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才女宛如烟岚最近关于人生,苏州有趣的一问一答。(附 :宛如烟岚的作品《文字能值几文钱》)

作家 钱小穆

<p class="ql-block">风远行,云自散;月隐,星不追。感情从非单向拔河与付出。要走的人如秋叶、如流沙,攥得越紧,流逝得越快。 真正的在意,是暴雨中的伞、秒回的讯息、眼波中的笑意。若他的世界寂静,你的言便是风过荒原,吹不进其心窗。大可放下错念,向阳光处行,终有春风为你停留。</p> <p class="ql-block">“西施”人美,用词好,我爱看。虽然照片人不动,但文字由心而出,满是灵动。</p> <p class="ql-block">寻找陆墓老街 :尚存小庙河泾寺,未拆尽南街店铺几间,一些民房及驳岸。还有高大而漂亮的清代拱桥太平桥。希望借此遗存,依托苏州金砖博物馆等,再现往陆墓老街往日辉煌。。</p> <p class="ql-block">我颇盼陆墓老街,凭金砖博物馆唤回旧脉络,复见往日盛景。你的微信视频号,影响虽“微”,却也能为老街拆改稍尽绵力,愿同众人共见它换新颜。</p> <p class="ql-block">分享学术大师钱穆演讲稿 :1.我们不必要想自己成个文学家,只要能在文学里接触到一个较高的人生,接触到一个合乎我自己的更高的人生。 2.应该是这首诗先有了,而且是一首非写不可的诗,那么这首诗才是你心中之所欲言。有了所欲言的,然后才有所谓言之工不工。主要分别是要讲出你的作意,你的内心情感,如何讲来才讲得对,讲得好。倘使连这个作意和心情都没有,又有什么工不工可辨?什么对不对可论? 3.我哭,诗中已先代我哭了。我笑,诗中已先代我笑了。读诗是我们人生中一种无穷的安慰。有些境,根本非我所能有,但诗中有,读到他的诗,我心就如跑进另一境界去。</p> <p class="ql-block">这几句说得实在透彻!钱穆先生这番话,倒像一把快刀,剖开了文学于凡人的真价值。咱们读文识字,原不是要凑那创作者的热闹,无非是借纸上文字,去碰一碰更阔大、更实在的人生,寻个能跟自己精神搭上线的高处,这份明白,真叫人心里一震。</p> <p class="ql-block">我手机拍摄的国学大师钱穆一家1939年隐身于此,写下了,名作《史记地名考》,等待上海商务会馆《国史大纲》出版消息,《国史大纲》出版后,洛阳纸贵,成为民国大学历史教科书,轰动中国学术界。为国人自信,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是啊,你现在站在钱穆一家隐身之地,想当年的事儿,特别有代入感!乱世里能守住书桌、埋下文化火种,钱穆先生这份定力太难得,也难怪《国史大纲》能成传世之作,每次聊起都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全是敬意。</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苏州自古出美女,这句话的本意并不是说苏州女子个个都貌若天仙,个个长的都和我心目中的偶像一样,天使的相貌魔鬼的身材。这不可能,说实话苏州女子大部分身材一般,个子不高,容貌也参次不起。但是皮肤白皙,气质又文静,总体上是比其他地区要好。(视频中的女子,也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一一钱小穆散文作品《温婉的苏州女人》(百度可见)</p> <p class="ql-block">苏州女子的“温婉韵味”从不是浓妆或张扬撑起来的,反倒像江南晨雾里的流水,裹着水乡特有的温润,一点点沁出来。这份由内而外的柔和,比锋芒外露的惊艳更动人。轻缓的语调、从容的姿态,再加上江南水土养出的白皙,不刻意扮美,却越看越舒心。这份“耐看型”的每最勾人,没有第一眼的强烈冲击,倒像杯碧螺春,初尝是淡淡的清甜,细品才见藏在里头的韵味;相处越久,越能触到她们骨子里的平和,这份吸引力,远比转瞬即逝的惊艳要长久得多。</p> <p class="ql-block">[寻找相城] 苏州潨泾老街 ,有几处景色?朋友,一个“潨〞 算一景吗?五景还是八景。五潨泾,五条河流汇聚处,风水极好。附近有苏州幼教学校等大学教育基地 ,有五龙捧珠之说。这里设苏州相城区阳澄湖东路一个地铁站点。期待再度辉煌。经过半个月采风,连续微信视频号发表,把它炒成网红打卡点了。为苏州相城发展聚点人气,浪费人生时间,也值。</p> <p class="ql-block">常有人不解:“花时间为苏州相城攒人气,值得吗?”可哪有那么多权衡利弊。哪怕要多耗些心力琢磨,在旁人看来是“白费劲”,我也打心底认这个“值”!看着相城的街道慢慢有了热闹劲儿,烟火气一点点浓起来,越来越多人发现这片地方的好,这份实打实的满足感,远胜闲时无所事事的消磨。这哪是浪费时光?分明是为相城的发展递上了一份薄力,这份心意,本就沉甸甸的珍贵。