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第四日</b></p><p class="ql-block"> 9月23日,借着时差所致早上5点就自然醒的劲头,6点天蒙蒙亮就出发步行两公里前往此行的第二家皇家公园——摄政公园(Regent's Park)。十六世纪时,这里是亨利八世的皇家狩猎森林,十九世纪初约翰·纳什在这里为摄政王设计并建造乡村别墅,后来因经费不足别墅未建成,公园却因此而得名,于1838年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 公园占地166公顷,设计别具一格,总体呈五环形,是伦敦最大的可供户外运动的公园。其中有一环是专门的自行车道,清晨就见一队一队帅气的骑手们身着骑行服带着头盔刷刷刷的不断刷圈而过。速度太快,不及拍摄。公园里灵动的小松鼠还是被我抓拍到了起跳的瞬间,雀跃找食东瞅西望时跳时吃的样子着实可爱。</p> <p class="ql-block"> 绿地中心有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微型建筑,叫Readymoney Drinking Fountain,喷泉中央每侧有一个水槽,底部还有供狗饮水的小孔。1869年,一个印度孟买的帕西商人,为了感谢英国在英属印度时期对帕西人的保护,在此出资建造。虽然现在已没水,但它曾是伦敦最大的饮水喷泉之一,也是英印历史关系的一个实物见证。只是,帕西人是什么人呢?不搜不知道,一搜真奇妙。</p> <p class="ql-block"> 帕西人的祖先来自波斯,信奉“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又称拜火教、祆(音xian)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在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也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创始人琐罗亚斯德又名查拉图斯特拉,正是哲学家尼采所著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波斯古代先知。公元7、8世纪在阿拉伯征服波斯时,不愿改宗伊斯兰教的琐罗亚斯德教徒们,被迫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印度西海岸。</p><p class="ql-block"> 在印度低调的生活了几百年后,到了英殖民时期,帕西人很强的商业天赋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英国商人的买办,在对中国的鸦片贸易中大发横财,摇身变为印度最富有的族群。同时,他们因勤奋、精明以及对教育的重视,成为印度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族群之一,有人称他们为“东方犹太人”。作为一个少数族群,帕西人在印度历史上基本没有卷入过宗教和种族冲突,还以深厚的慈善文化闻名,极大造福了印度社会。</p> <p class="ql-block"> 印度最大的工业集团塔塔集团就是帕西家族企业。1868年,帕西人詹姆谢特吉·塔塔创办了一家纺纱厂,企业逐渐拓展扩大,如今的塔塔集团业务涵盖钢铁、汽车、信息技术、消费品与零售等领域。2024 年,塔塔集团总市值超过了 4000 亿美元,营业额约占印度 GDP 的 6%。在其庞大的产业版图里,我最感兴趣的是2008年塔塔曾以23亿美元从福特手中收购了捷豹和路虎。我们的吉利随后在2010年又以18亿美元从福特手里收购了沃尔沃。相比之下,吉利收购沃尔沃在盈利的规模和速度上都更为显著。(此段为本沃尔沃车主的强行加戏)</p> <p class="ql-block"> 帕西人跟中国也有剪不断的关系。鸦片战争爆发前,有一大批帕西人前往广东经商,后又来到上海、澳门、香港,聚居最集中的还是香港。1860年,香港的73家商行中,有17家是帕西人开办的。香港早期的公共建设,乃至福利社会的形成,都离不开帕西人在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香港比较著名的帕西人有香港大学创办人之一的么地、律敦治医院名字来源的律敦治、天星小轮的创办人米泰华拉等。天星小轮选择以星星作为标志,就是因为在拜火教中星星代表光明和纯洁。摄政公园里帕西商人建造的饮水喷泉上也有同样的星星。如今,帕西人在香港的痕迹仍然随处可见,香港街道中的么地道(Mody Road),旭和道(Kotewall Road)、碧荔道(Bisney Road)都是以当年在港的帕西人名字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帕西人信奉的拜火教跟我们武侠小说里的明教也有关联。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提到的“明教”,原型是中国历史上的摩尼教,摩尼教是由波斯人摩尼在公元3世纪创立的,根本教义是二元论,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永恒斗争。这个“光明与黑暗”对立的观念,就直接来源于拜火教。