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闲聊三皇五帝》</p><p class="ql-block"> 第一百二十七节 黄帝轩辕氏政权(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的阪泉之战(下)</p><p class="ql-block"> 风后不敢冒然追赶,到阪泉河谷便收兵回城。正当众将士欢庆之时,外出刺探的人马回报,炎帝大营已在涿鹿山下,靠着有利地势,密集建起了行营。而且兵马粮草充足、后备支援不断。</p><p class="ql-block"> 黄帝听后,深感炎帝此行不善,定是要灭掉自己的部族。数日彻夜难眠,仰天长望。只见星空浩瀚,繁星闪烁,壮阔的夜空中,大熊座的北斗七星熠熠生辉,浩渺虚空中似乎有祖先的声音遥遥传来“有熊国的族人在期待着你,有熊国必须要生存要强大”。是时,一颗流星划破长空,仿佛祖先祝福显灵,黄帝顿感欣喜,信心倍增,福至心灵。悟道,要想抵挡炎帝的进攻,必须“借天时之利,请重兵相助,谋出奇之策”。 </p><p class="ql-block"> 一日,黄帝继续召集风后、应龙等一众将领商议退敌之策,又一小股士兵带来喜报,他们已通报了貅、貙、虎、豹、狼等各部族,各族正在筹集人马,一起向轩辕城赶来,助黄帝一臂之力。黄帝甚喜,有各族相助,破炎帝来犯,已有六成把握。于是把自己夜观天相,所悟之策,说与众将。</p><p class="ql-block"> 风后言道:“此乃天意,既然如此,当用七星大阵,破炎帝来兵”。同时,秘派黄帝辅臣力牧带一队壮士悄悄出城。一切安排妥当,各将领分头准备。 数日后,各族人马陆续赶到轩辕城,黄帝率众相迎,歃血为盟。安营之后,即命风后召集各头领传授七星阵法。所谓七星大阵,实际上就是以黄帝本部的大纛[dào]旗为方位,熊罴、貔貅、貙[chū]、虎、豹、狼六大部族各树大旗,共同组成北斗七星阵。六大部族,共同听从大纛旗指挥,以旗为号,旗挥兵动,旗停兵止。阵法分阳旗阵、阴旗阵、阴阳旗阵,来回变换。同时,还有雕、鹖[hé]、鹰、鸢[yuān]四支奇兵助阵。 </p><p class="ql-block"> 不久,炎帝整顿人马,再次向黄帝部族挑战。行至阪泉河谷,却见黄帝早已率众坚守在这里。阪泉水沿河而下,河谷宽阔平坦,黄沙漫漫,不远处是黄土坡梁,沟壑纵横。黄帝已命熊罴、貔貅、貙[chū]、虎、豹、狼六部之军,竖旗七杆,摆开阳旗阵迎战。</p><p class="ql-block"> 炎帝从未见过如此阵势,顿生惧意。一旁的夸父却自恃人多势众,对此不屑一顾,首先率众冲杀过去。但见,七杆大旗宛如天上的星斗,巧妙换位、斗转星移、变化莫测,很快将夸父所带兵马团团困住。夸父兵陷阳旗阵,一时摸不着头脑,东碰西撞,晕头转向,四处挨打,只得狼狈退兵。炎帝见状,一时心急,带领所有人马一齐冲杀过来。</p><p class="ql-block"> 此时,黄帝却令风后,调整旗向,摆开阴旗阵,阵列变化不断翻新。炎帝看得眼花缭乱,无法应战,兵马左冲右突,始终找不到破阵之法,死伤无数,最终兵败而去。 </p><p class="ql-block"> 此战败退,炎帝仍然不服,召集众将领,研究破阵之法,准备万全后,再次向黄帝部族挑战。这次黄帝既不摆阳旗阵,也不摆阴旗阵,而是摆出了阴阳旗阵。当两军相接之际,风后突然摆动大旗,所率六部突然演变成北斗七星阵,以虎部军队为首的前锋,形成勺头形状,三面包围、一面网开的阵势,似旋风一般,卷向炎帝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炎帝心中大慌,急忙夺路而逃,谁知北斗七星阵在黄帝大纛的指挥下,随炎帝而动,炎帝往东逃,星阵就向东围;炎帝向西跑,星阵就往西围,炎帝始终逃不出这个勺形合围阵。这时雕、鹖、鹰、鸢四支奇兵,从天而降,直冲着炎帝兵卒而来,他们只得抱头鼠窜。</p><p class="ql-block"> 正在双方激战之时,突然刮起了大风,阪泉河谷扬起了漫漫黄沙,遮天蔽日,黄帝阵营凭借七星大旗指挥,将士们猛烈冲杀,而炎帝阵形早已乱作一团。一片混乱当中,炎帝的后营又是一阵大乱,原来力牧率领的一队人马打通地道,抄了炎帝的大本营。炎帝的队伍首尾难顾,阵营大乱,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阪泉水流之处,死伤遍野、血流成河、木杵漂流,一片悲惨。炎帝兵败如山倒,混战之中,体力不支,沦为俘虏。 </p><p class="ql-block"> 阪泉大战惨烈异常,死伤无数,历时三年终于结束。凯旋的轩辕军带着被俘的炎帝回到轩辕城。黄帝感念炎帝在农业、医药方面的成就,与其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地长谈,炎帝心悦诚服,情愿臣服黄帝。黄帝欣然封他为“缙云”之官,任他主政南方。</p><p class="ql-block"> 阪泉大战之后,黄帝代替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结成“炎黄联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融合、大统一、大发展”的历史新进程。</p><p class="ql-block"> 在结束本节前有个一直萦绕本人,也许很多人心头的问题:明明黄帝打败了炎帝,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却结成“炎黄联盟”而不是“黄炎联盟”?</p><p class="ql-block"> 如果按照历史时序,炎帝政权在前,黄帝政权在后,这种叫法无可厚非。如果按照“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亘古俗语,“黄炎联盟”就说不过去了,最起码应该叫“黄帝联盟”。</p><p class="ql-block"> 然而,至今我们仍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那又是为什么呢?这要从汉高祖刘邦说起。</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的开国帝王们(特别是那些出身底层的)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总要给自己加上几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汉高祖刘邦虽泼皮无赖出身,却自诩“赤帝之子”,火命也。起兵之初,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他的阵营里广为流传:刘邦在芒砀山斩杀了一条巨大的白蛇。</p><p class="ql-block"> 白蛇在汉代神话中常被视为白帝的象征,刘邦斩的白蛇被传为“白帝之子”。刘邦斩白蛇又暗含五行(火克金)的天命观。刘邦通过斩“白帝子之”暗示灭秦的合法性。秦为“水德”,地处西方属金,尚白,刘邦灭秦乃顺应天命。刘邦斩白蛇的神话传说,旨在将其与农耕文明始祖绑定,凸显“天命所归”。“赤帝之子”的刘邦称帝后称其为炎帝继承人,国民为“炎华子孙”。</p><p class="ql-block"> 汉为“土德”,可灭秦后仍延续“水德”,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将“水德”改为“土德”。黄帝代表的正是“土德”,但由于汉初早已确定刘邦为“炎帝继承人”,所以汉武帝也没有办法改变。即便他继承了黄帝的“土德”,也依然只能将黄帝排在炎帝后边,称国民为“炎黄子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