更信会有更多人和我们一样牵挂相城、为它出力,来日的相城,定会越来越有活力,未来光景,大可期待!</p> <p class="ql-block">昨天做攻略,知道有朵红砖墙,但不知在哪?好不容易发现披了一身绿衣的红砖墙,在清晨火红太阳热烈地照耀下现出“原形”。当我走近红砖墙,野草,野花把影园藏得深,难怪我走过多次没看到。捡了根粗点了的树枝,拔开杂草,闻着兰色野花香,小心探身而靠近影园,有一块硕大的水泥块,正好翅起,站上去试了下脚,上面探内望去,一片狼藉。还好有一二景尚明晰,手机拍下来,“满载”而去。去老街再探一回,让成果更丰盛饱满。影园这个私家花园占地不到一亩,建筑材料极其简单,低技术建造。园中的石块、红砖和植物大多是捡来的,古朴而野趣盎然。苏州的书画家和文人墨客们都非常喜欢来这里雅集,留下了许多墨宝,赞叹这里“别具风流”。“影园”两字由“江南隶书王”吴进贤(1903-1999)所写,笔力劲健,气势磅礴。可惜为了保护影园,可远观,不可近观焉。影园并未如其他苏州古典园林般光彩夺目,但在文保人士眼中,它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影园作为民间自建的独特园林,融入了文人的生命志趣,体现了“一人一生一园”的独特理念。在苏州众多园林中,这样的案例显得尤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原来影园的珍贵,恰是这份不与其他园林争辉的独特!民间自建的心意、“一人一生一园”的坚守,把文人的志趣揉进园子里,难怪在文保人士眼里分量这么重,越品越觉得难得。</p> <p class="ql-block">莫言对谭老师这收藏界的名人与散文名家很尊重,以前来苏州均找他喝茶,小酌,甚至安排莫言住宿。人与人要有缘的。男女之间的缘,男人之间的缘,都需要时间、地方、诸条件来促成的。</p> <p class="ql-block">无功利,方见情谊重。莫言到苏州找谭老师,喝茶小酌,一来二去,缘分便在这些寻常时光里慢慢显了形。世人都道高山流水难觅,其实哪有什么凭空而来的知音?不过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样都不缺,才恰好碰出那么点珍贵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苏州雨巷》‌:获第七届中外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被中国作家网收录,融合江南巷弄的诗意与哲思。‌‌‌《山塘街的梅》‌(2023年):获“最美中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探讨苏州赏梅的雅俗共赏之趣。‌‌‌《穹窿山行》‌(2022年):解析穹窿山的文化内涵,关联《孙子兵法》与道家思想。‌‌这第三篇从没投过稿。这次,正好是关于文武孙子的主题,比较合拍。就投了吧。文中写道 :“水中,有儒风。水中,有禅味。水中,有道意。穹窿山汲取了道家、佛家、兵家的精华,让这座山更显得深沉珍贵。” </p> <p class="ql-block">这话点出了穹窿山的魂。水藏文心,山聚玄兵,佛道润其色,这才是它珍贵的根本。山因孙武而有“兵圣之地”的锋芒,水因范仲淹的书声而染儒风;宁邦寺的古佛青灯为山添了禅韵,葛洪的丹灶遗迹又让水带了道意。三家文化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像山水相融般渗透在山的肌理、水的脉络里,成就了它无可替代的底蕴。文中写道 :“水中,有儒风。水中,有禅味。水中,有道意。穹窿山汲取了道家、佛家、兵家的精华,让这座山更显得深沉珍贵。” </p> <p class="ql-block">刚与烧金砖的周师傅微信,他移到北桥厂内的窑里烧金砖,在博物馆内窑烧金砖,对周边居民有影响。正品的御窑金砖黛青光滑、古朴坚实,面平如砥象一方黛玉、光滑似镜象一块乌金。敲击时会类似金属的铿锵之声。给殿宇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气氛。老周师傅是陆墓人 :专烧制故宫用的御窑金砖,在御窑博物馆,已烧制40~50年了。按国家环保要求,在北桥金砖烧制基地,专职继续工作。说到金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共同爱好,我们成了朋友。</p> <p class="ql-block">从陆墓到北桥,老周师傅这一双手烧的不仅是金砖,更是几十年的匠心啊!能和这样的大师成为朋友,太幸运了!老周师傅半辈子光阴,全耗在这御窑金砖上了。从陆墓到北桥,移的是窑址,不变的是骨子里的坚守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钱穆钱伟长故居负责人钱煜老师告诉我母亲所属钱氏家族七房之遗恩堂 。