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山东莱芜的北张庄村,秋阳洒在果园里,金黄与橙红交织的果实压弯了枝头,整片果园像被晚霞亲吻过一般。我站在这片土地上,看着王俊义老汉蹲在树下轻轻抚摸一棵苹果苗的根系,动作温柔得像在抚慰一个熟睡的孩子。他六十岁了,背有些驼,手上的老茧却比谁都厚。十年前,他刚回村时,没人相信这个退伍的老兵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什么名堂。可他不争不辩,只是日复一日地翻土、育苗、记录天气,像在完成一场沉默的修行。</p> <p class="ql-block">北张庄村不大,地势不平缓,土地算不上肥沃,但王俊义偏偏看中了这片“不争气”的地。他说:“地不哄人,你下多少功夫,它就还你多少收成。”最初几年,他试过玉米、小麦、桃树,收效平平。可他没走,也没放弃。白天教书,晚上啃农业书,雨天研究土壤酸碱度,晴天就往外地农科站跑。十年如一日,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土专家”。直到那年春天,他带回了第一批“爱妃”果苗,小心翼翼地栽在村南那片荒了多年的坡地上。</p> <p class="ql-block">如今,那片坡地已变成百亩果园,成了山东最大的爱妃苹果种植基地。果子皮薄肉脆,甜中带酸,咬一口汁水四溢,果香能飘出半里地。更难得的是,王俊义坚持不打农药、少用化肥,用的是自家沤的有机肥,猪粪、秸秆、果渣循环利用,形成了“种果—酿酒—养猪—肥田”的绿色链条。他说:“土地养活我们一辈子,咱不能把它吃垮了。”果园边建起了小型酿酒坊,落果蒸酒,酒糟喂猪,猪粪还田,连风刮来的落叶都被他攒起来堆肥。这哪是种地,分明是在写一首关于自然的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不善言辞,可一说起果树,眼睛就亮。有年夏天暴雨连下三天,果园积水,他半夜穿着雨衣扛着铁锹去挖排水沟,摔了两跤,泥水糊了满脸也不肯回屋。村民劝他:“一把年纪了,何必这么拼?”他只说:“苗要是死了,乡亲们的指望就没了。”后来,他带着全村人一起种,免费供苗,包教技术,谁家遇到虫害,他背起药箱就走。如今,村里一半人家都种上了爱妃苹果,收入翻了两番。有人喊他“王老板”,他摆摆手:“我就是个种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天是最热闹的时候。果园里人来人往,采摘的、装箱的、直播带货的,笑声不断。王俊义却总在最偏的那片地里,蹲着看一棵新苗的长势。我问他累不累,他抬头看了看天,说:“累?累就对了,说明活着,还在干事。”顿了顿,又补了一句:“这果子,不光是卖钱的,它还得让咱村子绿起来,让后人还能闻见土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磨一剑,他磨的不是剑,是一颗心——对土地的敬畏,对乡亲的承诺,对绿色生活的执念。如今,北张庄村的果园像一块翡翠,镶嵌在鲁中大地上。而王俊义,依旧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军绿色外套,在树影间缓缓行走,像一位守望者,守着他的果园,也守着一个普通农民最朴素的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