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家庭建设?

秦媛慧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在古时侯,都是父慈子孝。可在近代,战争使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生灵涂炭,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一百年的斗争,才取得了抗战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如今,硝烟早已散去,山河重归安宁,我们走进了一个和平、发展、进步的新时代。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与挑战。过去讲“父慈子孝”,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与宗法伦理之上的家庭秩序;而今天,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平等、包容、互助、共进的现代家庭。这不仅是情感的港湾,更是人格成长的起点、价值观传承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祖母常在夏夜的院中摇着蒲扇,讲那些老故事。她说,从前一家人围炉夜话,哪怕粗茶淡饭,也觉得心暖。如今生活好了,可有些家却“热闹不起来”——孩子低头刷手机,父母忙着工作,饭桌成了最冷清的地方。这让我想到,新时代的家庭建设,首要的不是房子有多大、收入有多高,而是有没有“在一起”的温度,有没有心与心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我认识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有个特别的习惯:每周六晚上是“家庭时光”。不看电视,不回工作消息,三人围坐,有时一起做饭,有时玩桌游,有时只是聊聊这一周的开心与烦恼。孩子说:“那是我最期待的时刻。”这看似简单的仪式,实则是家庭凝聚力的“充电站”。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主动为“家”留出时间,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责任。</p> <p class="ql-block">当然,家庭建设不只是温情脉脉,也包含规则与边界。我见过一些家庭,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结果养出任性骄纵的孩子;也见过过度控制的家长,让孩子喘不过气。真正的爱,是尊重与引导的平衡。就像一棵树,既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修剪扶正。新时代的父母,要做孩子的同行者,而不是主宰者。</p> <p class="ql-block">家庭关系也不只是亲子之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基石。我常听人说:“为了孩子,忍一忍吧。”可一个充满压抑与争吵的家,对孩子的影响只会更深。健康的家庭,是夫妻彼此尊重、共同成长,用行动告诉孩子:爱不是忍耐,而是理解、沟通与支持。这样的家风,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还有孝道的传承。过去讲“孝”,多是子女对父母的奉养。而在今天,孝也可以是双向的——父母理解子女的压力,子女体谅父母的局限。我见过一位母亲,主动学用微信、看短视频,只为能和女儿有共同话题;也见过儿子每周给年迈的父亲读新闻,陪他散步。这种“新孝道”,不是形式上的跪拜叩首,而是情感上的彼此靠近。</p> <p class="ql-block">说到底,新时代的家庭建设,不是要回到“父慈子孝”的旧模样,而是要在尊重、平等、沟通的基础上,重建家的温度与力量。它不需要轰轰烈烈,往往就藏在一顿饭、一次谈心、一个拥抱里。家和,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爱去化解;万事兴,不是靠一个人撑起,而是每个成员都愿意为“我们”付出一点。</p> <p class="ql-block">一百年的斗争换来了和平,而今天的我们,要用智慧与温情,去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每一个家庭,都是时代的一扇窗。窗明几净,阳光才能照进来。愿我们都能用心经营自己的小家,让“家和万事兴”不只是古话,更是正在发生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