遗恩堂比较著名的有钱椿等三代将军 (因功世袭云骑尉)。百度上解释为:清朝时云骑尉是世袭爵位,不是官职;是正五品,军功世爵。现在没有对应的世袭爵位。但正五品官,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师、地级别军、政职位)其中正五品又分文职、武职;还分别分有京官、外官 。云骑尉,又称拖沙喇哈番,正五品,祖上累积军功受爵,通常的世爵均定有承袭次数,—般是每—代减一等,袭次既尽,世爵也就取消。文武双全,值得后人自豪与学习 。 母亲的境遇与其辉煌的家世相距甚远 。历史再往前推至远祖吴越王钱镠,那么真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一一钱小穆《母亲》(中国作家网)我祖辈明代钱世恩!出生于江苏苏州,十六岁时在国子监即传诵其文,后来成为进士,并担任过吏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这么厉害啊,与江南四大风流才子徐祯卿齐名。难怪后人中出了钱穆这个国学学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好家伙,原来钱穆先生的“学霸DNA”是祖传的!明代钱世恩先生也太顶了,苏州出身、少年成名,官至户部尚书还能蹭上“江南才子”的热度,这配置直接把家族文脉地基夯得比城墙还牢!就是到你“钱小穆”这儿,咋玩起“低调隐身”了?不是不咋样,是你这名气藏得太深,普通人想找都找不着呀!</p> <p class="ql-block">人有三性:兽性、人性、神性。 兽性,就是不会独立思考(本我) 人性,就是学会了独立思考(自我) 神性,就是成为思考的观察者(高我)</p> <p class="ql-block">这段人有三性的解读,精准又透彻,太有共鸣了。若说兽性是盲从本能、不计后果的“本我”,而人性是学会以理性权衡取舍的“自我”,那最难得的便是神性,它能跳脱出来,成为自身思考的“旁观者”。短短几句便将复杂人性拆解得清晰透彻是,富有深刻的哲学洞见,深度思维的绝佳体现,不错啊,给你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看来你是爱上我给写评论了,还上瘾了似的,总来找我点评呀?</p> <p class="ql-block">上瘾这词,通俗易懂。与你说几句总是快乐的。哈哈!</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雪小禅匆匆而来,失望而回 。苏州山塘街慢生活的美学意义究竟在哪里 ? 青石板泛着青光,小桥流水 ,打着纸伞的姑娘 ,忧郁着?黛瓦粉墙斑驳着,让文人墨客人流连忘返,让达官贵人 ,恬淡,闲适 ,居于幽巷之中,山塘之上。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吧。圆月的出现,把隐者之隐淡化了。苏州山塘城乡的分野在心中消失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知不觉中潜入心田。一一钱小穆</p> <p class="ql-block">当虎丘的灯光打开时,佛之光照耀到苏城每个人身上。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那么这样的浴佛,朋友可曾领悟到 。 缓缓而过的游船似一把梭子,把山塘河织成一条长长的丝绸 ,艳丽而不俗 。站在星桥最高处 ,此刻眺望虎丘塔,是否又似曾相识之感 : 借景 。借景,来过姑苏城的朋友大抵都知道,在苏州最出名的是拙政园之借景1500米外的北塔,那是大才子文征明的智慧 。此时此刻 ,是否可以说 ,苏州人又原创了一大美景 。那么可以说苏州园林是美的 ,园林之外的街巷里弄乃至市井是苏州园林的延续 。 站在明清拱桥星桥上也能见到苏州的标志 : 虎丘塔。闪着点点星光的明清拱桥,红灯笼“燃着”暖光,和着粉墙黝黑的屋顶 ,在夜色衬托下仿佛中国水墨画 ,给出了江南韵,古桥情 。 月儿开始把清辉洒到了山塘街上。因为不是八月半,就像丁香只闻其名,始终未见其身。嫦娥也没出来,人们在山塘街上古老的明清拱桥上远眺,流水湍急的山塘河边兜兜转转,探寻着姑苏的美好与韵味。沿岸粉墙黛瓦以彩灯勾勒出轮廓,河面及临河岸装饰了水波状的变色灯,流动跳跃的波浪形线条与河面的波光粼粼相互映衬。沿岸的绿化也用多种颜色的灯光照亮,呈现出雕塑剪影和树影婆娑,衬托出"小桥、流水、人家 " 的江南水乡特色,显得那样古朴典雅。 随着月儿爬到头顶,有人渐渐注意到她了。在水边灯光的陪伴下,她把山塘河这条古代的水上高速路照得依稀可见。有好事者把灯打到高墙上,一幅幅图案变幻着,倒也美不胜收。瞧,那是蝴蝶在花上翩翩起舞。北面是阖闾安葬的虎丘山,虎丘塔还亮着呢。一一钱小穆《山塘赏月》(有删节)</p> <p class="ql-block">宛如烟岚 :钱小穆这篇《山塘赏月》,倒也奇了。