科研成果对公园的“活文物”——古柏进行复壮,使之生机勃勃。花卉养檀取得可观的发展。盆花养护量翻了两番多,达6万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色土)</p><p class="ql-block">新建温室8800平方米。采用科学方法控制花期,保证了公园的四季展摆和重大节日政治性用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简介)</p> <p class="ql-block">(音乐堂)</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的亭堂楼阁)</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的亭堂楼阁)</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的亭堂楼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的亭堂楼阁)</p> <p class="ql-block">(群众游园)</p> <p class="ql-block">(群众游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