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山河依旧,岁月无声。站在祖国的边陲,我听见历史的回声——那是百年前的叹息,也是今天的警醒。</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界碑的沉默:在防川,或东北亚的十字路口</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眼望三国——防川之行)</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秋的东北,天空蓝得透彻,像一块被精心擦拭过的蓝宝石。风从车窗缝隙钻进来,带着田野里稻谷熟透的清香,轻轻拂过脸颊,带着一丝凉意。我和同事(也是战友)王海坐在车里,一路向防川驶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车窗外,是连绵的金色稻田,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们点头致意。远处的群山层层叠叠,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像是巨人沉睡的脊梁。路边的白桦树叶子已染上金黄,偶尔有几片随风飘落,像小蝴蝶在空中打旋。偶尔闪过的小村庄里,朝鲜族老人坐在门口的木凳上,眼神平和而深邃,仿佛在静静守望这片土地的岁月流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北的边陲,总让人感到一种辽阔与厚重。它的开阔,是江南水乡难以比拟的;它的深沉,是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抵达土字碑时,阳光正好。石碑静静矗立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不算高大,却带着一种无言的庄重。青灰色的石面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风霜。我们走近时,脚步不由自主地放慢——这不仅是一块界碑,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块界碑,其实比想象中要朴素得多。它只是一块深青色的石柱,静静地立在草木之间,上面镌刻着汉字“土字牌”和俄文缩写。它的身躯并不高大,甚至有些不起眼,若非导游讲解,游人或许会轻易地从它身边走过。然而,当你了解它所承载的一切,目光再与之接触时,便能感到一种无声的、千钧重的历史压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就站在那里,像一个沉默的句读,标记着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往事。站在这块石头的面前,我忽然感到一种语言的无力。任何关于“历史”、“国界”、“领土”的宏大词汇,在此刻都显得空洞。它本身不言语,却仿佛诉说着一切——1860年那个</span><b>《中俄北京条约》</b><span style="font-size:22px;">的签订</span><b>(注:</b>《中俄北京条约》,签订于 1860 年 11 月 14 日。这个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和俄罗斯帝国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一。根据条约,中国将包括珲春防川一带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约 4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俄国,导致中国失去了日本海沿岸的出海口。),<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失我河山”的痛楚,以及此后一百多年间,一个民族望洋兴叹的遗憾。它是一道深刻的疤痕,烙印在大地上,也烙印在一个民族的心理地图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想起了1886年,吴大澂在珲春与俄方代表谈判,签订</span><b style="font-size:22px;">《中俄珲春东界约》</b><span style="font-size:22px;">,设立“土”字界碑的故事。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每一寸土地的确认,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与代价。站在碑前,我的心里涌上一股复杂的情绪——有对历史的沉重,也有对祖先的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土字碑,我们登上了龙虎阁。站在高处,视野一下子变得无边无际——远方的日本海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左侧是俄罗斯的土地,右侧是朝鲜的山川,脚下则是我们的祖国。那一刻,“一眼望三国”的画面真切地铺展在眼前,壮丽而震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我的心却久久无法平静。这片土地,历史上曾是中国的内河与疆域,如今却成了跨国的风景。我仿佛能听见海浪拍打着曾经属于我们的海岸,也仿佛能看见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眼前的山水依旧壮美,却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沉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令人心潮澎湃的,是视野尽头的日本海。那只是一条极细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蓝线,若无好天气,便隐没在天水之间。就是这一线之隔,曾经隔断了一个大国直接通向太平洋的通道。十五公里,这是从我们站立的地方到日本海边的距离,开车不过一刻钟,却成了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清朝的钦差大臣</span><b style="font-size:22px;">吴大澂</b><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据理力争,为我们争回了从防川出海的权力,使得中国虽失沿岸土地,却保有了图们江的出海权。这是一个悲壮故事里,唯一一丝令人慰藉的亮色。我想象着,在某个平行时空里,这里的海岸线上或许会有一座繁忙的中国港口,船只往来,汽笛长鸣。而现实里,只有风从海的方向吹来,带着咸湿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景台上游人如织,人们兴奋地拍照,指着三个国家的方向辨认、议论。这热闹反而衬得我内心的感受愈发寂静。我想到的是“边界”的意味。它不仅是地理的分野,更是政治、文化和命运的区隔。一条江,一块碑,这边与那边,便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我们在此处轻松漫步、观光游览,而对岸的人们,或许正过着我们永远无法深切体会的另一种生活。边界的存在,让人深刻地意识到“此在”的偶然与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程的路上,车里很安静。王海望着窗外,我则靠在座椅上,思绪万千。再次回望那片土地,心中已无来时的沉重,反倒生出一种开阔。防川的独特,或许就在于它以一种极其直观的方式,让你直面历史的伤疤与地理的宿命,却又在“望”之中,给予你一种超越边界的精神视野。它告诉你失去的痛,也展示着坚守的不易与未来的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界碑依旧沉默,但风声、江流声,以及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活力,正为它做着最新的注脚。此行,我带走的不是“到此一游”的凭证,而是一份关于国家、历史与未来的,沉甸甸的“边界”思考。一个国家,只有真正强大,才能守住自己的山河,守护人民的安宁,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span><b style="font-size:22px;">防川之行</b><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仅让我看到了祖国的辽阔与美丽,更让我感受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敬请品读 谢谢分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