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陈鸿 (女龙舟队员)</h3> <p class="ql-block">《蒙特利尔训练记》——龙的传人,再起航</p><p class="ql-block">今年的训练从每周一训开始。原想着泛美龙舟赛之后先修整一下,再慢慢热身,可这还不到两周,队员们在训练中就热情高涨,提出来要一周两训,而本周就正式启动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回国参赛牵涉到时间、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队伍的组成并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支队伍显得有些特别——年龄跨度从20岁到50岁,但有一个共同点——划龙舟的经历都在五年以上。虽然没人是职业选手,但每一次上船,在动作、节奏和眼神里都带着老队员特有的默契与自信。而且,这次队伍里有一半的成员,都能担任舵手,我们笑称都是“副教练”。</p><p class="ql-block"> 教练给的指令干脆利落。为了提前适应回国的比赛,他已经换上了“预备go”这样的中文口令。除了当教练,他还经常自己拿起桨,加入划手行列,一边划一边盯紧大家的动作,不时提醒我们哪些地方还能提升。在这样一支队伍里合练,我仿佛又提起了当初学桨时那股半生不熟的劲头,满脑子琢磨着动作,并期盼着下一次训练可以多练几趟。</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支隐形的后勤队伍在支撑着我们的训练。蒙特利尔上海同乡会会长每次都会提前准备好补给,像比赛日一样细致。训练结束时,看着岸上等候的笑脸和水果,心里都暖暖的。</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龙的传人”结束了又一轮训练。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会进入更加密集的合练阶段,让节奏更稳、让速度更快,但对我们却又不仅仅是速度的竞技,而是迎接智慧与意志的较量,我们同舟共济,整装待发!</p> <p class="ql-block">上海日记·前言</p><p class="ql-block"> 这次来上海,是为了龙舟比赛。我们是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龙的传人”龙舟队,一群在异国他乡生活、训练,和喊着龙舟号子的人。队里有人是第一次来中国,也有人是多年未归。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趟回来的意义都不一样。但无论是为了文化认同,还是为了挑战自己,龙舟连接着我们,也连接着过去与现在。</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几篇,是我想记录下来的本次行程片段。有时是比赛前的准备,有时是路上的见闻,有时是比赛中的小插曲,有时只是和某个人说话而突然涌上的亲切感。我想,把这些写下来,当未来再提起这一趟时,不只是记得谁赢得了比赛,还能记起那些细微、却特别真切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日记(二)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9月11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赛前适应训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热浪中的磨合</b></p> <p class="ql-block"> 早晨的上海仍带着点水汽的凉意,空气里混着黄浦江特有的湿润味。我们集合后出发去赛场。虽然大家嘴上都说“没事没事”,但看得出来,来自加拿大东部的队友们一到下午眼皮就还是有点沉,毕竟十二个小时的昼夜颠倒,不是一天就能缓过来的。“没事,划一趟就醒了。”笑声里带着一丝紧张。</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任务很明确——再次调整并力图确定下来我们这支经历了无数变数之后最终确立人员的队伍在适应较窄赛道、适应如此湿热天气下的举桨节奏。本次比赛的项目是200米和500米直道竞速,重点在于起步、加速和冲刺上。赛场的水面上几乎无风,但湿度很高,鼓声冲击着水浪,颇有古战场的肃杀之气。来自凉爽魁北克的我们,此刻已被这热浪“焖”得浑身黏腻,速干运动服几乎成了潜水服。</p><p class="ql-block"> “各队预备……划”是我们在本次专项训练中熟悉并且适应过的中国龙舟赛场的发令。此前回国比赛时因不熟悉中文口令而反应迟缓的问题已不再存在。今年泛美龙舟赛之后的秋训,我们开始刻意练习了这些口令。今天用它开启上海赛程,己显得熟门熟路。</p><p class="ql-block"> 第一趟开划,全队却像被按了慢放键,如同刚开机的旧电脑,带着延迟,节奏也不时散开……呃,身体还在努力向环境喊话吧?