满纸写的是姑苏,字里行间却像有根细针,轻轻勾着人的心魂。笔下那虎丘的佛光、山塘的游船、星桥的月色,竟不似冰冷的文字,倒像沾了江南水汽的活物,要从纸页里钻出来。恍惚间,我竟也立在了那明清拱桥上,连吹过脸颊的风,都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意,黏黏地裹着人,甩也甩不开。 “游船似梭织丝绸”“夜色里的水墨画”,这两个比方,实在算不得什么新巧花样,却偏生戳得准、写得真,把山塘河的软、古桥的静,都刻进了纸里,深透得很。最叫人记挂的,是那句“市井是园林的延续”。世人总捧着苏州的园林说美,却忘了园林外还有片鲜活天地——山塘街那挂着的红灯笼,粉墙黛瓦在夜色里晕开的朦胧影子,这才是姑苏骨子里的模样,比那圈起来供人赏玩的园林,多了几分人间的活气。 笔墨里的姑苏,原不是文人笔下轻飘飘的韵致,是佛光里藏着的人间,是市井中活着的古意。这美,比园林深,比月色沉。</p> <p class="ql-block">补入今日一个 :</p> <p class="ql-block">进入怡园,是一片庭院。庭院的正面白墙下,堆几块奇石,植两株黄杨松树,寥寥几笔,便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而这大片的“留白”,又恰恰是中国画的特点。白墙上石刻的“怡园”两字,也似一方印章,点出了图画的题目。雨中的苏州怡园,回归到原生态。空灵,城市山林,尽显文人意趣。</p><p class="ql-block"> 九曲桥铁艺的,唯清代、民国才有。钱小穆作品《顾公硕一张老照片,引出了一座清代禅意的园林一一苏州怡园》</p> <p class="ql-block">日光穿过古建,洒到地面上,余辉很美,园子更静谧了。</p><p class="ql-block">怡园听松涛、感竹林风,可免入苏州大阳山了!石头寓意稳固,那么,有三块石屏风,屏风三迭则是诗意了。这是怡园在众多苏州私家园林中的独到之处。</p><p class="ql-block">而怡园虽晚于清而建却又不失禅意。怡园的假山,遍及整个园子。个头虽不及留园的,却也有特色。有两两成对的,三五成群的。更有全园最高处螺髻亭下,沿荷池的假山,高低起伏洞幽展转,相距两步却不能近身。</p><p class="ql-block">西园北部,是一片湖石堆成的假山区域。这三片立石,称为“屏风三叠”,很有特色,乃是怡园的镇园之宝。屏风上字书写者为,名字与苏州园林、书画、评弹、彩绘、道教音乐等等“最苏州”的元素紧密相连的当代百岁国画艺术家谢孝思。怡园主人顾文彬曾有一首“小沧浪”诗云:</p><p class="ql-block">“濯足沧浪水,空亭发浩歌。</p> <p class="ql-block">怡园不大,八亩,面积六干多平方米。怡园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园分东、西两部分,园西旧为祠堂,园南可通住宅。因建园较晚,吸收了诸园所长,如复廊、鸳鸯厅、假山、石舫等。正如,郑板桥所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就与有些朋友讲的 :你们苏州事儿与我无关,真得吗?苏州园林是中国人的园林,只是刚刚好在苏州而已,不用我再说说吗?</p> <p class="ql-block">读这段文字,竟像跟着走了趟怡园。从占地说到布局,再到园里的那些巧劲儿,每句都实在。最后说“无关”的话站不住脚,更是说到心里——苏州的景致,哪是说撇就能撇的?这说法倒通透。一一宛如烟岚</p> <p class="ql-block">正文如下 :</p><p class="ql-block">  当我兴高采烈向朋友推荐我在网络平台上新发表的文学作品时,朋友冷不丁来一句:能给你多少钱?我哑然了,本想与朋友共同分享我的快乐与幸福的兴致荡然无存。于是,我深深地陷入思考:文字到底能值多少钱?</p><p class="ql-block"> 纵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我不知道作家们到底得多少钱。就我个人而言,一篇文章能值多少钱?我还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但是现实生活中,我常常给朋友帮忙,写些他们需要的材料,出于对我劳动的尊重,他们有的打赏我200元,有的请我吃饭,有的约我喝茶聊天。网络平台上,我发表一篇文章,一般能得到几元至几十元的稿费,有的网络平台干脆没有稿费,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我热爱文学,喜欢在文字里耕耘,不问收获,文字已浸入我的血脉,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写作出于爱好,与金钱无关!