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光其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清之际,桐城地区文教昌盛,“子弟无贫富皆教之读”的风气盛行。桐城光氏,便是在这片崇文重教的土地上,绽放出独特光芒的家族,以“耕读传家,孝悌力田”为核心理念,书写着家族的辉煌篇章。
</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滋养下,桐城光氏对子弟教育极为重视,将其视为兴族根本。主张在子弟教育上,“非徒讲究训诂,资取功名已也。必贵隆师择友,使之兴廉察孝,谨言慎行,崇本务实。”他们又秉持“族欲其大也,必须培养子弟”的理念,不仅传授学问,更注重品德培养。家族成员自幼接受严格教育,诵读经典,培育文学素养与道德观念。与此同时,光氏家族亦看重农业生产,践行“耕读传家”思想,深知勤劳耕作是保障家族生活来源的根基。
</p><p class="ql-block"> 正是这种对教育与生产的双重重视,衍生出了光氏家风中“孝悌力田”这一重要构成。光氏家族大力强调对父母的孝敬及对兄弟姐妹的友爱,视之为维护家庭和谐、推动家族兴旺的关键。他们积极鼓励家族成员勤劳耕种,发展农业生产,为家族创造财富。这一思想充分展现了光氏家族的传统美德,为家族的长远发展筑牢了基础。
</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践行这些理念,光氏家族制定了细致入微的家规家训,涵盖事父母、和兄弟、训子孙、睦宗族、戒争讼等诸多方面。如事父母,就有“若有不顾亲养,有逆亲意,故遗亲忧,种种不孝,必使改过从善而后止。”和兄弟,就有“由是吾兄弟和,而吾子侄同堂之兄弟皆和。推之数世,何患族之不大耶?”训子孙,是训导惩戒、长其德性、遏其邪萌、庶可成为大器、不至陷溺以玷家声。而在家训方面,就有“子弟家各勤本业,毋得游荡,堕入匪流。倘有酗酒渔色,好赌喜争,习词峻讼,窃物诓财,必严为防杜”之言等等。
</p><p class="ql-block"> 如此完备的家规家训,如同稳固的基石,支撑着光氏家族的有序传承与发展。时光回溯至元末明初年间,始祖庆一公、庆二公、庆六公自祁门迁至桐城。初到新地,他们凭借勤劳双手建房开荒。桐城当地素有种植桂花树的传统,热爱生活的光氏先祖们入乡随俗,在自家院内种下桂花树。因为桂香高雅,既能改善居住环境,又能提升生活品味,久而久之,种植桂花树延续为家族多数家庭的习惯。
</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岁月里,光氏家族受当时桐城“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桐城派”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读书为本,书香传家”的门风。几百年来,先祖们带领子女勤耕苦读,终于有所成就。明清时期,光氏家族人才辈出,有光时亨、光成采、光聪谐、光朝魁、光煕、光炘等六人高中进士,三人官至二品,五品以下官员亦不少,举人秀才更是众多,家族渐成当地望族,实现从“建院植桂”到“蟾宫折桂”的跨越。因多人屡中进士,光氏人家院中桂树,被传为月中桂子飘落而生,根在月宫桂树,桐城光家由此有了“书香门第桂花根”的雅称(民间简称“桂花根”)。
</p><p class="ql-block"> “桂花根”家风作为光氏先祖勤耕苦读数百年的智慧结晶,随着光家明清时期众多学子的辉煌成就,逐渐获得乡邻认可,月中桂子的神话传说更为其增添神秘色彩。历经历史沉淀,“桂花根”内涵特定,其要义为“植桂为表,读书为本,书香传家,好学进取”。在光氏后裔心中,“桂花根”是老祖宗留下的血脉印记,是家族的品牌与符号。
</p><p class="ql-block"> 而在众多传承者中,姚永朴之母光氏,作为桐城光氏家族女性,将光氏家风展现得淋漓尽致。她是直隶布政使光聪谐长女,19岁嫁与清代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姚莹儿子姚濬昌。她一生治家勤劳,生活节俭。对子女管教严苛,疼爱却不溺爱,子女犯错必罚。她育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别是儿子姚永楷、姚永朴、姚永概,女儿是姚依洁、姚依云,都是很有名的人物。有一次儿子姚永朴,因为年幼无知,羡慕他人漂亮衣服,光氏听闻大怒,未满足其要求。母亲的言行,让姚永朴深受触动,从此专注读书,终成一代名儒。她的言传身教,生动诠释了光氏家族的“桂花根”家风,为家族子弟树立了典范。
</p><p class="ql-block"> 桐城光氏,以“耕读传家,孝悌力田”为魂,以“桂花根”家风为脉,在岁月长河中坚守与传承。他们在教育上的执着,在品德上的坚守,在文化上的传承,不仅成就了家族的辉煌,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在求知与修身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