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归来,青春与信仰的双向奔赴

洪玲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Omu3paJjuSKWGXjGOqt9w" target="_blank">红土铸魂青春逐梦——益阳市湖心高级中学“我的韶山行”研学活动纪实</a></p> <p class="ql-block">  读罢湖心高级中学“我的韶山行”研学纪实,那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犹在耳畔回响。这不仅仅是一篇报道,更像一束光,照亮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身上焕发的夺目光彩。这场研学,是一次青春与信仰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成人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从历史的聆听者,成为精神的共鸣者</b></p><p class="ql-block"> 研学,最怕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但湖心学子的旅程,从一开始就注入了思想的灵魂。当大巴车上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当毛泽东广场上誓言掷地有声,他们已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在自发组织的红歌联唱中,在齐声朗诵的诗词里,他们用青春的声带,激活了沉睡在课本里的文字,让红色精神从一段需要背诵的历史,变成了可感、可唱、可共鸣的生命体。</p> <p class="ql-block">  这种“共鸣”,在思政大课和故居漫步中达到了高潮。当讨论“毛主席为何喜爱《西游记》《水浒传》”时,思想的火花已经迸发。他们从经典中读出的,不是情节,而是“反抗压迫的勇气”与“担当的力量”。在伟人故居的土灶台旁,他们感悟到“伟大理想藏在‘做好每件小事’的坚持里”。这一刻,家国情怀不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从平凡烟火气中生长出的坚定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从知识的接收者,成为担当的践行者</b></p><p class="ql-block"> 这次研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完成了从“知”到“行”的完美闭环。学子们不仅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更在用笔记录、用脑思考、用行动承诺。</p> <p class="ql-block">  在滴水洞,毛主席“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的热忱,点燃了他们“每日挤10分钟读经典”的决心;在韶山特支陈列馆,革命先辈“再试一种方法”的坚韧,激励他们把“奋斗”二字刻进青春。最动人的是结营班会上,“2035年要当老师、医生、军人……”的报国理想,与“每天多学一点”“给山区孩子写信”的具体行动紧密结合。这告诉我们,担当,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就藏在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里,藏在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的自觉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给我们当代高中生的启示:你的“韶山行”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赴韶山,但湖心学子的这趟旅程,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一面镜子: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历史与时代?</p> <p class="ql-block">  1. 让信仰“落地生根”。 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它可以是你为一道难题苦思冥想的坚持,是你在集体中甘于奉献的真诚,是你关注时事、心怀天下的那份关切。把远大的理想,化为日常的坚守,信仰才能真正扎根。</p> <p class="ql-block">  2. 在经典中寻找力量。 像研学中的学子一样,主动去阅读那些历经时间淬炼的经典。无论是毛泽东诗词的豪迈,还是《西游记》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都能为我们提供丰厚的精神营养,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多一份从容与底气。</p> <p class="ql-block">  3. 于平凡中书写不凡。 伟人亦从少年始。我们无需等待一个“惊天动地”的时刻来证明自己。做好每一次预习复习,参加好每一次社会实践,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正是构筑我们不平凡未来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湖心学子的韶山行结束了,但他们的红色精神正在“续航”。返程大巴上的沉思与笃定,那份整理笔记、制定计划的认真,正是青春最美好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这趟旅程深刻地启示我们:红色精神,从来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奔流的血液;青春,也从来不是迷茫的代名词,当它与崇高的信仰相遇,便能迸发出照亮时代的光芒。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成长路上,找到这样一次精神的“奔赴”,让信仰的种子,在青春的沃土中,长成支撑未来的参天大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