短暂调整后,身体、大脑终于和淀浦河达成了默契,早已内化在每个人动作里的经验和稳健力量逐渐显现,美丽的啵啵出水桨声、口令声和波浪的拍击声融汇交织,拧成一股劲,负船与我们同呼吸共破浪。</p><p class="ql-block"> 赛场内有多支队伍在训练,旗帜和队服颜色各异,却又能迅速辨认队名。嗯,这是老对手,这些是新面孔。互相打招呼,随机切换拍合影,赛前的兴奋感弥漫全场。</p><p class="ql-block"> 训练结束后,大家感叹:“真是像夏天一样热。”有人接话:“上海好热情呀!”还有人调侃:“原来‘热成狗’是真的。”哈哈,虽然疲倦,虽然还在倒时差,但精神已经被热浪燃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回到房间,困倦如潮水般涌来,但仅睡两个多小时便醒来。索性翻身,窗外的灯光渐暗,天边的晨曦微亮,仿佛预示着比赛的开始。比赛,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日记(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9月12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预 赛</b></p> <p class="ql-block"> 哈,要开打了——激动的涟漪瞬间扩散开来,连晚夏的热风都变得有些急促。</p><p class="ql-block"> 穿上救生衣,提桨上船,动作依旧熟练如呼吸,可心跳已经不受控制地加快。嗯,是快速提升心率的热身效果——全队就像一排摇晃到极限的可乐罐,只待拉环被扯开。</p><p class="ql-block"> 候场区里,龙舟整齐排列,桨叶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光芒。耳边各国语言的喊声与鼓点声,混合成独特的赛场交响。不需要更多的交流,上船的那一刻,世界就只剩下船和桨。</p><p class="ql-block"> “各队预备……”
口令声起,时间突然变得粘稠,连呼吸都被拉长了一拍。
“划——!”发令声炸开了可乐罐,龙舟“嘭”地窜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桨叶飞旋,水花拍打,两边的对手并排咬住,而我们甚至听不到邻船的鼓声——只有自己的呼吸、扭转和挥臂。咬死节奏,冲!</p><p class="ql-block"> 龙舟像飞鱼般紧咬在一起,整段赛程被压缩成了一口气——冲过终点!那一瞬,仿佛全身的力气被抽空。有人笑着瘫在座位上,有人还在喘着粗气。成绩?暂时不知道,我们已经把全部的力气都压进了水里。烈日下的龙头闪着光,汗水、河水早已分不清,我们的目标与成绩,却都是让自己在速度与意志的较量中不留遗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日记(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9月13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0米决赛——肌肉记忆的搏杀</b></p> <p class="ql-block"> 我们和西班牙中国人队以0.001秒之差同时晋级200米四强,紧张与胜负悬念交织,这一结果让人既紧张又激动得几乎落泪——决赛将是场硬仗。</p><p class="ql-block"> 这是到达上海后的第三天,也是时差最痛苦的那一天。200米比赛的节奏不给人喘息机会——没有回旋余地的距离,也没有再找节奏的机会,它像一根火柴,划着就燃尽,是一场肌肉、意志与团队默契的极限碰撞。</p><p class="ql-block"> 秋训以来,教练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们知道中国队的短距离比赛桨频吧?”这句话的效果比冲刺还快,心率直飙一百六。今天这暴热的天气,David在拼尽全力的500米预赛、复赛和分组赛之后,把白惨惨汗兮兮的自己“送进”了120急救车,吸了一口现场医疗队的藿香正气水,“不好喝。”听到他还能用纯正普通话评价味道,我们心里多少还是松了口气——他很快就会挺过去的。</p><p class="ql-block"> 午餐后,队友们在餐厅各找角落倒下便睡着了。也就小憩十来分钟后,我们又在午后的烈日下重新集结,脸上依然写着“再来一次”的决心。我们知道,将与更强对手竞速,但我们也准备好了——打进了这个舞台,决不带着遗憾离开,哪怕抽签结果是“死亡赛道”也要背水一战。
