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家国情怀】《红旗谱》:在乡土热血中映照的家国担当

天使

<p class="ql-block">  文编\天使</p><p class="ql-block"> 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29904719</p> <p class="ql-block">  那是我退休后的第一个春日,阳光透过老屋阁楼的天窗,在积了些灰尘的旧物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当我抬手拂去一本《红旗谱》封面上的浮尘时,那面印在书皮上、早已有些褪色却依旧昂扬的红旗,像一簇骤然点亮的火苗,让我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指尖触到那泛黄发脆的纸页、磨损卷边的书角,仿佛触到了岁月的纹理,而扉页上父亲用钢笔力透纸背写下的“为家国,洒热血,后辈当记”,更是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深处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书中的朱老忠,是燕赵大地上的硬汉子。他带领乡亲们反抗地主压迫,在腥风血雨中举起革命的旗帜。“出水才见两腿泥”,朱老忠的这句口头禅,既是他坚韧性格的写照,也是那一代农民在苦难中奋起的呐喊。还有运涛、江涛兄弟,他们从乡土走向革命,把个人的命运与家国的存亡紧紧绑在一起。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父亲年轻时的模样——同样的质朴,同样的热血,在时代的浪潮中,为了心中的信仰默默坚守。</p> <p class="ql-block">  初读《红旗谱》,我是带着对父辈青春的好奇。可越读越觉得,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是身边的长辈,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奋斗,就是我们民族走过的路。朱老忠带领乡亲们抗捐税、斗恶霸,那种不屈不挠的劲头,让我想起了村里老人们讲的那些抗战故事;运涛在狱中仍坚持学习的场景,又让我想到了父亲当年在煤油灯下读书的身影。这些文字,不是虚构的故事,是一代人用生命写就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把这本书拿给同为退休教师的老伴看。他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读着,读到动情处,眼角泛起了泪光。“你看,这写的不就是咱们父辈的日子嘛。”老伴合上书,拉着我回忆起他父亲——一位老党员的故事。“那时候条件多苦啊,可他们心里有奔头,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啥苦都能吃。”那天,我们俩对着书中的插图,聊起了各自父亲的往事,窗外的阳光暖暖地洒进来,仿佛把我们和父辈的青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再读《红旗谱》,我有了更深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朱老忠们的“家国担当”,是在苦难中挺直的脊梁,是在压迫下迸发的力量。如今我们虽已退休,可这份担当并未过时。在社区里发挥余热,给孩子们讲讲过去的故事,不也是在传承这份精神吗?当我在小区义务巡逻时,想起朱老忠守护乡亲的模样,便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当我给年轻人分享红色故事时,看到他们眼中的光,便知道这份精神,真的传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  《红旗谱》于我,早已超越了一本书的意义。它是父亲留给我的精神传家宝,纸页间藏着父辈的热血与信仰;是架起时空的桥梁,让我们能与那个年代的赤诚之心遥遥相望;更是滋养我们晚年生活的精神食粮,让岁月沉淀出更厚重的家国情怀。愿这面象征着坚守与担当的“红旗”,永远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猎猎作响;愿这份融入民族血脉的家国大义,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感谢观看!谢谢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