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世界探索邮轮行(续)

武思敏

(三)波罗的海风云录 1. 初识波罗地海及维京人 <p class="ql-block">搭乘法国庞纳邮轮的次日清晨(2025年7月16号),船停靠在斯德哥尔摩郊区的一处港口。我们上岸游览了瑞典皇后花园(建于16世纪的卓宁霍姆宫),午后返回船上用餐。一点整,邮轮正式驶离了斯德哥尔摩,向着芬兰赫尔辛基进发。</p><p class="ql-block">两点半,船上广播响起:“下午三点,在甲板三层剧场举办专家讲座,诚邀各位参与。”我抓起船上的“每日行程”小报,快步前行。一方面好奇专家会带来哪些国内鲜少听闻的新资讯,另一方面也想借此锻炼英语听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距讲座开始还有七八分钟,剧场百余个座位已坐了半数以上的游客。舞台大屏幕上,“From Sweden 🇸🇪 to Russia”的英文字幽幽发光。我暗自惊讶:邮轮上的国际形势课,竟能吸引这么多银发族,实在不可思议!</p> <p class="ql-block">台上屏幕旁边站着的,是前一天欢迎会上见过的前美国女大使贝丝·琼斯。她看似年近七旬,身穿黑白休闲装,梳着齐肩长发,发帘整齐覆盖着前额,戴着一副眼镜,眼神专注、精神饱满。据船上介绍,她有着40年外交生涯。曾任美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等职,直接参与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区事务协调,还就任过美国政府欧洲和欧亚事务助理国务卿、近东事务代理助理国务卿,是位资深外交人士。</p><p class="ql-block">在波罗的海航行的邮轮上,能请到这样的专家剖析当前国际形势,实属难得。 </p> <p class="ql-block">我不由想起前一天介绍的另一位专家——资深记者罗宾·赖特女士。她任职过《华盛顿邮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等多家知名媒体,采访足迹近200个国家。曾荣获联合国记者协会国际报道金奖,被美国外交学会评为年度记者,同样是国际形势领域的专业人士。她肯定会在这一两天内也要登台演讲。</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收回思绪,我重新将目光拉回到剧场,讲座题目译成中文就是“波罗的海帝国:从瑞典到俄罗斯",主题鲜明,颇为亮眼。</p><p class="ql-block">琼斯大使抬手轻点电脑,屏幕上浮现出PPT的首页——一张1200年波罗的海部落的古地图。地图清晰地展示了这片土地上最早的多元族群。她引经据典,讲述了由于北极寒冷的地理特殊性,各部落为争夺资源常常兵戎相见、互相劫掠,本土族群与外来部落的冲突从未间断。这些部落与族群,正是后来欧洲各大帝国角逐和统治该地区的历史根基。</p> <p class="ql-block">主讲人随即敲出"Kalmar Union"两个单词。(卡尔马同盟,1397-1523年由丹麦、挪威、瑞典组成的共主邦联)。</p> <p class="ql-block">这时登船前两天的场景出现在我眼前。我们前往斯德哥尔摩市中心附近的Djurgården岛时——这是瑞典皇家花园博物馆区域,坐拥三十多家博物馆。当天我们选择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场馆参观:一个是维京博物馆(THE VIKING MUSEUM),另一个是瓦萨沉船博物馆(Vasa)。</p> <p class="ql-block">来北欧之前,我对波罗的海的印象停留在:这里曾是维京人的天下,是海盗的世界,是那些头戴角盔、挥舞长剑大刀、在海上乘风破浪的剽悍大盗们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门口,我手举长剑壮着胆子,与一位身着古老维京人服装的彪形壮汉合影!看他怒目圆瞪的神情,真是有一种威猛狠劲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然而,走进维京博物馆后,展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当年波罗的海沿岸各部落农户的农耕、贸易、家庭生活与远航探险场景。在略显陌生故事背景中,维京人被还原成勤恳劳作、信奉上帝、无惧海洋风暴、与海上侵略者搏斗、追求幸福生活的普通农户——而非传说中的海盗。这些故事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旧铁器时代,或许更为久远……</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饶有兴致地体验了馆内的沉浸式"小火车之旅",仿佛穿越千年,亲历海洋风暴与冰天雪地,深入维京人的探险传奇世界!