起步第一桨,把所有积攒的力气一股脑埋进水里,用尽全身气血在水面撕开一个缺口。桨频是本赛季最快的。水花贴着脸飞,耳边听不到对手的鼓点,更没有观众的声音,只有自己的呼吸、扭转和挥臂,只能见船体在水里劈开的节奏。我们手不软,腰不塌,腿不停——哪怕肺里像在被火烤着。毫厘之间就是胜负,肌肉的尖叫、手臂的酸胀、腿部的灼烧感都被压到一边,只剩下“冲”,全队像被一股无形的力推动,冲过终点去!</p><p class="ql-block"> 世界一瞬寂静,像按下暂停键,只余粗重的呼吸声。成绩?秒表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全力以赴——一趟干净的200米,和训练时一样。</p><p class="ql-block"> 太阳很毒,站在码头上,看着湿漉漉的队友,忽然觉得,这短短50秒,好像是把我们从大洋彼岸飞来的疲惫困倦和期待都压缩在了一起,然后,一口气释放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等待,没人说太多话,只是举起水,碰一下,点个头,一起笑笑,然后,深吸一口气——500米的战场,即将打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日记(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500 米决赛——节奏里的成熟</b></p> <p class="ql-block"> 和200米“一声令下杀红眼”的爆发不同 ,500 米,不是冲完就躺的项目,这是老队员打底的耐力战,是经验与成熟度的试金石。老划手的经验会掌握好整体各场比赛的节奏,懂得在节奏中分配体力,不能“留前斗后”——冲得进决赛、却不可一下子将力量消爆,将之合理分配到整个比赛的每个环节,才会在激烈而持久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起桨的“血性撒野”和接下来的每一划都能透着“稳字当头”的气场——这才是成熟队伍该放的招。</p><p class="ql-block"> 决赛在下午进行,太阳更毒,困劲儿更大……说来也奇怪,明明是紧张的竟速,眼皮居然还有闲暇打架。年轻的教练还是沉凝的样子,我们也还是那批爱犯困的人,可一旦集结号吹响、踏上赛道,全队就像换了血。似乎经历了时差适应、炎热天气和前几场比赛的洗礼,再加上刚刚帐篷里打的盹,大家此刻精神饱满,眼睛放光,眼神里透着稳、静、狠。</p><p class="ql-block"> “干不过起步爆发力,但定能用节奏咬回来——稳住!”</p><p class="ql-block"> 起步,桨与鼓,甚至连呼吸声都已同步,我们熟练得像台机器,无需暗号,不用思考,身体自己就在对话,扭转、送肩、抓水、快拉,一气呵成。节奏咬合得像齿轮,没有半点偏差。</p><p class="ql-block"> 中段,变频后的深长桨正是我们的看家本事,加拿大划法的优势在此刻显现——我们稳得像钟摆,每一桨都扎扎实实,桨面干净、出水利落,船身如贴着水面滑翔……</p><p class="ql-block"> 冲刺,身后宗文一声长啸,频率再提一档,全船低吼如潜龙飞天般轰隆隆碾过决战的水道,不留余力,全部压进水里——龙舟Power冲过终点。</p><p class="ql-block"> 没有爆发式的欢呼,只是拍打船舷的仪式。小队员们扬起了桨,啵啵声破空如礼花,这是“沉稳的喜悦”——我们都懂。下船时腿肚子发颤,Bing以一个优雅的翻滚上岸……趴上了船坞,嗯,就是这么利落。</p><p class="ql-block"> 这500米,不张扬却充满力量、耐力和默契,我们交给彼此完全的协作、信任与坚持。这500米,是我们团队意志力的集体演出。也许不是完美的胜利,但绝对是一场硬仗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引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写这一篇时,夜色已经深了。白天赛场上的拼搏与呐喊,在夜幕间悄然转换了节奏——灯火与笑声交织,仿佛是运动员村的脉搏在加快。胜负已成过往,唯有肩并肩的舞动与彼此间点燃的火花,于是,“运动员狂欢夜”成了我的上海记忆里另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属于所有参赛运动员的庆典,一次属于龙舟人的专属狂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上海日记(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9月13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运动员狂欢夜——共舞的星火</b></p> <p class="ql-block"> 天色渐暗,夜风裹挟着热浪,而整个运动员村却被音乐点燃。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白天还是赛场上的对手,此刻却似不再有分别,只是在同一条河流上并肩而行的朋友。掌声响起,所有人都被推入同一个旋涡里——一个属于运动员的狂欢夜。</p><p class="ql-block"> 没有领导的致辞,运动队代表发言时激起的笑声和掌声在场馆上空久久回荡。那一刻,赛场褪去胜负,化作舞台;运动员褪去竞争,成为共舞的伙伴。或许,这正是体育最动人的地方——胜负之外,还有共享的喜悦和燃烧的热情。星光汇聚,火焰闪耀,今晚的狂欢,便是我们共同点亮的星火。举起酒杯,豪饮,又放声大笑。人群中爆出阵阵呼喊,要把这几天积累的紧张和疲惫都一口气甩掉。掌声响起来,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方言的声音混杂在一起,却没有任何交流障碍似的,也不必知道都在唱些什么,只跟随自己畅快淋漓的心情,跳动起来。</p><p class="ql-block"> 舞台的热浪很快席卷开来。