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2025悦读笔记(七)

一江春水1990

<p class="ql-block">(三十一)、《东方美学口袋书——中国纹样》红糖美学著,5星。</p><p class="ql-block">前两年我曾痴迷于新中式服饰,经常听到“有纹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宣传语。终于发现一本专业讲解中国传统纹样的佳作,这本书就是对纹样文化的系统解读。</p><p class="ql-block">书中收录了60多种传统纹样,展示了采用相应纹样的100余件国宝。内容按几何美、自然观、草虫鸣、花鸟语、瑞兽谱、万物生分为六大主题,图片精美,通俗易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p><p class="ql-block">比如盘长纹,作为中国传统结艺的典型代表,也称“吉祥结”,即我们常说的中国结,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万字纹即“卍”字纹,寓意永恒、美好与吉祥,起源于史前文化,在古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均出现过,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纹样借助谐音寄托美好愿望:例如海棠花与玉兰花、牡丹花、桂花组合,寓意“玉堂富贵”;与菊花、蝴蝶组合,寓意“捷报寿满堂”;与柿子搭配,寓意“世代同堂”。这些纹样因其吉祥之意,深受大家喜爱。</p><p class="ql-block">在读的过程中边看图边辨识纹样,别有一番趣味。又学习到了一些东西,下次去博物馆应该能辨认出更多细节了。</p> <p class="ql-block">(三十二)、《天空一无所有》Fangpeii著,3星。</p><p class="ql-block">很少看这种绘画作品集,我是被书名和绚烂的封面吸引来的。“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插画师Fangpeii以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用画面和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成长轨迹和生活的闪光瞬间,涵盖了方方面面:童年、故乡、校园、旅行、猫猫狗狗,可以说是前半段的人生总结吧。</p><p class="ql-block">我一直认为画画是很私人的事情,表达的是画者的情绪和内心。天空与月亮是作者喜爱的意象,他毫不吝啬地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涂抹画面:被电线分割的天空,灿烂如火的云霞,海上的月亮船……展现肆意张扬的个性(果然是年轻人)。</p><p class="ql-block">不过颜色太过浓烈,只是短暂惊艳而已,我果然还是喜欢清淡安静的画作。</p><p class="ql-block">整本书轻松易懂,适合在需要调剂时随手一读。只是文字与主题有些凌乱,条理性略有不足。</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国画的细节》马菁菁著,5*星。</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我以为超五星。</p><p class="ql-block">“读懂中国山水画,也就读懂了中国艺术。”作者国学功底深厚,且擅水墨擅鉴赏。她以时间为线索,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从魏晋到民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详细解释了国画的构图、技法、色彩等要素。 不仅展示了传世名画的隐秘往事,增添了故事性;还提供了实用的观赏方法和鉴赏窍门,帮助我们准确判断古画的大致时代,增添了趣味性——虽然多半没有机会。</p><p class="ql-block">也看过几本相关书籍,这本最诚恳。它没有艺术类书籍通常的疏离感,不像是一板一眼的说明书,而是有温度有感情地讲述,品得出作者的真心喜爱,让人看完意犹未尽,毕竟闪耀的星辰太多,难以盖全。</p><p class="ql-block">​​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国文人推崇的是走进自然,感受世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倾听风的声音细品水的韵律,将心中的山水融于笔端,源于天地又回归天地。他们没有想到,落笔既成永恒,他们笔下的风景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看画的人,让山水得以在纸上升华。相比大山大水的壮阔威严,我还是喜欢董源的《潇湘图》,清和散淡的气质让人在凝视的时候,幻想能走进去,走进画里的山水,乘一叶扁舟徜徉其间。