</p><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时,我和朋友们都不禁惊呼:这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波罗的海各国历史以及当年维京人的原有认知!</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瓦萨博物馆(Vasa)主角,则是17世纪瑞典皇家的“瓦萨”号战船残骸。作为全球仅存的17世纪古船,它的命运充满戏剧性——1628年建造成功后,肩负着攻打波兰的重任,但首航出征,刚出海仅1300米,就因海上强风与自身头重脚轻的设计,十几分钟内便倾斜沉没。</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称奇的是,333年后的1961年,它被成功打捞,经近二十年修复,才有了如今的博物馆。船上留存的皇家珍宝与数十门大炮,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探究,也成了全世界专家研究17世纪造船术与瑞典史的鲜活样板。</p> <p class="ql-block">而琼斯大使的演讲,正是从梳理波罗的海地区早期部落的脉络开始,经由卡尔马同盟的过渡,再到瑞典、俄罗斯相继主导的帝国霸权更迭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历史的轮廓。同时又强调了该地区的战略地位:它是连接东欧与西欧、欧洲通往中东及东亚的重要海上通道,因此也成为各大强国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民族纠纷、种族歧视、宗教信仰差异以及地缘政治等复杂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这片地区各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难以厘清,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着实让我们这些局外人感到困惑。</p> <p class="ql-block">毕竟今年这条航线非常特殊,我们是在俄乌战争背景下出游的,虽通往圣彼得堡的海路关闭,但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地缘政治影响深远,所以让我们的这次航行,不只是赏风景、观建筑、品美食那么轻松,还要亲身体验海上的风云变幻,经历民间的情感氛围。邮轮安排这些演讲,是为我们这些游客提供多种不同的视角,去读懂这片海域表面平静下的暗流。当然它也是为了宣传欧美主流的意识形态!</p> 2.  海上讲座与银发思考 <p class="ql-block">从琼斯大使的第一堂课后,我们的航行便有了固定节奏:半天听讲座,半天下船游览。</p><p class="ql-block">每天两场讲座,每场三四十分钟,外加问答时间。岸上行程则每日有三四条不同路线,时间均为两三个小时,大家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p><p class="ql-block">不想参加活动的,也可去健身房锻炼或在酒吧小酌聊天。</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路停靠了六个国家的九个港口,连续六天都有讲座,主讲人就是退休大使和资深女记者。</p><p class="ql-block">据说最后还有位重量级人物将登场,面纱留待后续揭开。</p> <p class="ql-block">讲座基本围绕欧洲热点展开,如新老欧洲、北极政治、北约与欧盟、东西方冷战后的格局、俄乌冲突以及美国对欧政策等。</p> <p class="ql-block">对我而言,这些讲座是此次旅行的意外收获。作为退役军人,我虽关心国内外时事,但并非专家,也不是学者,对欧洲复杂的历史和地缘政治,我向来一知半解,对俄乌冲突的来龙去脉更是说不清道不明。 </p><p class="ql-block">原以为战争离我们很遥远,这次来波罗的海只是为了观光,却没想到这条狭长的蓝“飘带”,竟将我裹进了黑海边缘,仿佛踏入了战场的延长线。</p> <p class="ql-block">既然已身处这片海洋,不如打开心扉,听听西方的声音,看看欧美人的视角。"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从古至今的名言。</p> <p class="ql-block">紧接退休大使的第一堂课,资深记者罗宾·赖特女士就登场了。</p><p class="ql-block">她的第一课主题是老欧州与新欧洲:“Old Europe /New Europe “</p><p class="ql-block">这位年过花甲之年的战地记者,身着深色夹克,用黑发带束起前额的头发,梳成马尾辫,露出光洁的额头,削瘦的脸庞上目光坚毅,硕大的金黄耳环垂在耳际,尽显强势与自信,她语速飞快,手势频频,气场十足。