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平渡的风

wanshi

<p class="ql-block">  在凉山工作的这些年,心里始终惦记着皎平渡。这个念想,像一粒深埋的种子,在岁月的浸润中悄然生根,静默生长。直到今年烟叶收购季,因调研边界专卖监管工作,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站在皎平渡口,江风从峡谷深处迎面扑来。这风,不似别处的空灵飘逸,而是沉甸甸地扑进怀里——裹挟着金沙江的湿润,带着两岸崖壁的体温,更像要把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岁月,一并塞入我的行囊。</p> <p class="ql-block">  江边那几孔著名的窑洞,宛如大山的凝眸。我躬身钻入,外界的喧嚣瞬间消散。空气中浮动着泥土与时光交融的气息,借着洞口漏进的微光,壁上深浅交错的烟熏痕迹,像是岁月镌刻的密电码。</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风有了声音,有了形状。它时而化作指挥员沉稳的命令,时而变成战士们急促的脚步,时而汇作船工们浑厚的号子,还有那维系千军万马的电报声。“嘀嗒——嘀嗒——”,仿佛仍在窑洞四壁轻轻回荡,诉说着那个不眠之夜的紧张与期盼。“金沙水拍云崖暖”,此刻不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诗句,而是寒夜里并肩的温暖,困境中携手的力量,黎明前绽放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走出窑洞,同行的老吴说:“红军当年就是从这里来到我们会理的。这些年,会理老百姓发展烟叶产业,住起了小洋楼,开起了小汽车,小日子滋润得很!”老吴是会理本地人,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大半辈子。他指着渡口的方向,声音低沉:“九十年前的那个晚上,这里来了很多人,他们穿着破旧的灰军装,不少人的草鞋都磨烂了,但他们都目光炯炯,亮得让人难忘。”他顿了顿,语气忽然变得坚定而自豪:“我常想,九十年前的红军在会理,一定也抽吸过我们会理的烟叶!”</p> <p class="ql-block">  随着老吴的话语,我的思绪飘至1935年。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后,佯攻贵阳,趁滇军东调之际,直插云南,于5月1日至9日在皎平渡,依靠7条小木船,经过9天9夜不间断的摆渡,未失一兵一卒,出其不意地全部安全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至此跳出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启航,到金沙江畔的木船破浪,皎平渡已不仅是一处地理坐标,更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高地。会理会议的谋略,智取德昌的果敢,泸沽分兵的决断,彝海结盟的深情,皎平渡的风一路向北,吹过龙肘山峦,轻拂安宁河水,在冕宁点燃革命星火,于越西铸就红色信念……</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征路,千里大凉山。历史不会忘记,在西昌礼州的边家大院,几片从会理带来的烟叶,在那一双指挥“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大手中,细心卷成烟支,火柴划亮的瞬间,“清甜香”的魅力舒展了沉思的眉宇。飘逸的烟气在天地间流转,思想的火花随即在静默中迸发。轻弹指尖,忽明忽暗,道路的选择、时局的判断、兵力的部署,深邃而清晰,笃定而从容。从此,“长征”二字,镌刻下一支军队的铁血意志,铸就了一个政党的不朽传奇,挺起了一个民族的铮铮脊梁。</p> <p class="ql-block">  是的,皎平渡的风,是有记忆与温度的。九十年前,先辈们筚路蓝缕、九死一生,为的是创造一个可以安心耕种、安居乐业的未来。而今,在他们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上,烟海与邛海一色,碧浪共青山逶迤。作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凉山烟区接续推进专业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绿色化植保、数字化烘烤、标准化收购、融合化发展。凉山烟叶在时光的淬炼中,沉淀出独特的“清甜香”味道,助力着这片红色土地“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巨变,成为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天选信物。今天的凉山,14个世居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美好生活就如金灿灿的黄金叶一样照进和美乡村,这何尝又不是一场新时代的长征呢?</p> <p class="ql-block">  山河无言,历史有痕。所有的通途都始于最初的险渡,所有的温暖都曾在寒夜里孕育。临别回望,皎平渡的风,早已吹散了硝烟,送来了安宁,如今正吹拂着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还有这方热土上每一个奋斗的身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