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素书》第29课,神莫神于至诚

尤曉艷

<p class="ql-block">【读原文】</p><p class="ql-block">本德宗道章</p><p class="ql-block"> 夫志心笃行之术,</p><p class="ql-block"> 长[cháng]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p><p class="ql-block"> 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p><p class="ql-block"> 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p><p class="ql-block">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p><p class="ql-block"> 悲莫悲于精散[sàn],病莫病于无常;</p><p class="ql-block">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p><p class="ql-block"> 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p><p class="ql-block"> 败莫败于多私。</p> <p class="ql-block">【经典导读】</p><p class="ql-block">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素书》本德宗道章。今天的原文是:“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世上最为神妙的莫过于一颗至诚的心,最为智慧的莫过于读懂人、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神莫神于至诚”这一个诚字可谓一字千金,孔子、孟子、阳明先生等众位先贤,《大学》、《中庸》、《素书》等众多经典都在不约而同重重为我们呈现这一个字“诚”。《大学》讲诚意的功夫,“诚于中,形于外”;《中庸》讲诚身的功夫,讲“至诚如神”;《素书》同样在讲“神莫神于至诚”。那么,先贤们到底在讲什么呢?为什么诚对我们人生如此重要?为什么至诚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我们通过阳明先生的话语来感受至诚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在谈到《中庸》中“至诚如神”时说:“不必客气,至诚即是神,至诚之心可以前知。”阳明先生认为一个至诚的人,他是真诚恻怛、心生万法,以一颗空灵的心回应着世间的万事万物,可以对事情发展提前做出预判,所以在他人看来,就像有神灵、神通一样的不可思议。为什么一个至诚的人能够拥有这样的智慧呢?阳明先生进一步讲出掷地有声的六个字:“诚则明,明则诚。”一个人真诚的程度有多高,智慧就有多高,反之亦然。</p><p class="ql-block">“金城所至,金石为开”当心中真诚到极致的时候,智慧的大门就在你面前打开。下面我们讲一个经典的茶师与武士的故事,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茶师跟随主人一起去往一个陌生的城镇,主人说:“路途凶险,你就装成武士,带上剑也为咱们壮胆。”他们到了镇上主人去办事,这位茶师就自己在街上走走看看,这时候当地的一位武士看到这样一位配剑的陌生人,就问他:“你从哪里来?你也是武士的话,那我们应该比比剑法,这是咱们这里江湖上的规矩。”</p><p class="ql-block">茶师说:“我不是武士,我只是一个茶师。”武士就说:“你不是武士,却佩戴着剑,你是有辱武士的名声,如果这样的话,你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你自己做出选择吧?”茶师说:“我知道江湖有江湖的规矩,你看这样好不好,你容我一点时间让我准备一下,让我可以有尊严的以一种体面的方式离开这里,乃至于离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约定下午在河边继续见面!</p><p class="ql-block">幸好在这个镇上,有一位道行高深、武艺高强的侠客,茶师就找到了他,把这件事原原本本的讲了一遍,说:“我求您能够教我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死去的做法,我已经无路可逃了,因为我和那位武士已经约定,我是一个茶师,不是一个武士,但是我穿着武士的制服、配剑,有辱武士的尊严,所以我和他这样约定,恳求您至少教我一种最体面的死法。”侠客说:“到我这里来的都是求生,你是第一个来求死的,你是茶师,那你为我泡一次茶吧!”这个茶师心里很伤感,他说:“这也许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次泡茶了。”所以他做的格外用心,比如说把山泉的水小心装在壶里,放在炉子上,把茶小心翼翼的拿过来,洗茶、沏茶,把茶很恭敬的呈给这位侠客,这位侠客很仔细的去品味这杯茶,他说:“这是我一生喝过最香醇的一杯茶,他说你可以不用死了。”茶师说:“大师,那你赶紧教我,我怎么样才能不死呢?”侠客说:“我没有什么好教你的,你只需要记住,用你刚才泡茶的这份心去面对武士就行了,你只用你刚刚为我泡茶的这份心,对你而言这是你一生最后一次泡茶,这是你为这个世界呈现的最后一杯茶,你用这么一份心向死而生,你或许会有一份新的转机。”