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观察课堂,点亮习作灵感——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校长示范课之《写观察日记》课堂纪实

二十八小·语文组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课堂,满是成长的期许。2025年10月15日,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五楼多媒体教室里暖意融融,高金敏校长化身“引路人”,带来一堂聚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主题的《写观察日记》示范课,以生动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环节,为全体听课教师呈现了一场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的教学盛宴。</p> <p class="ql-block">一、温故知新,叩开观察之门</p> <p class="ql-block">  课堂伊始,高校长以“观察指的是?”这一问题切入,巧妙唤醒学生对“观察”一词的旧知记忆。简短的师生互动中,学生们积极抢答,在回顾与梳理中明确“观察”的核心内涵,为后续课堂学习搭建了稳固的起点,让教学自然过渡到新授环节。</p> <p class="ql-block">二、活动驱动,拆解观察“密码”</p> <p class="ql-block">  课堂学习环节,高校长以两大核心活动串联,层层递进破解“观察日记”的写作密钥。</p><p class="ql-block">活动一:</p><p class="ql-block"> 习得观察方法中,高校长先引导学生默读提示、确认观察对象,再以骆宾王《咏鹅》为经典范例,抛出“古人如何观察”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p> <p class="ql-block">  随后,她清晰提炼出三大观察“法宝”:一是利用多种感官,让观察有“声”有“色”有“味”;二是切换不同角度,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三是结合短期与长期,捕捉事物的即时状态与变化过程。</p> <p class="ql-block">  为让观察成果落地,高校长还提供了丰富的记录形式:图文结合的资料袋、清晰直观的表格、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更通过对比观察日记的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感知不同写法的差异,真正将“观察”从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三、聚焦习作,搭建表达支架</p> <p class="ql-block">活动二:</p><p class="ql-block"> 学写观察日记”则聚焦实战,让学生从“会观察”走向“会记录”。高校长先让学生自由研读日记要求,通过交流梳理核心要点;再借助两段对比习作,引导学生畅谈读后感,在师生互动中提炼出“写清楚事件、突出细节、体现变化”的习作标准,并以“小豆丁成长记”为鲜活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观察日记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随后的“写一写、评一评、展一展”环节,学生们动笔实践、互评互改,优秀习作训练卡的展示更点燃了大家的写作热情。最后,高校长结合课堂所学布置分层作业,让观察与写作延伸到课后生活。</p> <p class="ql-block">老师们的听课记录</p> <p class="ql-block">课后交流环节</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任教四年级的曾维静老师,听了高校的课发表了自己听课后的收获。</p><p class="ql-block">1.引导学生从作文题目要求概括写作对象。</p><p class="ql-block">2.充分利用教材中与单元要素,连续细致观察的课文选段与古诗,在已学过的文章基础上,带着观察的角度与方法又给了这些文章第二次生命。</p> <p class="ql-block">  接着是冯丽萍老师谈听课后的感受:本节课对观察能力的培养,深度契合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写作理念。以《咏鹅》引“多感官、多角度”观察法,呼应“详记细节”要求;“写评展评”环节则落实“发现独特特点”的启发,让福楼拜“长期细致观察+挖掘新意”的训练核心,转化为四年级学生可操作的课堂实践,有效架起观察与写作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一堂示范课,不仅是一次教学展示,更是一次专业引领。高金敏校长的《观察日记》课,以学生为中心,用扎实的设计、灵动的引导,让“观察”成为学生发现世界的眼睛,让“写作”成为记录成长的笔。这堂充满智慧与温度的课,既为四年级师生提供了观察日记的教学范本,也为全校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让“高效课堂”的种子在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的沃土上持续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庞植蔓</p><p class="ql-block">审核:贾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