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研修记|从理论之思到课堂之行的完整抵达

yuanlaos

<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5日,秋意正浓,“国培计划”衡阳县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提升研修班(A0461)的学员们齐聚一堂,共同度过了充实而深刻的一天。今天的研修旅程,始于吕逸茗老师高屋建瓴的理论构建,成于王丹蕾老师精彩绝伦的课堂实践,如同一场从理论到实践、从诗心到人心的完整探索。</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午场】理论奠基·课堂示范</b></p><p class="ql-block">‍ 晨光中,在吕逸茗老师的主持下,我们沉浸于《三维四阶·诗育润心》的专题讲座中。吕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为我们系统勾勒出古诗词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蓝图。“三维”的坚实支撑与“四阶”的循序递进,让原本抽象的理念变得清晰可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随后,长沙市中雅培粹双语中学王丹蕾老师一堂《一场永恒的看见—〈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联读》的示范课,成为理论最生动的注脚。课堂以“缘”字巧妙导入,带领学生步入“登临”的诗境。自由读、示范读、齐声读,层层递进的朗读声里,陈子昂的孤独、杜甫的豪情、王安石的睿智仿佛穿越时空,在教室中回响。而“取标题、配插图、写助教”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正是整合阅读教学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设置"登临抒怀"这一核心议题,将三首诗歌有机串联,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建构对登临主题的深层理解,在品读中完成从诗歌鉴赏到生命感悟的升华。这堂课充分展现了整合阅读的教学魅力:以议题为统领,以比较为方法,以建构为目标,让分散的诗歌在对话中产生新的意义,让古诗词教学真正实现从单篇精读到群文建构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午场】整合教学·实践探索</b></p><p class="ql-block"> 午后,王丹蕾老师以《古诗词整合阅读教学建构》为题,从理论内涵、教学价值到实施步骤,系统阐述了整合教学的精髓。她指出,整合教学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内,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整合点'开展深度学习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一精准的定义,为老师们指明了教学改革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实践分享环节,王老师分享了多个教学课例,以全国高教赛优秀课例《苦难书写的双重变奏——〈石壕吏〉〈卖炭翁〉联读》为例,生动展示了整合教学的三个关键环节:</p><p class="ql-block"> 在"言和默中品苦情"中,学生通过对比分析,领悟到"一个有声悲鸣,一个无声控诉"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显和隐中溯苦源"里,学生深入探究两位诗人不同的表现手法——"杜甫是冷峻记录,白居易是现实强化";</p><p class="ql-block"> 在"家国挚情悼苦心"环节,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学生理解了诗人"殊途同归"的创作初心。</p><p class="ql-block"> 这种围绕"整合点"开展的结构化教学,让在座老师深刻体会到:整合不是简单的诗歌组合,而是要通过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建构,最终达成对诗歌内涵的深层理解。</p> <p class="ql-block">  日落西沉,研修暂告段落。回望这一天的收获,我们不仅掌握了"选择适切的整合点→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深度学习→达成共识"的教学路径,更领悟到整合教学的真谛——让古诗词在情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在研修结束后,我们将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教学一线后,在古诗教学的园地里深耕细作,用整合的智慧点亮课堂,用诗意的情怀滋养心灵,共同谱写语文教育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