</p> <p class="ql-block">赖特女士从历史脉络展开:1957年,仅6个西欧国家组成了欧共体;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时,成员国已增至12个;到2020年,欧盟已发展为拥有27个成员国的组织,其中包括波罗的海地区的“新成员国”,而这些新成员也反过来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p> <p class="ql-block">让我感兴趣的是她讲座PPT开始的第一张照片,竟然是马克思的照片和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那著名的开场白:“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p><p class="ql-block">我知道共产主义不会是西方主流媒体记者的信仰,但要分析19世纪后的欧洲历史,这个“幽灵”的身影始终无法回避。即便在今天,欧盟成员国仍视其为异类,但“共产党宣言”的声音不仅回荡在欧洲,更是传遍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她还展示了老照片,讲述了自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访问过梵蒂冈教皇和波兰前总统(获过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经历,不同的宗教和信仰在此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开船后的头两三天,这位资深女记者连续主讲。在欧盟专题之后,她又带来了北约议题——《全球最强大军事联盟的未来:下一个前沿领域》。</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二战结束后成立的北约,已有超过75年的历史,这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最初目标直指冷战时期的苏联。如今, 北约已拥有32个成员国,包括美、加、英、法等,2024年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瑞典的加入尤为引人注目。这一扩员使北约与俄罗斯的边境线延长了一倍多,对波罗的海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而言,战略风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战争风云话题敏感,我不便多做评述。这里仅分享讲座的PPT标题和其中的漫画照片,供大家自行解读。</p><p class="ql-block">每堂课的名字都是一扇小窗,我们可以带着好奇心推开它,自己将复杂的议题还原成鲜活的场景和真实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些讲座内容多为热点话题,上网即可查到相关资料。但令我惊奇的是,每次讲座结束前的问答环节,台下的银发听众们几乎人人举手,争相提问发言。主持人手持话筒四处走动,不知该递给谁。原定十来分钟的问答时间,因举手者太多,主持人只好一再延长,最后才不得不强行结束。</p> <p class="ql-block">听众的问题大多聚焦于讲座中提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行为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准确性,同时他们也常常会分享自己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例如,在讲到欧盟内部问题时,一位老者问道:“美国现在还能为欧盟和北约提供什么帮助与保证?”紧接着他又讽刺道:“我真不知道特朗普总统的下一项政策又会搞出什么名堂。”全场随即哄堂大笑。这充分说明台下的听众们一直在认真聆听、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当然,由于我们身处西方世界的现实场景,听众与主讲人的政治立场与中国截然不同,因此他们表达的观点和情感也与我们存在差异。比如,当听众对俄罗斯的某些行为表示不满时,时不时会顺带提及“中国也是如此……”,这让我和同行的华人朋友都感到匪夷所思。</p> <p class="ql-block">我也有些疑惑:曾听说普通美国人不太关心国家大事,更遑论国际事务,尤其是像船上这样80%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国内本应是颐养天年、不问世事的年纪。为何这些欧美老人却如此关注国际风云、热衷评论时事呢?或许这与欧美人崇尚自由主义、喜欢表达自我的文化传统及教育背景有关。</p> <p class="ql-block">但更重要的是,这种航行中的学习方式本身极具特色。