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青里的诗意行旅

亲水台

<p class="ql-block">这一程,脚步未远,心却已走遍山川湖海。从都江堰的千年水脉到画中世界的烟雨楼台,从静谧茶席间的花影摇曳到峡谷奔流前的豁然开朗,旅途不仅是地理的迁徙,更是文化的回响与内心的沉淀。老照片泛黄,边角磨损,像一封未曾寄出的信,静静躺在记忆的抽屉里。那上面的笑脸,仿佛还在说着昨日的言语。而书页间,《徐氏家谱》与《岁月悠悠》并肩而卧,像是时间深处传来的低语。它们提醒我,行走不只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打捞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痕迹,触摸血脉里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在都江堰畔驻足,听流水诉说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两千余年过去,岷江依旧奔涌不息,滋养着成都平原的千里沃野。凭栏远望,飞檐隐现于绿树之间,山水与人文在此交融成诗。一位身着黑色中式衣衫的人静坐于竹影斑驳的墙前,手中折扇轻展,仿佛正将一段古意缓缓道来。那一刻,风过檐角,茶烟袅袅,时光不再匆忙,只余下与历史对坐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深夜发圈:</p> <p class="ql-block">青春岁月,成立沙湖诗社,创办沙湖诗刊。</p> <p class="ql-block">九六年中秋节,与向祖文同志一起参加长阳诗词协会成立大会,成为早期会员。</p> <p class="ql-block">2007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作家论坛会员。</p> <p class="ql-block">2008年,北京国际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北京诗词学会艺术研究中心文创指导。</p> <p class="ql-block">201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课题编辑策划组成员,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成员。</p> <p class="ql-block">2018年,宜昌诗刊自媒体发起人,创办人。</p> <p class="ql-block">2024年,中国微信诗人学会编委,湖北诗人脸谱主编。宜昌诗刊诗刊社名誉总编审,宜昌诗刊主编。</p> <p class="ql-block">2025年,退休在家赋闲。</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长阳老县城清代民国时期的四合院。先太祖父徐文荣是江西南昌老徐南昌县城徐孺子的子孙。元代由江西南昌迁湖北长阳,太史公,太一公,太二公,太三公分别在湖北麻城,荆门,姊归,长阳老县城,平洛晓麻溪,资丘黄柏山挽草为业,自立门户。祖父徐明煌与祖母罗四秀婚后生育徐启财,徐启善,徐启发,徐启金。落户长阳县城小东门沿江路老街徐家老屋。建国后行医,开有徐家药铺,长发药号。清代古建筑,清江河畔古老四合院,同县委会大院仅隔一条街。该建筑毁于1969年百年未遇特大洪涝灾害。后于80年代初期修复,未能还原。</p> <p class="ql-block">步入一处幽静庭院,茶香正浓。木桌上的青瓷茶具泛着温润光泽,山茶花开得正艳,窗外细雨轻敲叶面,恍若置身王维笔下的空山新雨。老屋的木窗雕花斑驳,石墙爬满青苔,屋檐滴水如断线珠子,落在阶前石板上,敲出一曲慢板。这一刻,时光慢了下来,只余一盏清茗与自然低语。那扇窗,像极了宋画里的一角,不张扬,却自有千钧之重——它是岁月的眉眼,是记忆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雨还在下,不紧不慢。屋内茶烟轻袅,银壶微沸,粉色山茶插在瓷瓶中,映着窗外的绿意。远处楼宇隐在雾中,树影婆娑,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这样的时刻,不必远行,心已入画。茶是媒介,雨是笔墨,而这一方小院,便是我随身携带的江南。</p> <p class="ql-block">山色空蒙处,峡谷深邃,碧水如镜。侧影峡中,游船划破倒影,两岸青山相对出,仿佛徐霞客游记中的奇景再现。而远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又似走进一幅宋人山水——那不是画,是天地本身的呼吸。江面薄雾轻笼,一叶画舫缓缓而行,船头不见人影,只有一缕笛声若隐若现,像是从某幅古卷中飘出的余音。山不动,水自流,人在其间,不过是画中一抹淡影。</p> <p class="ql-block">宋诗:独特的文学风貌与时代印记</p> <p class="ql-block">宋诗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具有独特的内涵、风格与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宋诗在题材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泛性。宋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这一时期的诗人关注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例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此诗描绘了江面上渔民捕鱼的艰辛场景,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这体现了宋诗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唐诗更多地描绘宏大景象和个人豪情壮志有所不同。宋代的诗人深入到社会的基层,看到了底层人民为了生计在风雨飘摇中的艰难处境,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宋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鲜明的特色。宋诗善于用典,以黄庭坚为例,他的诗中常常引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寄黄几复》中“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诗中运用了诸多典故,既表达了他与友人相隔千里、难以通信的惆怅,又回忆起往昔美好的时光,以今昔对比,深刻地抒发了思念之情。这种用典的手法使得宋诗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读者需要深入探究典故背后的意义才能完全理解诗人的意图。</p> <p class="ql-block">宋诗还体现出宋人对哲理的思考。苏轼是这方面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是描写庐山景色的变幻莫测,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景象这一现象,启示人们看待事物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不能局限于自身的视角,否则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这种哲理诗在宋诗中较为常见,反映出宋代文人在理学兴起的大背景下,对宇宙、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然而,宋诗也面临着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宋诗在艺术上过于追求理趣,有时会牺牲诗歌的韵味和情感的直接表达。例如一些宋诗在表达哲理时过于直白,缺乏唐诗那种含蓄蕴藉的美感。但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独特之处,宋诗在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开辟出了新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宋诗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貌、文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无论是在题材的拓展、艺术手法的创新还是哲理的探索方面,宋诗都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不断地被后人研究、欣赏和借鉴。背景宜刊里程碑一样的自媒体期刊。总编辑张巍是一名高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湖北省重点高中联盟学会理事,宜昌诗刊总编辑。在各类纯文学期刊和专业学术杂志发表文学类,地理专业论文一千多篇。弟子李新新系中国传媒集团员工,诗刊青春诗会15名成员之一,出版诗集在全国文学界引起轰动,得到业内专家学者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座红桥,山影倒映水中,人立桥头,笑意轻扬。桥下流水潺潺,远处人家若隐若现,像极了画中走出的片刻。那一刻,仿佛听见了宋人笔下的“一径向南山寂寞,双溪到此水清贫”。不是刻意寻幽,而是山水自会牵引脚步,将人引入那一片空灵之境。</p> <p class="ql-block">城市在生长,高楼在山林间拔地而起,塔吊如笔,勾勒着时代的轮廓。可山仍在,水仍在,云仍在。自然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在某个清晨的薄雾中悄然握手。就像那本静静躺在书桌上的《“中生代”诗歌研究》,封面深蓝,像一片沉静的湖,映着过往与当下。</p> <p class="ql-block">《“中生代”诗歌研究》静静躺在书案上,像一块沉入水底的砚台,墨色未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