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谷曹家大院小记

北京老农…

<p class="ql-block">  曹家大院是晋商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又称三多堂,是根据多福、多寿、多子的说法而得名。位于山西省太谷区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就在108国道边上。</p><p class="ql-block"> 曹家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由15个小院组成。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院落穿堂院两侧有子院拍,子院有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分别建有三座以猪、牛、羊三牲为造型的榭亭。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形。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p><p class="ql-block"> 曹家大院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特色,还吸收了欧洲的古建筑风格,是中国北方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曹家大院正式开放。1999年,山西曹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3年,曹家大院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2006年5月25日,曹家大院作为明、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曹家大院的南门,既正门</p> <p class="ql-block">  曹氏家族始的祖曹邦彦山西省太原人,农闲时也做些小生意,推独轮车卖砂锅。发现太谷土地肥沃,于明洪武年间举家迁居山西太谷北洸村落户。在村东购买田产,以务农为主。历经200年,曹家小有资产,人丁兴旺,仅“三”字辈,就有107人。</p><p class="ql-block"> 曹家家族商业崛起的关键人物是第十四代子孙曹三喜(明末清初人),他独闯关东,到了北热河省三座塔村,从种菜、养猪、磨豆腐起步,后来利用当地高粱酿酒,开了酒坊,创立曹家首个商号。逐渐积累财富,曹三喜把生意扩展到典当、杂货等行业。曹家经济的发展,在三座塔村以成饱和。于是,曹三喜把生意扩展到锦州、四平、建昌、梨树等地。三座塔村的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官府便在此地设立“朝阳县”,当地居民留有一句“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县”老话。可见,曹家的雄厚资本是在东北创下的。</p><p class="ql-block"> 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曹家抓住机遇,把商号从关外向关内发展。首先在太谷建立总号,然后向中原城市辐射,不久便雄居大半个中国。至清道光、咸丰年间,曹氏达到鼎盛,商号覆盖关外七厅及朝鲜、日本、莫斯科、巴黎、伦敦等地,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纵横几万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跨国公司。到1937年,国内商号640个,资产达一千二百万两白银,雇佣掌柜、伙计三万七千人之多,被誉为“晋商魁首”。‌‌</p> <p class="ql-block">  曹家大院的入口,入口开在曹家大院的东侧门。东侧门开在南北院落的分界线上,分界线是一个长长的过道,过道的东西两段,便是东西侧门。东侧门上面高悬“三多堂”匾额。</p> <p class="ql-block">  这座门叫如意门,进门以后,回头看,门楼上“紫气东来”的匾额高悬。</p> <p class="ql-block">  往前看,就是南北院落的分界通道。从东往西,并排三个穿堂院落,南面是外宅,北面为内宅。</p> <p class="ql-block">  由于前门没有开,只能从这里来看看,这是前门里面的正院既外宅,进门就看到水缸和石元宝。</p> <p class="ql-block">  出来外宅门,相对的就是“多寿院”,</p> <p class="ql-block">  多寿院里面的院子,</p> <p class="ql-block">  院子里面的账房。</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小院,上悬“耕读传家”匾额。这也显示出曹家发迹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  小院南面是过道,两侧拴马桩,让我们仿佛听到滚滚的车轮声,满载白银而归。继而是人喊马嘶,热闹的卸车声。</p> <p class="ql-block">  再往西边是“多福院”,</p> <p class="ql-block">  最西边的“多子院”。</p> <p class="ql-block">  多子院里面</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侧门,上面是“神祖阁”,出了这个侧门就是个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后花园里的砖雕影壁和假山</p> <p class="ql-block">  发家以后更显得读书的重要,这个院子里面供奉的是孔子。