</p><p class="ql-block">吴湖帆评价《人物山水图册》​是金农画作中的“第一神品,不厌百读。”这是我第一次仔细端详他的这些图册,大爱,原来我前些年喜欢的老树画画源自这里。第十开《荷花开了》:“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一帘幽窗两处相思,他站在长廊一角望见荷叶田田,留白处是无尽的怀念和怅惘。紧接着第十一开《昔年曾见》是回应吧?一妇人身着蓝色衣服,抱膝长思于山间。金农的诗书画俱绝,有非常鲜明的个性色彩,可惜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p><p class="ql-block">缺憾就是电子版的图画大多不清晰,影响观感。</p><p class="ql-block">记录一下笔记:可直接上手的观赏和鉴赏方法​​</p><p class="ql-block">1. ​​分三层看神韵​——先整体感受画面的“神韵”,也就是最高层次的意境与生命力;再细看用笔、用墨、构图、着色,最后才核对形象是否形似。</p><p class="ql-block">2. ​​借“三远”法建立观看路径​​——从画面最高处(高远)确立视觉焦点,再让视线沿景物层次向下(深远),最后在回味中望向留白处的远山(平远),理清山水画的空间结构。</p><p class="ql-block">3. ​​抓住关键笔墨细节​​</p><p class="ql-block">• ​​笔法​​:中锋(圆厚)、侧锋(灵动)、逆锋(苍劲)及运笔的刚劲或柔和,直接影响画面气质;(这一步始终不太懂)</p><p class="ql-block">• ​​墨法​​:浓淡干湿的控制决定层次与质感;</p><p class="ql-block">• ​​皴擦​​:五代宋初以后才大量出现,是判断年代的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4. ​​读印章、看纸张、辨题跋​​</p><p class="ql-block">• 元代以前少见纸本真迹;</p><p class="ql-block">• 有无画家亲笔题名、题记可佐证时代与真伪;</p><p class="ql-block">唐、五代至宋初极少署名;宋后出现“××画”“画院学生”之类字样;元代起署款增多,作者常写年龄、创作地点;明清以后流行长篇题跋。</p><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期流行的“四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成组出现,说明作品被列为上等品;印章排列有固定高度比例。</p><p class="ql-block">5. ​​熟悉代表技法的时代指纹​​——李成的“蟹爪皴”、范宽的“雨点皴”等都是识别画家与时代的关键符号。</p><p class="ql-block">6. ​​​​看装裱:卷轴与长卷的观看与判断​​</p><p class="ql-block">• 长卷采用“右手按右卷、左手展开”的“一卷一展”法逐段欣赏;</p><p class="ql-block">• 通过引首、隔水、拖尾等多次装裱留下的纸色深浅,判断流传与重装次数。</p><p class="ql-block">7. ​​用“关键词”快速归纳一幅画​​</p><p class="ql-block">• 构图:重心偏正、留白多少;</p><p class="ql-block">• 色彩:淡彩、重彩还是墨色主导;</p><p class="ql-block">• 气势:雄浑、秀润、灵动。</p><p class="ql-block">以上理论知识有一点,还需要超大量的练习,是个漫长的工程。</p><p class="ql-block">退出阅读,那些流淌的笔墨气韵仍在心间盘桓,艺术之旅还在继续。想起几年前偶然听到祝唯慵老师的《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开始了我对中国艺术的扫盲。之后在不同的书里一次次学习、回顾,终于从当初的一无所知到如今的略知一二,老怀甚慰。</p> <p class="ql-block">(三十四)、《画里浮生:中国画的隐秘记忆》金哲为著,5星。</p><p class="ql-block">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p><p class="ql-block">这本解读古画的书与众不同,作者不是教科书式的论述,并不单纯从技法、构图、色彩等方面入手,而是以画为媒介,感性地探求画作背后的人生境遇和情感表达。更像一篇篇散文,书写画家的内心世界喜怒哀乐——在《画里浮生》看见他们。</p><p class="ql-block">全书分为六种人生境遇:盛世时期的清醒与迷醉、角落中的自闭与自愈、宦海的得失与沉浮、寒江的孤独与寂寞、湖海的漂流与停泊、空山的落花与流年,展现了艺术家们在不同境遇中的情感和思想,与现代人同样引发共鸣。</p><p class="ql-block">作者翻阅大量资料,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和最幽微处倾听他们的低语,拼凑出尽可能多的真实。