</p><p class="ql-block">结果,下午茶师就见到了武士,于是他面带微笑,缓缓的脱下宽松的外衣,轻轻的摘下头上的礼帽,慢慢的拿出绷带,紧紧的束好袖口,不慌不忙、不紧不慢、气定神闲、神态自若,这就是侠客教他的,这是你在世间最后一次泡茶,同样这也可能是你在世间最后一次面对一个武士,所以你要有这么一份恭敬、从容坚定的心,气定神闲、神态自若的完成你这最后一段旅程。当他在这么做的时候,武士越看越紧张,他不知道这位茶师功夫有多高?特别是对方的眼神以及那份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越来越发慌。终于,茶师将全部的装饰装束好了,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并且把剑舞向半空,把剑停在那个地方,因为它只会这一点,他也不知道把剑拔出来之后,接下来该怎么样做,他只能做到就是这些。而此时,这位武士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请您饶命,您是我这一生见过的武功最高的人,您收我为徒吧!我这一生跟着您,您把您的武功交给我,这是我一生所求。”</p><p class="ql-block">同仁们,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是一个古时候的故事,相信大家心里都会被激起涟漪。大家被震撼的同时,是不是更加好奇,茶师是靠什么征服了武士呢?答案是四个字:“至诚如神。”我们相信茶师在以为自己已无生路,在为那位侠客恭恭敬敬的泡最后一壶茶的时候,他呈现出来的那颗心是那样一份至诚,那样一份纯粹、空明、无我之心,这让他瞬间接近了道,这就是“诚则明。”茶师因至诚而呈现出的那一份道行,超越了刀剑上的一招一式,由内而外展现出一份强大的能量,让武士毫无招架之力,“太阳一出,魍魉潜消。”</p><p class="ql-block">同仁们,“至诚如神”这是极高的境界,但普通人在一些特别的时刻也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比如,我们上面讲到的这位茶师,再比如父母在孩子遇到危险时可以爆发出非人的力量。我们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孩子被压在了卡车下面,父亲冲过去,硬生生把一辆卡车抬了起来,父母对孩子的那份至诚感天动地,无与伦比。可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却很难做到那份至诚?或者说只开发了少量的诚呢?我们原本都有一颗诚心,可现在那份真诚却逐渐失去了,是谁偷走了我们的真诚?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叫做错知错见,错知错见会极大的损伤我们的真诚。</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到一家公司求职,面试官问了他一些常规问题,气氛很融洽,但突然间面试官问了一个工作多年的人都未必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年轻人不知道答案,但他不想漏怯,于是他先是想办法绕开这个难题,发现绕不开后就开始东拉西扯,企图糊弄过去,但他不知道对这位面试官而言,年轻人使得这个小花招在他面前洞若观火。最后,年轻人汗流浃背,终于词穷了。面试官起身送他到门口,意味深长的说:“刚才这个问题其实我并不期待你的答案,我在等你说一句,“我不知道!”我在等待你的真诚。”面试官这一句话深深震撼了年轻人,年轻人心中升起了深深的惭愧。他说:“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老实人吃亏,所以遇到不懂也要装懂,说出来的话都是水分很重,口不对心,我以为这样是对自己好,没想到却弄丢了自己的真诚。”同仁们,这些年轻人的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对这位年轻人而言,老实人吃亏这五个字的错知错见就搞乱了他的人生,让他失去了能量和智慧,我们心中是否有这样的错知错见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再看使我们失去真诚美德的第二个原因叫做贪心贪欲,我们这颗心原本都是纯粹的,但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些歪风邪气吹过来,就比如假如我们地位高一点,又有那么一点爱听好话,那么别人的恭维就来了,如果我们自身的屏障不够坚固,一份贪名的心起来,马上就把我们的真诚赶走了。所以今天《素书》告诉我们,“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阳明先生告诉我们,“诚则明,明则诚。”我们就明白了真诚美德人人具足,我们的心原本是真诚、质朴、亲近、纯粹的,原本就是一颗诚心,当我们愿意把心上那些枝枝叶叶去掉,把错知错见、贪心贪欲这两个心中贼赶跑,我们就开始恢复自己真诚的心之本体,像那位茶师一样体证那份至诚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诚则明,明则诚”,一份真诚,一份智慧,十分真诚,十分智慧,唤醒心中的真诚,开发智慧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润泽日讲《中庸》19】</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文是:孔子说,鬼神的德行真是广大无边啊。虽然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到,但它们却真实存在于万物之中,没有一样东西能脱离它们的影响。