</p> <p class="ql-block">  看这建筑材料,给人一种厚重和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进来后更是雕梁画栋。</p> <p class="ql-block">  孔子塑像,上面高悬“万世师表”。</p> <p class="ql-block">  子院的高正楼,正楼的一层被开辟成“珍宝馆”</p> <p class="ql-block">  在“珍宝馆”展出的清宫国宝金火车头钟,此系法国给清廷的贡品,用黄、白、乌三种金制成,重 84.50市斤,上镶时钟、晴雨表,上好发条可沿轨道而行进。这件国宝是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路经北洸向曹家借款的抵押物。另一件珍宝是明代大画家仇瑛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长7.74米,宽0.45米,上有1643个人物,208头牲畜。同时展出的还有羽毛镜、商朝白燕古陶、哥窑碎瓷等珍品。此外,三多堂还展出有清代大书法家赵铁山的40余幅书法真迹,形意拳发展史,根雕艺术展,太谷宫灯展以及太谷县史等展览。<span style="font-size:18px;">瓷器馆陈列有掸瓶、罐,到碟、碗、盘,大大小小近2000件瓷器。</span></p> <p class="ql-block">  金火车头钟</p><p class="ql-block"> 这是法国给的贡品,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惶出逃,途中囊中空空,向曹家借了一笔巨款,返京后,没钱还,就把价值连城的金火车头给了曹家抵账。</p> <p class="ql-block">  翡翠羽毛镜</p><p class="ql-block"> 这是乾隆年间的制品,面积约半平米 ,全部采越南翠鸟的羽毛,一根根的贴在镜面上。翠鸟是越南的国鸟,中国很少有这种鸟,非常珍贵,过去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耳环、发簪上贴上一点点翠鸟羽毛,都显得很风光了。这面镜子画都用羽毛贴成,其价值可想而知。这面镜子历经200年,颜色鲜艳如初。</p> <p class="ql-block">  翡烧鸡、翠白菜</p><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曹家的两大家宝,在曹家十二大家宝中名列前茅。</p> <p class="ql-block">  松竹梅岁寒三友座镜</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块天然大理石形成的,分为近景、中景、远景,图案像是一幅泼墨山水画,立体感非常强。最为奇特的是厚度只有一公分,正面和背面颜色黑白相反,可谓鬼斧神工的一件珍品。</p> <p class="ql-block">  绣楼院</p> <p class="ql-block">  绣楼</p><p class="ql-block"> 有钱人家未出阁的小姐是不能出这座楼的,今天看来也挺悲催的。</p> <p class="ql-block">  水井</p> <p class="ql-block">  子院的楼</p> <p class="ql-block">  子院的三座楼在曹家大院的最北侧,具有城堡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在拍电视剧《亮剑》时,剧组人员发现炕席下面有点不对劲儿,掀起炕席一看,有一个洞口,深不见底。拍完电视剧以后,村长陪同专家考察了这个洞,由于洞太深了,最后也没有得出是秘密通道还是银库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  现在在洞里安了灯,在洞口盖上了铁丝网,既方便了观看,又保证了安全。</p> <p class="ql-block">  这是曹家人当年坐过的轿子</p> <p class="ql-block">  晋绥军三五八团</p><p class="ql-block"> 《亮剑》里楚雄飞的团部</p> <p class="ql-block">  看了曹家大院,我觉得曹家是耕读发迹的典范,古代中国农民靠自己的智慧、勤劳致富,正应了那一句: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在古代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只要勤劳智慧便能发家致富。</p><p class="ql-block"> 曹氏商业成功的在于:多种经营,那个行业赚钱就干那个,开典当、设账庄、办赊销、搞贩运、放钱帖、出租土地等。曹氏经营的土地就有三万六千多亩,每年收地租的粮食就有五万多石。</p><p class="ql-block"> 曹氏商业长久不衰,重要的一点就是结交官府,曹氏在各地的商号在官府的保护下,避免了盗匪的袭扰。清兵入关后曹三喜回太谷居住,朝阳商号的一个伙计乘机想独吞商号财产。曹三喜知道后,立即状告到官府,朝阳商号的财产立即转到曹氏之手。可见曹家与官府的关系。曹氏商业可称为官府的“小国库” ,从慈禧太后去曹家借钱也可悟出一二。 </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是越来越懒了,旅游回来几天了,才发了一个美篇和大家分享。后面我会努力的,快点更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京老农闲聊</p><p class="ql-block"> 2025.10.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