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千年大足石刻:一场与时光对话的旅程

子一

<p class="ql-block">十月的山风拂面,我和老伴踏上了一段追寻古老文明的旅程。行走在斑驳的岩壁之间,佛像低垂的眼眸仿佛穿越千年,与我轻声诉说那些被岁月掩埋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心灵的朝圣。</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5日,我们站在大足石刻博物馆前的台阶上,天空阴沉却压不住心头的晴朗。老伴整了整花色外套,我扶了扶背包,快门按下的一瞬,笑容自然得像这山间的风。这座静立于山脚的中式建筑,屋檐微翘,牌匾端正,像是在说:欢迎来到时光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在大足宝鼎石刻前,我独自站定。巨大的佛像垂目而坐,面容宁静得仿佛能抚平世间所有躁动。禁止触摸的标牌立在一旁,但我已无需靠近——那一眼,便已足够。千年的风从石缝间穿过,吹得人心发颤,也吹醒了沉睡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石窟错落有致,飞檐翘角勾勒出古寺的轮廓。门前那副对联随风轻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雨既至,润泽万物。”我驻足良久,忽然觉得脚步该放得更轻些。这里不是景点,是时光的居所,是古人用石头写下的情书。</p> <p class="ql-block">岩石之上,无数石刻静静伫立。从“缘有佛缘”的碑文到“父母恩重难报”的经偈,汉字镌刻着信仰与孝道的重量。风化的痕迹爬满石面,却掩不住那一笔一划中的虔诚。我伸手轻抚石面,指尖触到的不只是凹凸的刻痕,还有古人伏案执凿时的呼吸与心跳。</p> <p class="ql-block">一块石碑静立在岩影之下,字迹虽被青苔半掩,仍可辨出“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大字。左侧的小碑文已模糊不清,像是被时间悄悄抹去了一段往事。我蹲下身,忽然想起儿时祖母念经的模样——原来有些记忆,早在血脉里埋了千年。</p> <p class="ql-block">“福”字刻在岩壁中央,笔力遒劲,仿佛一笔写下便是永恒。旁边立着一块石碑,刻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志,说明这里已是世界文化遗产。我笑了笑,心想这“福”字或许早就在等这一刻——等世界读懂它背后的慈悲与祈愿。</p> <p class="ql-block">“父母恩重经变相”几个字清晰刻在石上,记录着这座石窟的尺寸与来历。我读着读着,竟有些鼻酸。那些跪拜奉茶、背负年迈双亲的浮雕,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渐渐淡去的温情。原来古人早已把孝道雕进山石,而我们,却把它留在了手机备忘录里。</p> <p class="ql-block">深入石窟腹地,第14号窟静静敞开。佛像端坐于岩龛之中,建于元初的岁月并未磨灭其神韵。彩绘虽已斑驳,金粉剥落处仍透出昔日辉煌。一块中英文石碑立在前景,像一位沉默的讲解员,告诉我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信仰的凝固。</p> <p class="ql-block">九尊蓝衣佛像并坐于岩龛之中,身后浮雕层层叠叠,菩萨低眉,弟子合掌。彩绘虽已斑驳,仍可窥见昔日辉煌。据传此类石窟始凿于北魏,历经隋唐延续,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见证。我坐在石阶上,看光影从窟顶斜斜滑过,仿佛看见千年前的匠人正举着油灯,一锤一凿,把信仰敲进石头。</p> <p class="ql-block">“唐王持经主部伽瑜常转佛日光”——这行字刻在石窟上方,繁复得像一场古老的咒语。佛像身着华服,背景是红蓝相间的彩绘,庄严肃穆中透出几分人间烟火气。我忽然明白,这些佛,不只是供奉的对象,更是古人对平安、光明与智慧的朴素祈愿。</p> <p class="ql-block">佛像与菩萨雕刻在岩壁上,姿态各异,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法器,神情宁静而深远。背景的岩石纹理如岁月的掌纹,无声诉说着千年的风雨。我站在其中,仿佛听见了经声低诵,也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蓝与白的佛衣在石壁上静静铺展,背景的红色纹饰如火焰凝固。雕像排列有序,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法会。我数着一尊又一尊,忽然觉得,它们不是在等待香火,而是在等一个愿意停下脚步的人,听一听它们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央佛祖端坐,周围弟子与菩萨环绕,色彩斑斓,细节繁复。我盯着一尊菩萨的手势,竟看得入神——那指尖的弧度,像是在说:“放下。”是啊,来此一趟,何必还背着那么多心事?</p> <p class="ql-block">石壁上的佛像神情肃穆,衣褶流畅,仿佛下一秒就会睁开眼。我蹲下身,看一尊小佛像的脚边刻着模糊的供养人名字,字迹浅得几乎看不见。可正是这微弱的痕迹,让我心头一颤——原来每一个名字,都曾是一颗虔诚的心。</p> <p class="ql-block">左侧一人拉弓欲射,中间双人端坐如王,右侧乐者轻拨琴弦。这场景不像佛国,倒像一出人间戏剧。我盯着看了许久,才明白——这是“业报图”,善恶因果,皆在一举一动之间。弓弦未断,琴声未歇,而我们,正活在自己的那一幕里。</p> <p class="ql-block">佛像错落于岩壁,塔楼隐现其间,仿佛一座石头上的城池。我仰头望去,竟分不清是人在看佛,还是佛在看人。导游说这里曾是香火鼎盛之地,如今只剩风声穿窟而过——可也许,这才是最清净的供养。</p> <p class="ql-block">红岩之上,佛像大小不一,蓝绿衣彩依稀可见。他们静坐千年,看山色流转,听鸟鸣风吟。我忽然觉得,这些佛像不是被遗忘在山中,而是主动选择了沉默,只为等一个愿意倾听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左侧是一位头戴华冠的女性雕像,面容慈祥,双手合十。右侧小像或捧物,或冥想,层层叠叠,如云中眷属。我凝视她低垂的眼睑,竟有种被温柔注视的感觉——或许慈悲,本就不需要言语。</p> <p class="ql-block">中央的女性雕像冠饰华丽,双眼微闭,神情安宁。背景层层雕饰,繁复如天宫。我站在她面前,忽然想起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原来最美的庄严,从来不是威仪,而是那份静水流深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右侧一尊官服男子雕像,头戴乌纱,纹饰繁复;左侧女子手持器物,姿态优雅。他们不像僧侣,倒像是世俗中的贤者。我猜,这或许正是大足石刻最动人的地方——它把人间百态,都请进了佛国。</p> <p class="ql-block">一尊大佛头戴宝冠,双手合十,龙形装饰盘绕两侧,彩绘斑斓,细节惊人。我仰头望着,仿佛看见千年前的画师正踮脚挥笔,把最后一点金粉点在佛冠之上。那一刻,美与信仰,合二为一。</p> <p class="ql-block">终于见到了那尊卧佛。他侧身而卧,头枕岩石,面容安详,仿佛只是小憩。几尊菩萨静立身旁,像在守护一场千年的梦。我蹲下身,轻声说:“您累了吧?”——话一出口,自己也笑了。可笑过之后,眼眶竟有些发热。</p> <p class="ql-block">换一个角度再看卧佛,面部细节更清晰了。眉目舒展,唇角微扬,像是梦见了极乐。岩壁斑驳,色彩沉淀,像一本被翻旧的经书。我忽然明白,所谓涅槃,或许不是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看着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投入几千万,用了10年进行修复,才呈现出金碧辉煌的现在。站在她面前,我竟不敢直视——那千只手,每一只都曾拂去尘埃,也拂过无数祈愿者的心。金光流转间,慈悲如雨,无声洒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