每逢祭祀之时,人们都会沐浴斋戒、盛装打扮,恭恭敬敬的准备祭品,这时候就能感受到鬼神的气息无处不在,仿佛就在头顶上方盘旋,又像在身边环绕,就像《诗经》说的:神灵何时降临难以预料,我们又怎能心存怠慢呢?看似虚无缥缈,却又真实可感。看似隐微难察,却又无处不在。这种真实存在的力量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了的。</p><p class="ql-block">其实对于鬼神,孔子的态度一向都是“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孔子对于鬼神都是避而不谈的,就怕老百姓会迷信。但为什么这一次孔子又专门的讲鬼神呢?又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呢?通过学习《中庸》,我们发现其实所谓的鬼神,它首先指的是规律,是人生社会运行的规律。你看原文中就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这讲的就是万事万物的背后有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主宰,也就是主宰着一切事物的规律。</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有人偷了别人家东西,结果被警察给捉住了,你看惩罚他的到底是谁?是警察在惩罚他吗?其实不是的,惩罚他的是法律,你看,是他触犯的法律啊,所以警察只是代表法律去惩罚犯了错的人,而警察是法律的代表,就像鬼神是规律的代表,这个规律,他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实我们老百姓多少能够感知得到。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规律,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能让天下的人都去恭恭敬敬的祭拜鬼神,来忏悔曾经做错的事,也祈祷今天的每一份努力都有回报。所以老百姓其实是把规律给拟人化了,比喻成了鬼神,那如果有鬼神盯着你,你看你还敢干坏事吗?所以我们今天再进一步讲,这个所谓鬼神,它既是规律,它更是指良知,天理即良知。</p><p class="ql-block">我们还是回到刚才这个例子,警察抓的小偷,但是你看咱们全中国十几亿老百姓,又有多少人真的去读过法律法条呢?但是那个偷了东西的人,他一定知道自己不对啊,所以即便警察抓住了他,他也基本上是心服口服的,就像《诗经》里讲:“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神灵什么时候能够降临难以预料,我们又怎能够心存怠慢呢?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做事无愧于良知,就不用害怕神灵什么时候会降临?</p><p class="ql-block">曾经有这样一段故事,弟子陆澄请教阳明先生:老师,有人夜里怕鬼怎么办呢?阳明先生就说:只是他平时不能致良知,他心里有所亏欠,所以才怕。如果他平时始终都是依良知办事,他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像孔子、阳明先生这样早已经良知清澈的圣贤,他们随时随地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也早就超越了鬼神,反而还能够借助鬼神之力去化育民众。</p><p class="ql-block">在1518年,阳明先生作为南赣巡抚,率军征讨盘踞在浰头山一带的盗匪。在那之前,他已经劝降了部分贼寇,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军事打击,擒斩十之八九,但是仍然有少数的顽固分子深入深山。阳明先生他在乎的可不只是军事上的胜利,他真正渴望的是让地方能够长治久安。但是当地局势却非常复杂,百姓和匪寇之间也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怎么办呢?就在这个时候,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寄浰头山神文》,借着和山神说话的机会,把一些重要的话就讲给了百姓。比如我们学过阳明心学的同学,耳熟能详的这一句:“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你看老百姓他就算不怕阳明先生,他多少还是怕山神的。听说有人竟然在浩浩荡荡的举办祭山仪式,他们心里那些残存的侥幸也基本都荡然无存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再次感受何为《中庸》。在第一讲里我们分享过,《中庸》就是良知清澈时该做什么做什么,既要做,又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而阳明先生他良知清澈,借着山神的威慑力去践行化育人心的使命。事上没有对与错,只有良知上的是与非。</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再一次回顾今天的原文:<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span>明天我们要学习的原文是:<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思考】</p><p class="ql-block">①偷走我们真诚的两个“心中贼”是“错知错见”和“贪心贪欲”,它们是如何具体发生作用的?</p><p class="ql-block">②如何理解“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