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胜寺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脚下,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br><br>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div><br></div><div>全国的佛教寺院成千上万,而山西洪洞广胜寺却著称全国,其原因在于这座佛寺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就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简称《金藏》,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故定名《赵城金藏》。<br>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但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尽管如此,依旧引起世界轰动。这也是广胜寺一绝。</div> 广胜寺 广胜寺上寺 飞虹塔 飞虹塔 下寺的石刻 广胜寺鸟瞰 广胜寺的地貌,霍山半山腰 广胜寺上寺全貌 飞虹塔琉璃 弥陀殿殿内供奉西方三圣佛像,正中为弥陀佛铜像,两侧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彩色塑像。神色凝重,形态端庄,线条柔美,色彩鲜艳。展现了高超的铸造工艺和雕塑艺术。背后为弥勒佛塑像,大肚能容,笑口常开。 寺内的悬塑神像 穿过弥陀殿便是大雄宝殿,重建于明代的大雄宝殿,位于寺内中央,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顶,琉璃屋脊,灰瓦屋顶。奇巧的是,殿前两棵千年古柏的纹路分别为左右旋向。由于专家也难以解释,便有民间传说为两个闹意见的小和尚,各栽种了一棵柏树,结果,树也扭转身子闹别扭。这也是广胜寺一奇。 大雄宝殿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佛像,佛祖释迦牟尼居中,文殊、普贤二菩萨分立东西两侧,均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东西两边山墙砖砌平台上为十八罗汉铸铁坐像。一边为坐姿威武,形象生动的韦驮塑像。 地藏殿悬塑 ,是一座单檐悬山式建筑,面宽七间,深四椽。殿内供奉地藏王菩萨,东西两侧供奉十大国罗王,殿内有一组令人震撼的悬塑造像,内容丰富,技术精湛,为悬塑艺术的精品。 地藏殿悬塑 地藏殿悬塑 地藏殿悬塑 院内东西两侧分别为送子观音殿和地藏王殿。 令人惊奇的是地藏王殿内一组令人震撼的悬塑造像,造型精美,形态各异,内容丰富,色彩绚丽。让人无不赞叹古代工匠的奇巧构思与精湛工艺。 地藏王殿 毗卢殿又名天中天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庑殿式建筑为一条正脊,四条斜脊,四面斜坡,四个曲面的独特建筑,又称为无梁殿。该殿结构奇特,造型美观,堪称元代建筑富有成就的典范。 殿内供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和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王四菩萨,四周供奉八十八佛,北壁墙上为十二圆觉菩萨巨幅壁画。 木雕千手观音 下寺的明应王殿 寺内弥陀殿东壁和扇面墙满布壁画,绘三世佛及诸菩萨众。广胜下寺为元代建筑。后殿内四壁壁画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山墙上部尚有残存壁画16平方米,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所绘。水神庙主殿明应王殿建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殿内塑水神明应王及其侍者像,四壁满布壁画。壁画题材有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等。南壁东侧所画戏剧演出,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齐全,化妆、服装、道具、乐器、幕布、布景、舞台等都很真实。现存壁画13幅,高5米余,总面积近200平方米。 壁画构图疏密相间,线条遒劲,重彩平涂。人物神态逼真,刻划细致入微。用色以石青、石绿、朱朱、银朱、土黄等色为主,间有用黑色描绘服饰。画面富丽浑厚,深沉古朴。画壁制作,用黄土、细砂、棉绒和泥抹面,壁面素质无白灰。现在所说广胜寺壁画,实际上是水神庙明应王殿壁画。 明应王殿外 组织:陕西省现代摄影协会<div>时间:2025年9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