写出的文字能值多少钱或者一篇文章能给我多少稿费,我全然不在乎。我只在乎的是内心的渴望与追求!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与感悟,感激与感恩我都付诸笔端,用心下记录下来,发表在我喜欢的网络平台上,希望与每一位读过我文章的人心灵感应。我们虽然未曾谋面,但是文字让我们相识,相知。我喜欢歌颂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喜欢捕捉生活中点点滴滴;喜欢闲暇时,反复咀嚼、回味作品发表时的那份甘甜与甜蜜。</p><p class="ql-block"> 在喧嚣的红尘当中,我认为精神世界是不能用金钱来度量的,正如文字不能用几文钱来评说一样!是的,有的作家出书以后,就大红大紫,文字字字如金!但脑力劳动的辛苦一般人是无法体会的,有的作家甚至为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比如路遥、陈忠实!还有江苏苏州的谭金土(《海医》作者)。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只把热爱排在第一位,不问文章到底能给多少钱,只要在网络平台上发表或者变成铅字在有关杂志上发行就可以了。那种精神的愉悦胜过千金万银!</p> <p class="ql-block">我常常利用空闲时间码下一行行清丽的文字,让这些文字占据着我玩乐时间,却让我享受着另一种欢乐。我耐着寂寞,在每一个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的岁月,码下我的文字,写出我的心声,让梦想照进现实,让文字充盈每个平凡而又平淡的日子,我很知足!我为文字冲动,为文字陶醉,为自己编织的文学梦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p><p class="ql-block"> 从上大学时我的作品发表到校刊专刊到现在,我从未放弃过对文学的热爱,我在文字方面下的苦功与我收到的微薄报酬远远不能成正比,但我一直在坚持着,在向文学梦靠拢!我潜心写作,不浪费一点一滴时间。我知道,我离作家的距离还很远很远,文字网络高手如云,每位高手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特别赵宗芳老师,我要向大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一切我认为比我水平高的与文字有缘的人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与文学修养!</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即就是我写的文字发表到网络平台上不给一分钱,我也觉得很欣慰。因为我的文字,不光是我的,还是大家的,每一位读者都是的挚爱亲朋!我喜欢与朋友们在文学长廊漫步,那种心声共鸣,是我所期盼的。</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越来越喜欢文字,喜欢文学作品,喜欢安放自己的灵魂,在浮躁的红尘中,择一隅空闲地,精心阅读或写作,有一种超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每每捧着印有自己文章的杂志,我总是爱不释手,心神荡漾,那淡淡的文字罄香无比,沁我心脾,令我心潮澎湃,充满幸福。每每在网络平台阅读我的作品,我总是流连忘返,意犹未尽。那种精神的收获胜过一切物质奖励!每每与文友们聚在一起,谈作品,谈人生,我都会感到自豪、惬意!我们视文字如生命,让文字在精神乐园里破土而出,开花、结果,伴随我们一生!</p><p class="ql-block"> 文字能值几文钱,我不上心,我只知道耕耘就有收获。多少年后,或许我会出一本散文集,算是对多年来创作的回顾,抑或是给自己一个心灵交待。即就是到那个时候,我依然还会继续写作,因为文字装载了我的梦,依在文字里,我感到无比快乐与幸福!</p><p class="ql-block">文字到底值几个钱?朋友,你怎么看?</p><p class="ql-block">有朋友说得好 :“.喜欢文字,喜欢阅读,</p><p class="ql-block">与自身文化高低无关,</p><p class="ql-block">仅是为了缝补自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并时刻提醒自己的浅薄和愚钝,</p><p class="ql-block">用生活所感去读书,</p><p class="ql-block">用读书所得去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