它让旅程不再仅仅是观光,更增添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思考的乐趣。</p><p class="ql-block">同时我也不禁感叹:我们国家的远洋邮轮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在航行途中邀请退休专家学者为乘客们举办讲座,宣传中国的历史文化等,既能活跃气氛、启迪思路,避免航海生活的枯燥乏味,更能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这是两位女主讲人在最后一课时,讲述她们各自在海外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紧急事件,和日常趣事的轻松场面。</p> <p class="ql-block">退休女大使的外交生涯分享课则呈现出轻松幽默,该课名称为:“外交辞令:从无纸文件到猪一样的拉丁语”,意思是指外交发言有时含糊不清,晦涩难懂。退休大使笑说,全世界的外交家在必要时大概都会使用这种表达方法。</p> 3. 沿岸历史遗迹与现实民风 <p class="ql-block">在罗宾·赖特女士讲解欧盟和北约的这两天,我们的船先后停靠在了芬兰的赫尔辛基和爱沙尼亚的塔林。在岸上的游览中,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当地民众所流露出的紧张与敌意。</p> <p class="ql-block">7月17日,我们抵达芬兰赫尔辛基。下船后,导游边走边向我们介绍港口岸边的几座醒目建筑。除了那座带有标志性绿色洋葱顶的棕红色东正教大教堂外,还有一栋外观方正、看似普通的黄色建筑——芬兰总统府。2018年,特朗普与普京的“普特会”正是在这里举行。而三十多年前的1990年,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与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会谈也曾在此地进行……</p><p class="ql-block">我向导游打听,赫尔辛基是否有陆路交通可以直达圣彼得堡。这位年轻的导游肯定地点了点头,随即又补充道,现在已经关闭了。她低声说了一句:“邻居是超级大国,作为小国,我们当然要谨慎行事。”</p> <p class="ql-block">之后,我们乘坐15分钟的渡轮,登上了“芬兰堡”(Suomenlinna)。这座芬兰海防军事要塞始建于18世纪,最初由瑞典建造,后来历经瑞典、俄罗斯、芬兰的政权更迭。它由6个岛屿上的军事设施组成,岛屿之间以多座桥梁相连,扼守着从芬兰湾进入赫尔辛基的海上要道,是波罗的海地区重要的防御工事,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也是俄罗斯进入波罗的海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这里发生过不少重要战役,包括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之间的战争。导游向我们讲述了那段残酷的历史。随后,带领我们来到一座墨绿色的铜质纪念碑前,碑体上放置着一副青铜头盔和一把佩剑。原来,这是为了纪念当年芬兰堡的设计者——瑞典炮兵军官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这彰显了这座要塞的历史价值和军事建筑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船上主讲人赖特女士也在我们的旅游团中。她随大家一起默默听完讲解后,从包里拿出一张早已写好的明信片,手举着站在纪念碑前,让朋友为她拍照留念。我不知道她为何要纪念这位18世纪的瑞典军官,但我猜想,她或许有着崇敬军人的情结,因为她和我一样,都是军人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这屏幕上是主讲人赖特的父亲<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战期间身着美国军官制服</span>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1991年,芬兰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今,它不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还是约800人的居住区。当你现在走进这里,表面上看起来依旧是阳光明媚,一片和平景象!</p> <p class="ql-block">7月18日,我们是停靠在了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这里是波罗的海芬兰湾畔的不冻港,扼守在里加湾与科普利湾之间,曾是中东欧与南北欧的交通要冲,享有“欧洲十字路口”的美誉。