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确定了撰写萧昌运的稿件之后,我便经常去他家座谈走访,稿件一次又一次的补充、修改,每次要往返二十多公里,全靠一辆自行车。</p><p class="ql-block"> 韩村镇通往县城有两条路,一条是平坦的柏油大道,多绕行三公里;另一条是颠簸的乡间小路,虽近,却考验着体力与耐心。</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座谈,萧老动人心弦的经历让我们都忘记了时间,听到他老伴儿要做饭的声音,我才跟他匆匆告辞。</p><p class="ql-block"> 回家心切,我选择了走小路。虽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费力,却看到了沿途优美的风景,享受了暂短独处时光——暂时的脱离俗务,在寂静中梳理思绪,感受时代脉搏在田野间的细微跳动。</span></p><p class="ql-block"> 骑行经过大张庄、沃北,抵达雪村地界时,已是暮色四合,炊烟袅袅,饭香弥漫。</p><p class="ql-block"> 时值八月秋收,晚风滤去了夏日的燥热,变得温润而沉静。田野里,谷子与高粱正在被收割,三三两两的农人,背着落日,踏着初升的橘黄色月光,用板车运送着半年的劳作成果。那画面非常优美,非常动人,犹如一幅套色木刻:桔红色的天空,黑色的犹如剪影的人物,手扶拖拉机上载着满满的猩红色的高粱穗,褐色的土地,机耕路两侧矗立着两排由大到小的白杨树,这幅生动的田园画卷,至今仍然能够清晰地显示在我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的第三个年头,不知是天道酬勤,还是政策顺应了民心,连续的风调雨顺让这片土地洋溢着久违的丰收喜悦。那月光下清晰可见的灿烂笑容,是生活最真实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穿行于这幅流动的丰收画卷,我不禁陷入沉思。路旁的白杨树在晚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吟唱这片土地的今昔之变。我想起萧老曾对我讲述的旧日景象,那时节,农民们终年劳作却常食不果腹。而今,他们终于能在属于自己的月光下,品尝收获的甘甜。这看似寻常的温饱与富足,不正是无数仁人志士曾经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图景吗?</p><p class="ql-block"> 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无形的枷锁正在消融。机关干部不再需要为“催种催收催公粮”而疲于奔命,农民们也告别了无休止的学习与会议。当政策真正对路了,一切便如解冻的江河,自然而然地奔涌向前,焕发出内在的生机。那时,我还不能完全理解“市场经济”的全部深意,但眼前这被激活的土地、被解放的创造力,让我隐约感到,它仿佛一把钥匙,正在解开那些我们曾以为无解的死结。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我忽然深深理解了萧老那一代人——他们的奋斗与牺牲,在此刻具象化为这月光下的每一粒稻谷,每一个笑容。</p><p class="ql-block"> 从我转业回乡这四五年间,我亲眼见证了这场发生在乡土中国的巨变,称之为“翻天覆地”毫不为过。最直观的,是乡亲们从过去的吃不饱,到家家有余粮,再到追求吃得好。餐桌上,粗粮逐渐退位,细粮成了主角。</p><p class="ql-block"> 农民的思想与经营方式获得了空前的解放,那份被压抑已久的主观能动性,如同春雨后的禾苗,蓬勃生长。粮食产量在五年内翻了两番。亩产小麦普遍达到四五百斤,加上秋季的收成,亩产超过六百斤已然寻常。过去喊了多年却难以企及的农业“上纲要,过黄河,跨长江”的高产目标,在短短五年内,竟一举实现,真正“跨过了长江”!这份喜悦,是何等的酣畅淋漓!</p><p class="ql-block"> 我自家的变化亦是缩影。全家耕种着十三亩地,年产量接近万斤。家中养猪养羊,三弟也得以腾出手来外出务工。若非母亲身体抱恙,我家的日子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了。</p><p class="ql-block"> 但是,城市的改革比农村改革要显得滞后。居民仍然实行计划供应,尤其是米面油煤,仍然是定点定量,粮食局、粮站仍然要征收公粮,要做好收储,做好供应。而肉蛋奶等副食品,由于农村市场放开了,国营价格有时候比市场价格还高,所以也失去了存在意义,县城唯一个一个国营肉食店,过去牛轰轰的像是官老爷,此时也面临关闭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政治体制改革也按部就班地进行着。那年,父亲当选为县人大代表。他来家时谈及会议见闻,说道:“现在副县长是差额选举了,虽然正职还是等额。”我听后,心中一动。这看似细微的变动,不正是改革开放迈出的坚实一步吗?它悄然诉说着这个国家在民主法治道路上的探索进程,与那份源于人民的、日益增长的自信。</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中国,仿佛一辆刚刚驶上快车道的列车,虽然前路仍有未知,但车厢里弥漫的,是满满的激情与无限的希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回味,竟与我所从事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有着奇妙的暗合:求真之路,从来少有大路坦途,往往需要在人迹罕至的崎岖小径上孤独求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