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髙新区蓓蕾社区 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天空:10370887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0月15日随天鹅湖业余文化社社长张海梅,书法班郭老师一起前往成都髙新区蓓蕾社区参观学习交流,受到书法家,彭老师及管理团队的热情接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玻璃门映着秋日微光,我们刚踏进社区文化空间,便听见笑声迎面而来。彭老师站在门口相迎,身后是挂满书法作品的墙,墨香仿佛从纸面浮起,悄悄钻进衣袖。几位工作人员忙着倒茶,郭老师一眼就瞧见了墙上那幅行书对联,驻足细看,嘴角微扬。这地方不大,却处处透着讲究——墙角一盆绿植舒展着叶子,画框间距整齐,连桌上的笔洗都擦得发亮。张海梅社长与彭老师寒暄几句后,便轻声说:你们这儿,把‘文化’两个字,真真正正落到了实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展厅正中那块木质牌匾格外醒目,“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十二字刻得端方有力,底下陈列着一排装裱精致的书法与剪纸作品。一张红底金纹的剪纸《百福图》被摆在中央,细看每一笔线条都流畅如歌,像是能听见剪刀在纸上轻快游走的声音。旁边的展板上写着“非遗手工艺驿站”,还贴着几张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照片——老人握着剪刀,孩子举着刚完成的拓染布片,笑容比阳光还亮。这里没有博物馆的冷清,只有生活里长出来的热闹与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很欣赏彭老师的文创作品,把剪纸,书法刻字融为一体,深受启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退休李老师的自创篆刻作品,深受启发,既丰富了退休生活,又有文化内涵,集书法篆刻娱乐融入生活,值得我们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你看这些字,不炫技,不造作,但笔笔有根,字字见心。”的确,这些作品未必出自名家之手,却透着一种踏实的坚持。墙上一幅《兰亭集序》节选写得疏朗清逸,落款是“社区居民习作”,旁边还附了一行小字:“每日晨练笔一刻,风雨无阻。”我不由得笑了——原来文化自信,就藏在这日复一日的提笔与收锋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宣传海报上画着青瓦白墙的老屋,树影婆娑,底下列着“蜡染非遗体验”“植物拓染体验”等项目,价格亲民得让人想立刻报名。主办社团的名字朴素无华,发起人一栏也未署名。可正是这种不张扬的坚持,让传统手艺没有沦为表演,而是成了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我忽然明白,所谓“践行者”,未必是站在聚光灯下的人,更多是那些默默把文化种进泥土,并日日浇水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三位参观者静静站在墙前,目光在一幅幅扇面书法间流连。有人微微点头,有人轻声念出诗句,仿佛怕惊扰了墨迹未干的意境。其中一位女士指着一幅小楷说:“这‘宁静致远’写得真静。”是啊,静,不是无声,而是心定。在这个快得连消息都要“已读”的时代,还有人愿意花一个下午,只为写好一个“永”字,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抵抗,一种温柔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一位穿橙衣的志愿者正为观众讲解,我举着相机,捕捉墙上的作品与人们的神情。镜头对准的不只是字,更是那些驻足凝望的脸——有白发老人,有放学归来的孩子,也有像我们这样慕名而来的外人。每一张脸,都是文化传承的见证者。相机快门轻响,像是一声轻轻的应答:我们看见了,我们记下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面墙上挂着“非遗在社区”的木牌,字迹朴拙却有力,郭老师为我拍摄留下美好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交流学习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时候互相学习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来乘地铁8号线时为海梅社长,郭老师拍摄花絮留下美好记忆,然后东大路转2号线再转891公交回到百悦城。</span></p> <p class="ql-block">图/文:天空</p><p class="ql-block">时间:2025.10.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