摩尼教在唐代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唐武宗灭佛时,摩尼教亦遭严重打击,转而成为秘密宗教,并吸收道教及民间信仰,改称明教。“明”字就代表了其崇拜光明、反对黑暗的核心教义。下图背景中的雕像和光明圣火都能看到拜火教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再延伸一下,据说金庸先生曾想用《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86版倚天的主题曲,这首歌的词曲唱都是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巧合的是他正是帕西人,他的全家都是虔诚的拜火教徒。</p> <p class="ql-block"> 如果对皇后乐队不熟,听听《We Will Rock You》《We Are the Champions》吧,只要看过体育赛事的人没可能没听过这两首神曲。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看看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最后20分钟几乎复刻了1985年的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上,皇后乐队在Live Aid群星演唱会的震撼表演。在那场被无数乐迷称为地球上最伟大的演出中,皇后乐队长达20多分钟的表演足以封神。我还能扯得更远些吗?当然,也没什么远不远的,我的地盘我做主:)</p> <p class="ql-block"> 继续回到摄政公园。来张密恐症患者会感到不适的一树黑鸽图,公园里不只有蹦蹦跳跳的小松鼠,还有各种叫不上名的禽类,这是为数不多能叫上名的,它们在公园里自在悠闲的飞飞停停走走,和人类互不打扰。</p> <p class="ql-block"> 这个会跑会飞成群结队的是加拿大黑雁,又叫加拿大鹅,那个知名羽绒服品牌居然就是以这种鸟命名的,看着一点儿不暖和呀,还那么贵那么贵。</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高大威猛的垃圾箱,装两三个人都绰绰有余。这并非偶然的设计,背后有一套成熟的公共空间管理逻辑。摄政公园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大垃圾箱的设计主要是为应对极高的游客流量,或大型活动(露天剧场演出、体育赛事等)期间剧增的垃圾,能够有效减少人力清洁的成本。其次,这些大型垃圾箱的外在颜值与摄政公园作为“皇家公园”的气质相符,内在品质结实耐用能够抵御恶劣天气和故意破坏。此外,还能减少垃圾乱扔现象。代入一下,相比<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个又小又满、周围堆满垃圾的垃圾桶,</span>一个容量充足、体型高大的垃圾箱,是不是更能让我们精准投放垃圾?这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形式服从于功能”,不知道我们的热门景点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公园清清冷冷,尽管是9月底,气温却只有10度,本以为的闲适漫步变成了斗志昂扬的健步走。只是,这空中略过的飞鸟,湖边低垂的葱翠,清新与宁静的画面还是让人不由放慢了脚步,此刻,时间都仿佛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太阳渐渐升起,阳光透过枝叶洒落,晨跑的人儿在林间小径奔跑挥汗,静谧而充满生机,尽显自然与运动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 出了公园奔向超市,樱桃、蓝莓、青提、红李、蜜桔、脆柿,一共120元人民币,在这个昂贵的城市,我只能水果自由。对了,还有牛奶自由,便宜又好喝的牛奶没有入镜。</p> <p class="ql-block"> 跟少年约好了上午下课后的午饭,那我们上午去哪里呢?带着昨天对大英博物馆的意犹未尽,毅然选定了好朋友力荐的V&A博物馆。去地铁站的途中看到了路灯柱上小心小偷的提示牌,我立刻警惕了起来,转念一想,国内也会时不时看见防偷防盗的警示,为啥我都无感呢?有没有可能是在视频号上看多了伦敦的偷抢事件就已经在心里预设了不安?那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大数据知道我关注伦敦就不停的给我推送相关事件,让我无形中有了一种与现实不尽相符的风险感?</p> <p class="ql-block"> 到了地铁站,信用卡直接刷卡乘车很方便,只是我们没注意到电梯,看到一个旋转楼梯就直接往下走,结果转啊转啊无穷无尽,直到我连续两日日行三万步的腿需奋力才能抬起,才下至站台,我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我这是下了十八层吗?不同于北京地铁站的宽阔,伦敦地铁就是这样窄窄长长,然而,伦敦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下铁路系统,1863年就开始运营,这点真是不得不服,我们的第一条地铁1969年才在北京建成通车。