它距离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只有三百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塔林是北欧中世纪风貌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建于13至16世纪,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人口仅150万的国家首都,由鹅卵石小径连接着上下两部分:上城区矗立着东正教堂、基督教堂和政府建筑,曾是各国权贵与不同宗教阶层的领地;下城区则以农贸市场和林立的酒馆饭店为主,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聚居地。</p> <p class="ql-block">同时,战争的历史烙印在这里也十分醒目:二战期间,塔林被德国纳粹占领,1944年后由苏联红军控制,1945年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苏联解体后,爱沙尼亚恢复独立,并于2003年加入欧盟与北约,寻求政治与军事上的依托。</p> <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的导游是一位看起来六十来岁的当地老妇人,她声音洪亮,英语纯正,笑容热忱,跑前跑后地照顾着团员们,甚至还在门口搀扶我们上下车。</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妇人导游原本温文尔雅,但一提起俄罗斯,语气中便充满了愤怒与敌意。当走到老城区中心时,她指着一座基督教堂,皱起眉头,提高声音说道:“这座教堂和附近的居民建筑,都是在二战后期被俄罗斯人炮火摧毁严重破坏的,非常可恨。这是后来才得以修复。”</p><p class="ql-block">我和先生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二战期间,塔林最早不是被德国人占领的吗?你们为何不恨德国人,而只单单痛恨俄罗斯人!但转念一想,船上的讲座曾提到爱沙尼亚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由来已久的民族和宗教仇恨,这也就解释得通了。</p> <p class="ql-block">离开塔林前,导游带领我们走到飘扬着俄罗斯国旗的大使馆门外。使馆门前挂满了抗议海报和受害者照片,画面触目惊心。一旁停着警车,警察严阵以待,空气中似乎弥漫着紧张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登上返回港口的大巴后,这位老妇人导游依旧十分敬业,一路上认真地介绍着车窗外掠过的塔林美景。最后,她突然话锋一转,说道:“我年轻时下苦功学的俄语,现在早就没人学了。”她顿了顿,又加重语气继续说道:“可我偏要找机会多说多练俄语,要对付身边的敌人,总得先懂他们的语言吧。”</p> <p class="ql-block">车子驶离了宁静的古城,塔林的尖顶渐渐远去。波罗的海沿岸的风,吹来的不仅是凉意,更有挥之不去的紧张与仇恨。原来,和平只是一层薄冰,底下仍是时起时伏着的暗流。</p> 4. 从格但斯克到峡湾深处 A  波兰前总统 <p class="ql-block">7月20日,我们的航程已过大半。清晨七点半,邮轮缓缓驶入波兰北部的格但斯克港。这座被誉为“波兰黄金之门”的波罗的海古城,静静诉说着已逾千年的沧桑。</p><p class="ql-block">船尚未完全靠岸,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便映入眼帘。两名士兵的头像面朝大海,神情肃穆地凝视远方。我起初只被其庄严气势吸引,后来才惊觉这里正是二战的爆发地——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以此为起点,点燃了世界大战的烽火。纪念碑上的士兵,正是为守护国土而战的波兰勇士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与以往不同,下船的广播并未通知集合游览,而是请全体乘客前往三楼剧场开会。我们刚落座,便听见一阵掌声。随后,一位白发老人坐着轮椅被推了进来,左臂打着绷带吊在胸前。他便是前文提到的重量级人物-波兰前总统-莱赫·瓦文萨。</p> <p class="ql-block">这位从波兰格但斯克城列宁造船厂走出的电工,曾是团结工会的领袖,198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与当时波兰总统同获),1990年当选波兰总统。</p><p class="ql-block">82岁的他,身形魁梧,精神抖擞,全白胡须修剪得整整齐齐。他略带歉意地解释了手臂受伤的原因,随即开始了演讲。