队服、帽子、酒杯和羊排,全都能舞起来,大家随着音乐转成一个又一个圆圈。认识的,不认识的,彼此的肩臂就自然地搭成了桥,踩着鼓点默契摇摆。白天时紧绷的肌肉,此刻终于彻底地放松了。</p><p class="ql-block"> 换队服是所有运动员期盼已久的时刻,大家纷纷寻找令自己心仪的对手,笑着比划“兄弟一场”,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谈笑间胜负灰飞烟灭,握手言欢。有人穿上了梦中情队的T恤,开心得像中了大奖;有人捧着“换”来的背心激动地拍照留念;还有人干脆组合穿搭,把不同队服套得层层叠叠。我们队的小将们回来大本营的时候,居然都带回来好几套不同队服,哇呀呀,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呀</p><p class="ql-block"> 东亚兄弟姐妹们献上民族舞蹈,千姿百态的舞步中,开心到几近疯狂,也热情得毫无保留,没有语言隔阂,没有胜负较量,只有“我们都是龙舟人”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我是不会跳舞的,只站在人群边缘晃晃悠悠,但不知何时滑入了舞圈……嗯,想起舞蹈博物馆那句“dancing, just move your body”。不必用舞步画出图形,只需情感涌流,你被拉住手臂,就自动汇成了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没有人会在意你的舞姿笨拙,没人关心你唱得对不对拍,重要的是你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燃烧过激情。</p><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深,音乐骤停,星光依旧明亮。夜幕中,大家的眼睛依然亮晶晶的,散去如满天星火。或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再想起上海的夏天,记忆中不只是江面上劈杀的桨声,还有这一个夜晚:狂舞、放歌,以及无数双紧紧扣在一起的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上海日记(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尾声——水面之外的回响</b></p> <p class="ql-block"> 比赛总有终点,故事也将收束。可是,当龙舟的尾波逐渐散去,我心里的涟漪却久久未能平静,但那声声战鼓、桨桨破浪的回响,仍在胸中震荡。</p><p class="ql-block"> 这段日子,我们从预赛的疲倦紧张,到200米的疾风骤雨,及至500米的深长稳重;有白日里的并肩奋战,也有夜空下的放歌狂欢。混合着汗水与河水的气息业渐渐平复,胜负与名次已成过往,留在心里的是队友的眼神和击掌,是对手迎接我们凯旋的手搭拱门,是我们共呼吸爆发出的力量和每一个相拥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龙舟不过是一项运动。”但对我们而言,它更像一场青春的暗号——你愿意相信队友,你愿意拼尽全力,你愿意一次次投入并再次开始,因为龙舟是“合众”的艺术。从集合到磨合,从对节奏的反复调整到最终确认,我们在一次次训练中融通了彼此,在一场场比赛中成就了彼此,将成熟的稳重和年轻的热烈都融进了这条船、这条水道。我们体验了时差下的疲惫、暴晒下的拉练、风雨里的备战,我们也目睹了领队和队长随时产生的激辩和不计前嫌的合作,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团结,也照见了我们的毅力。我们领略了来自各地强队的风采,也在一桨一桨中留下自己的速度与精神。</p><p class="ql-block"> 赛后,我们将踏上不同的旅程。收好一件件换来的队服,有人将登上返程的航班,回到加拿大;有人会在中国停留几天,探访亲友;也有人背起行囊,去领略不同的风景。但无论去向哪里,这段记忆都已留在了心底。无论前路何方,只要鼓声再次响起,我们便会齐齐举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龙舟精神绝不止于一个夏天,它已融入血脉,成为我们不竭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感谢教练的带领与督促,感谢领队的组织与照顾,感谢队友们在关键时刻的坚持与团结,也感谢幕后奉献的乡亲与朋友们那无声润物的支持。我们不是职业选手,却把这份热爱凝聚成一往无前的龙舟精神,带回各自的生活中——回到学校、办公室、厨房,继续前行。而那条船、那道水、那种心跳,我们会永远记得。</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龙舟旅程虽短暂,却凝聚了拼搏、友谊、成长和热爱,以笑声、汗水与星火为终章。我们心中留下一个约定:江水未息,桨声不止。来年,再聚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p> 2025 训练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