即使是家喻户晓的名画,仍然写出了新意。例如政和二年上元节前,宰相何执中为了迎合宋徽宗欲借观灯展示“天降祥瑞”的心意,便进言将因大长公主丧事而拟取消的灯市延后五日,让皇帝得以与民同乐。迎来了象征吉庆的瑞鹤与黄云,成就了一场由君臣合力的祥瑞大戏,也成就了《瑞鹤图》的诞生。</p><p class="ql-block">苏轼不是生来就通达洒脱的,他也经历过至暗时刻。乌台诗案将他贬到黄州,他也一度心灰意冷,闭门谢客,后在佛道思想与自然山水的慰藉下,与自我和解,把逆境化作旷达,写下《前后赤壁赋》,终成苏东坡。而赤壁因此成为画家们钟爱的题材,金代武元直、北宋乔仲常、南宋楊士贤、明文征明仿赵伯驹等,都创作过《赤壁图》。作者借多幅《赤壁图》,将苏轼的贬谪、文学创作和相关画作结合在一起,画里有话、有情、有诗,更有那一江明月和堆雪的浪花,把苏轼的逆旅与旷达变成了永恒的经典。</p><p class="ql-block">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画里浮生》用独特的视角引导我们关注古画的源远流长,关注它们和他们的历史和内涵,也带来今天的思考:何以渡过一生?以何游走世间?</p> <p class="ql-block">(三十五)、《诗里特别有禪》骆玉明著,5星。</p><p class="ql-block">7万字不到的一本小书,花了30小时读完。这本书确实做到了作者希望的“有趣又好看,且耐人寻味”的初衷。骆教授就职于复旦大学,曾主编《中国文学史》,学识渊博,文学造诣非常深厚。以前断续看过一些关于禅理的书籍,也可能是当时年轻,终究一知半解;而这本书的观感很好,经过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禅宗的发端、流传以及禅理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狭义的禅​​专指佛教禅宗,它继承了释迦牟尼的禅定传统,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方式参悟真理。广义的禅则融合哲学、宗教与人生体验,强调通过直观体悟来显现智慧与慈悲,而不限于某一宗派的具体仪轨。</p><p class="ql-block">全书共分为十八章,每章以禅宗公案或诗词名句为题,如“满船空载月明归”、“禅意的月亮”、“平常心是道”、“吃茶去”等,通过具体诗句解读禅宗的“不可说”之境,是禅学入门读物,也是古典诗词赏读手册。</p><p class="ql-block">在他的解读中,诗和禅一样,不依赖逻辑分析,不提供定义,只显示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因此,我们这些千年后的读者依然能与古人共享同一片天空,同看云来云去水流花开——诗与禅的交汇处,正是万物生发、从容欢喜的永恒之境。禅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我们从非宗教的意义和朴素的人生立场去习禅,理解禅的经验,以获得智慧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践行禅的理念:不执着不焦虑,随缘自适。骆教授的语言优美洗炼,他用灵动的文字铺陈深意盎然的画面,引导读者在诗里体会禅的意味。</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书中也提及“活泼泼”原本是禅家的熟语,正是因为禅家的运用,它才普及成为日常词汇。还有“自由”一词也证明是禅宗频繁使用而来,禅修更是把“自由自在”“此身心是自由人”视为基本目标。</p><p class="ql-block">中国艺术里的诗书画实为一体,看的书多了,便能在不同的书籍里相互印证、补充新的细节,因为在一本书里通常不可能详尽一切。例如明朝画家徐渭,只知他的诗书画三绝,没曾想还有剧,他曾创作《玉禅师翠乡一梦》,借情欲与禅悟的冲突揭示人性,意在表达人既生活于情欲之中,又需要由情欲走向更高的心灵境界。徐渭晚年的诗画也多有禅趣,只不过是在他历经世间磨难痛苦之后的机心全泯,返璞归真。这也显示了修习禅宗的意义:摆脱纠结、对立与苦痛,获得内心的清朗和平静。</p><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在跋文最后作者写于“可以斋”,出于好奇,查了一下,这个斋名源自他对禅意的体悟,“可以”二字本身就含有“随顺”“自在可行”的意味,旨在提醒自己保持空灵自在的心境,遇事能“随其所安”。</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意蕴隽永的小书,值得回味和深思。</p>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蓝花楹又开在大街小巷,在满树绿意间特别又梦幻,真是人间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附注:配图出自VIVA旅行家公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