</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瓦文萨早年工作过的列宁造船厂,现改名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格但期克造船厂”。</span></p> <p class="ql-block">瓦文萨的波兰语语速极快,配合着挥舞的右手,完全不像八旬老人。而身旁的年轻女翻译则用流利的英语从容转述,拖慢些速度。他分享了自己从普通工人到工会领袖的奋斗历程,强调“想到就要立即行动,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理想”。这番话充满了工人出身的务实与坚韧。</p><p class="ql-block">但现实却是瓦文萨只当了一届总统,因政绩不佳,后来竞选接连失败,只好退出了政坛,奔走呼号在民间……</p> <p class="ql-block">然而,他演讲的核心却聚焦于当下的波罗的海局势。他强烈抨击俄罗斯,甚至激动地挥舞拳头喊道:“我已82岁,但我还有儿子和孙子,我们要几代人战斗到底,直到胜利!”这番言论让作为唯一在场中国人的我,心中感到强烈的不安与不适。</p> <p class="ql-block">演讲结束后,主持人宣布瓦文萨将与所有愿意的听众免费合影。不少人兴奋地排队,但我选择了默默离开。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国军人,我深知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是军人的天职所在,但我也更期盼世界各国能走向真正的理解尊重与和平共处。</p> <p class="ql-block">离开剧场,踏上格但斯克的土地,明媚的阳光驱散了心中的阴霾。</p><p class="ql-block">从莫特拉瓦河畔的绿色大门到长市场,400年历史的联排别墅沿街展开,德国风格的山墙与彩色建筑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鹅卵石路上,市政厅、海神喷泉等建筑见证着这座城市在丹麦、德国与波兰之间的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空气中弥漫着手工艺品店和琥珀珠宝店的独特气息,圣玛丽教堂的天文钟与历史博物馆,则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格但斯克,这座既承载着战争伤痛,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古城,以其独特的方式,让我对历史与现实有了更复杂的思考。</p> B 峡湾服务生 <p class="ql-block">7月24日,我们的邮轮终于抵达了终点——挪威的腓特烈斯塔港口城。波罗的海沿岸九天之游,在脑海中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时光与记忆。带着旅途中积累的些许疑惑,我们又踏上了前往波罗的海深处——挪威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乘火车转轮渡,辗转来到挪威松恩峡湾支流处的一个港湾小城——巴勒斯特兰镇,入住了一家有150年历史的酒店。这里远山如黛,湖水碧玉,小镇恬静,海鸥为伴!风景美得无以言表,真是人间天堂般的存在!我们不禁戏言,将来若能住在这里养老,便是最美好的选择,这里真像世外桃源,不染尘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p> <p class="ql-block">在港口岸边,我们走进一家面朝峡湾湖的餐厅。那是一座典型的北欧尖顶淡黄木屋,有两层楼高,取名为“珍珠港”,真是个有点意思的名字!餐厅屋里只能容纳三四张桌子,屋外还可再多放几张。虽然规模不大,但我们在网上查到,它竟是此地评分最高的网红餐厅,位列第一。</p> <p class="ql-block">服务员是位年轻小伙子,皮肤白皙,脸颊红润,一副典型的欧洲人模样。只见他一人在屋里屋外忙碌穿梭,手举餐盘送餐,还不时点头招呼顾客。我们坐下先看菜单,选好心仪的菜品后,举手示意小伙子过来点菜。等了片刻,他才快步跑过来,先问我们是否已选好,随即指着桌上的菜单纸,向我们推荐乌克兰特色菜。</p> <p class="ql-block">这时我们才注意到,菜单最上方写着“所有菜品均由乌克兰厨师制作”。而菜单左上方显眼的位置,还专门框出一栏,标着“乌克兰特色菜套餐”,栏内配有一幅乌克兰国旗颜色——上蓝下黄的标志性图形🇺🇦。</p> <p class="ql-block">同行的朋友这时说道,一路走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不少餐厅里,也见过菜单上专门标出乌克兰菜品的字样,但从未遇到过服务生主动推荐提醒。没想到在这样一个人烟稀少、幽雅宁静的峡湾深处,居然也有餐厅专门打出乌克兰厨师的名号,侍者还会特意提醒食客点乌克兰菜,以支持乌克兰厨师。