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七十年代初,当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在浩瀚苍穹划出第一道中国轨迹时,“酒泉”这个地名,便如一枚炽热的烙印,深深镌刻进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晨光初露,七时三十分,我们自嘉峪关启程北上。清冽的晨风裹挟着戈壁特有的寒意,轻轻拂过面颊。出城约四十公里,道路两旁尚存零星的绿意——胡杨林披着深浅不一的金装,约莫三分之一的叶片已悄然飘落。偶见几处垦殖的痕迹,低矮的土坯房散落其间,不见庄稼,唯有裸露的土地在晨曦中泛着微光。天地间弥漫着苍茫而寂寥的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再往前行,便彻底融入了戈壁的怀抱。天地骤然开阔,四野无垠,苍穹如盖。两个多小时后,金塔县境内的胡杨林渐入眼帘,我们在一处名为“大荣和餐厅”的驿站小憩。阳光透过金黄的叶片,在黄土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b></p> <p class="ql-block"><b> 午后继续北行,驶入长达九十公里的军事管制区。这里的世界忽然变得秩序井然:道路两侧不见寻常民居,唯有整齐划一的营房肃立一旁。一条铁路专线如墨线般笔直延伸,恰逢一列军列呼啸而过,钢铁的轰鸣在旷野中回荡,为这片土地平添几分庄严。地接导游小王郑重提醒:此处严禁拍照。我们逐一签署保密协议时,他娓娓道来发射中心名称的渊源——虽地处内蒙古境内,距酒泉市二百六十余公里,却因历史沿革与保密需要沿用了“酒泉”之名。而“东风航天城”这个别称,更承载着六十七载的航天传奇,其历史比我的年岁还要悠长。</b></p> <p class="ql-block"><b> 下午一时,抵达“融宇航天旅游接待中心”。经过严格安检,车辆贴上专用标识,我们才获准进入。相较于曾造访的西昌、文昌发射场,此处的肃穆氛围更甚,令人不由屏息凝神。</b></p> <p class="ql-block"><b> 历史展览馆内,讲解员再次强调保密纪律。我们收起手机,以最纯粹的姿态准备聆听这段航天史诗。展厅正墙的浮雕长卷,从左至右镌刻着从筚路蓝缕到载人航天的壮阔历程。左侧悬挂着历代领导人的殷殷嘱托,右侧陈列着熠熠生辉的功勋章。在影像厅,神六返回舱静立如鉴,降落伞的褶皱间还残留着大气摩擦的痕迹,航天员的签名在舱门上依稀可辨。宣传片里,长征火箭穿越云霄,与飞船在太空中完美对接,这一幕幕让人心潮澎湃。</b></p> <p class="ql-block"><b> 从左侧步入展厅,便走进了1958年十万大军挺进戈壁的峥嵘岁月。在“向戈壁进军”的豪迈口号中,我国第一个导弹武器试验靶场拔地而起。聂荣臻元帅的军大衣静静陈列,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题词墨迹犹新。当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的旋律在太空响起,整个民族都为之一振。透过这些珍贵史料,我真正读懂了:六十余年来,一代代航天人在此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用生命在荒漠中筑起通往星辰的天梯。</b></p> <p class="ql-block"><b> 集体合影后,我们步入飞天公园。这座戈壁绿洲虽不大,却匠心独运。风暴火箭、逃逸塔等实物模型散落园中,与胡杨林、弱水沙洲相映成趣。人工湖面积不足五十万平方米,却映照着金柳依依,在荒芜中开辟出一方诗意天地。这何尝不是航天人改造自然、扎根荒漠的生动写照?</b></p> <p class="ql-block"><b> 最后驻足在载人航天发射架前。这座被称为921塔架的钢铁巨人高耸入云,全钢结构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辉。12层固定平台与4组回转平台精密配合,9层平台的逃逸滑道如生命通道般醒目。自1999年首飞神舟以来,它已守望中国载人航天二十六载,执行任务逾二十次。最令我动容的,是塔架旁五十米处那两棵“树坚强”与“树小强”。那棵老榆树自1958年便在此扎根,历经数次火箭燃料泄漏仍倔强生长,在神舟十六号发射时“光荣负伤”后依然挺立。它们与发射架构成的画面,恰似中国航天的精神图腾——在最严酷的环境里,绽放最顽强的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夕阳西斜,下午四点半我们踏上前往额济纳的旅途。车行213国道,回望窗外:东风航天城在暮色中巍然屹立,发射架与装配车间的剪影在戈壁地平线上愈发清晰。这座中国最古老、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如同永不熄灭的灯塔,在我心中烙下永恒的印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