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泾阳县桥底镇东沟村,紧邻泾惠渠北面的土丘之上,坐落着一座承载了千年岁月的古刹——大安寺。它历经朝代更迭,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别样的风貌,见证了当地佛教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变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安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十六国时期,隋唐年间在赫连台上改建为佛寺,从此开启了其作为佛教场所的漫长历程。尽管曾历经北周武帝、唐武宗两次“灭佛”事件以及五代、宋、元时期的沉寂,但佛教文化在当地的根基未绝,为后世的重修奠定了文化与信仰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代雍正六年(1728 年),大安寺迎来了重要的重修契机。彼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步发展,泾阳县当地的富商大贾与社会贤达纷纷慷慨解囊,捐助财物支持寺庙重修。此次重修规模可观,不仅修建了两座大殿,还盖起数十间僧房,并铸造青铜佛像。重修后的大安寺,佛事活动日渐兴旺,重新成为关中地区重要的佛教寺庙。从建筑风格来看,此时的大安寺主体建筑融合了多个历史时期特点,主体大殿为砖土木结构,采用木柱支撑,屋顶为传统坡屋顶形式,尽显清代北方佛教建筑风格;寺内青砖铺就的台阶、台墩周围的石栏杆以及上覆弧形砖雕花墙的月亮门,无不体现出清代建筑对细节装饰的注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大安寺的规模与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在地籍整理处登记中,大安寺有无粮土地 66 亩,另有庙产水旱田共计一百余亩。寺内建筑依旧坐落于十几米高的台墩之上,台顶宽阔的大平台周围,长排石栏杆相连环抱,月亮门内铁香炉与大殿相映成趣,四根木柱支撑着大殿,保留了此前的建筑格局。而到了民国 31 年(1942 年)春,冯润章先生在大安寺址创办泾阳县私立仲麓中学,1949 年 8 月,县人民政府将其改设为普通中学,定名“泾阳县立初级中学”,后更名为石桥中学,寺庙暂时承担起教育职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5 年,因校舍危房过多,石桥中学从大安寺迁出,现场仅遗存几座民国校舍和建国后校舍。此后,大安寺迎来新的发展阶段,这里建立起大安寺养生园,占地 130 亩。园区内,除中心区的烽火台和寺庙建筑得以保留外,还新建了活动室、会议室、办公大楼等设施,古寺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开始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最初的佛教圣地,到曾肩负教育使命,再到如今兼具文化传承与现代服务功能,泾阳桥底大安寺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演变。每一处建筑遗存、每一段历史记载,都是它历经风雨的见证,也让这座古寺在时光沉淀中愈发彰显出独特的风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