</p> <p class="ql-block">我家老王本就喜欢喝红菜汤,便欣然点了份乌克兰红菜汤配大蒜面包。菜端上来后,味道确实不错。小伙子见了很高兴,更加卖力地过来照顾我们,还时不时与我们聊上几句。我们问他:“你是当地人吗?”他说:“不是,我是波兰人,餐厅老板也是波兰人!”他每年夏季都会到挪威峡湾来几个月,旅游旺季在餐厅干活能多挣些钱,而回波兰那边则不太好挣钱。我们又问做饭的厨师是否真的来自乌克兰,他肯定地回答:“确实是乌克兰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原以为,住在这宛如仙境的小镇里的居民,在碧绿湖边欢快聚餐的人群,伴着袅袅升起的白色炊烟,真像是《桃花源记》里描写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事实并非如此单纯美好。这只是表面上的桃花源,实际上,这里的一切都与波罗的海的风云变幻息息相关,与俄乌冲突紧紧相连。</p><p class="ql-block">谁说外国人不关心政治、不闻不问国事?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到整个波罗的海地区似乎都在追求一种主流政治。无论大家是否真心赞成,都纷纷打出蓝黄旗帜,只因这有利于生意,有利于生存。无论是波兰前总统,还是这位波兰服务生小哥,在波罗的海的风云变幻之中,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与选择:国家的政治前途与民众的生计所迫。</p> <p class="ql-block">波罗的海沿岸九天之游以及后面几天的挪威峡湾游,确实留下了美好的时光与记忆,但也带来了诸多的思考与感悟。</p><p class="ql-block">在与这场流动的盛宴告别之际,我想我终于明白了邮轮公司为这次航线所起的名字——“A World Affairs Cruise in the Baltic Sea”,将其翻译为“波罗的海世界事务探索之旅”最为贴切。</p> 尾声:流动的盛宴 未尽的回响 <p class="ql-block">当挪威峡湾的最后一缕阳光从湖边滑落,我们的旅行终于来到了终点。回望这十数日的航程,记忆中既有斯德哥尔摩街头的惬意、赫尔辛基港湾的宁静,也有塔林古城的沧桑、格但斯克港口的肃穆,更有那片碧玉般湖水旁,那碗红菜汤的温热。</p> <p class="ql-block">今年夏天这次波罗的海邮轮之旅,本以为会是一场悠闲的海上观光。却未曾想,它变成了一段沉浸式的欧洲历史与现实政治课堂。</p><p class="ql-block">这段旅程,让我真切地触摸到了和平的脆弱,也看到了历史如何像幽灵一样,在当下的空气中徘徊。所谓的“人间仙境”,终究只是世人对和平的美好期许,而现实的暗流,却始终与地缘政治的潮汐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就在我要为这篇游记画上句号时,从德国传来的一条消息,让我再次为这片海的复杂性而震撼! 2022年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已被查明是由一组乌克兰人所为, 而爆炸点,就在丹麦的博恩霍尔姆岛附近。</p> <p class="ql-block">我看着这个名字有些眼熟,忙去查找记录和照片。果不其然,这正是我们7月21号到访过的丹麦博恩霍尔姆岛!我在朋友圈里还分享过岛上古德杰姆渔村的祥和与美景:红顶的老屋、鲜花簇拥的街道、热闹的游客,还有那鲜美的鲱鱼和12世纪的教堂。我曾以为那是远离尘嚣的童话世界,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自由天地。</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底下小红艇照片显示的地理位置!</p> <p class="ql-block">可谁能想到,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海面之下,竟埋藏着如此剧烈的冲突与算计。和平与暴力,原来竟是这样平衡地存在着。</p><p class="ql-block">临别之际,我终于读懂了邮轮公司为航线命名的深意。这趟旅程,带给我的不仅是波罗的海的粼粼波光与沿岸的如画风景,更是一场关于历史与现实、个人与国家、冲突与和平的深刻启示。</p><p class="ql-block">当汽笛声再次响起,我知道,这趟航行虽已结束,但波罗的海的回响,那些关于选择与坚守、关于表象与真相的故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看待世界的一扇新窗。</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毕淑敏说过;“希望我们在旅游中,多一些对生活的思考!”这也正是我喜欢的事情,也因此写下上面的文字,做为我在邮轮航行中的纪录和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