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里的照片。回顾22年10-24在安徽省滁州市政府南广场(也称农歌会广场)及周围随手所照的记忆。

明光市人在滁州——王献春

<p class="ql-block">那天我站在高处,目光顺着街道铺展而去,两旁的楼群整齐地矗立着,像一排排沉默的守望者。树影婆娑,绿意沿着人行道蔓延,把城市的棱角轻轻包裹。阳光洒下来,照在车流上,也照在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影上,仿佛时间被拉得很慢。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座城不只是钢筋水泥的堆叠,它也有呼吸,有节奏,像一首缓缓流淌的歌。</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的雕塑静静立着,圆润的线条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我绕着它走了半圈,脚下的步道干净平整,两侧的绿化带修剪得整整齐齐。这里是城市的中心,却又出奇地安静。几片云浮在天上,不动声色地看着人间的来来往往。我掏出手机拍了一张,想留住这份规整里的松弛感——像是繁华特意留出的一口喘息。</p> <p class="ql-block">那座屋顶泛绿的大楼就在我面前,白墙在晴空下格外显眼,像是从某个庄重的梦里走出来的。它不张扬,却自有分量。我沿着它的轮廓往上看,玻璃窗反射着天光,像在悄悄说话。旁边的道路宽阔,车流有序,仿佛一切都恰到好处。这地方没有喧嚣的广告牌,也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城市该有的样子:干净、体面、有秩序。</p> <p class="ql-block">整片建筑群在视野里铺开,绿顶的楼宇居中,像被特意供奉在城市的掌心。四周的住宅楼排列得极有章法,像是谁用尺子量过一般。我站在广场边缘,风吹过来带着一点秋日的干爽。远处的山影淡淡地浮在天边,像是水墨画里不经意的一笔留白。这座城市,竟把现代的节奏和自然的静谧调和得如此妥帖。</p> <p class="ql-block">那栋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闪着冷冽的光,顶部的设计像一只欲飞的鸟。我仰头看了很久,总觉得它不只是建筑,更像一种宣言——关于高度,关于速度,关于未来。可就在这钢铁意志的脚下,却是一片草坪和几棵安静的树。人们在广场上散步、拍照,孩子跑过喷泉边,笑声清脆。现代从不曾驱逐生活,反而为它腾出了更大的空地。</p> <p class="ql-block">我又走回那座白墙绿顶的建筑前,阳光正斜斜地打在它的立面上,树影斑驳地爬过墙面。远处的楼宇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山脚。我忽然想起那天早上,我也是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没有目的地,也没有计划,只是想看看这座城市醒来的样子。它没有让我失望——街道干净,空气清透,连车流都像是按着节拍前行。</p> <p class="ql-block">俯瞰整个广场,那个圆形的雕塑成了视觉的锚点,四周的道路如脉络般延展开去。我坐在旁边的长椅上吃了根冰棍,看孩子们绕着喷泉跑圈。车流在远处低鸣,却不扰人。这片空间设计得真好,既容纳了城市的繁忙,又留住了生活的轻盈。我想,一座城市的温度,往往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不是地标的高度,而是你能不能安心地坐下来,吃一根慢慢融化的冰棍。</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路过那座绿顶建筑,天色已近黄昏。它的轮廓在晚霞中变得柔和,像是被镀了一层金边。街道上的树影拉得很长,车辆穿梭,却不再显得匆忙。我站在路边拍了张照,镜头里,远处的山影与楼宇交融,仿佛城市与自然本就该如此相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我会一次次回到这里——它让我看见了现代化的另一种可能:不是吞噬,而是共存。</p> <p class="ql-block">这天的风有点大,吹得衣角不停翻动。我靠在广场边缘的栏杆上,看着眼前这座白墙绿顶的建筑,它依旧安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位沉稳的见证者。车流在前方道路上流淌,人群在身后低声交谈。我翻出相册,一张张滑过这些日子拍下的画面——有清晨的静谧,有午后的光影,也有黄昏的温柔。它们零散,却拼出了一个完整的滁州南广场:不喧哗,不拥挤,却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张照片是在傍晚拍的。高楼错落,玻璃幕墙映着晚霞,像燃起了一片火。我沿着绿化带慢慢走,脚下的路平整而安静。天空蓝得纯粹,几缕云浮着,像是忘了移动。这座城市没有大城市的压迫感,它把现代的骨架搭得很稳,又用绿意和空间留住了人的脚步。我合上手机,心想:有些地方,你不会大声说爱它,但你会一次次回来,因为在这里,你 feels at hom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