</p> <p class="ql-block"> 一同在南肯辛顿站下地铁的还有一群叽叽喳喳的孩子,这条通道除了能通往V&A博物馆、还能通往临近的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标识相当清楚,对喜欢博物馆的游客非常友好。</p> <p class="ql-block"> V&A博物馆即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1851 年,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亲自筹办了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的第一届万国博览会,伦敦设计学院将自己的教学藏品在此次展览中展出。(ps.来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的商人徐荣村带着他经营的“荣记湖丝”也参加了这次博览会并获得金奖</span>。)博览会结束后,在原有的设计学院藏品馆基础上扩建,<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57 年正式建</span>成了一座大型工艺品博物馆,名为南肯辛顿博物馆。1899 年,维多利亚女王为博物馆的侧厅举行奠基礼时,博物馆更名为 V&A,以纪念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博物馆上下共有 6 层,展厅有 150 多间,建筑风格为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风格,将古典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大气恢宏。</p> <p class="ql-block"> 馆内藏品据说超过 450 万件,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从欧洲、北美、亚洲到北非等各大洲的艺术品和设计作品。展品包括陶瓷、玻璃、纺织品、服装、珠宝、家具、中世纪文物、雕塑、版画、素描和照片等。其中中国文物超过了1.8万件。</p> <p class="ql-block"> 因为中午约了少年一起午餐,一上午去掉往返交通时间,净参观时间只有1个半小时,没有找中文讲解,只提前挑了几个有兴趣的点极速打卡。先从0层的雕塑大厅开始,罗丹充满力量的雕塑布满了大厅。左边的黑色青铜雕塑是罗丹局部雕塑的典范,不完整的形态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p> <p class="ql-block"> 中国展厅,已经有了大英博物馆的免疫,不再多想,只静静观赏这些经历岁月流转朝代更替颠沛流离跋山涉水终得在异域展厅得一片清静的宝物们。让人惊喜的是,中国厅的展品介绍除了英文还有中文。</p> <p class="ql-block"> 忽然看到这个熟悉的坐姿,和大英博物馆的北宋木雕水月观音一样自在松弛,这是差不多同时期的彩绘木雕观音像,虽然历经数百年,大部分表面的漆色已经脱落,但仍能在在头冠、衣纹等处看到残留的彩绘痕迹,这足以想象它当年衣着光鲜时在家乡寺庙中华丽庄严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最震撼的来了,这是明朝中期(公元1550年左右)的大尺寸釉下青花瓷瓶,之所以震撼不在于它的大、它的数百年历史,而在于它居然可以触摸,瓶下坐台的说明上有中文、英文、盲文三种文字提示:请用手摸。</p> <p class="ql-block"> 细看一下提示,还是难以置信。原来,V&A从建馆之初就有一个核心理念:艺术与设计应为所有人服务,而触摸是理解和欣赏艺术品至关重要的方式。对于雕塑、陶瓷等器物,触摸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其材质、重量、温度和工匠的手艺。博物馆会精心筛选出一部分适合被触摸的器物,通常是材质坚固耐用、修复状态良好,通过触摸能为公众提供无与伦比的体验,价值远超过触摸带来的微小损耗的展品。这件瓷瓶就是符合遴选标准的“完美”可触摸范例。通过触摸,可以亲身感受明代瓷器的温润釉面、胎体的厚重、转折处的线条变化,这是隔着玻璃永远无法获得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感受完陶瓷再来感受下雕塑,这是公元1600年左右的明代石雕佛像。用手轻轻触摸,感受到的是历史的厚重,是古代工匠一刀一刀的雕琢痕迹,是那段已经走远的凝固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很喜欢这个菩萨眉目低垂嘴角含笑的表情,帽子上的小菩萨也是安然含笑,云淡风轻的样子仿佛世间所有的悲欢,都已了然于心,却又悉数包容。</p> <p class="ql-block"> 可这世间的悲欢又哪里是那么轻易就能了然并包容的呢,同佛也不同命,有的铜胎鎏金,纵经历过坎坷和波折也深藏于心,多年之后依然通体金光灿烂含笑端坐;有的把苦难和磨折全写在了脸上、眉间,只余慈悲而通透的表情示人。佛与佛的际遇都如此大相径庭,人与人就不用再攀比了。</p> <p class="ql-block"> 离开中国馆,继续寻宝。来看看伊朗大地毯吧。阿尔达比勒地毯,V&A的“镇馆之宝”之一,占据了展厅大部分地面,并且有玻璃罩阻挡保护,这是现存最精美的古波斯地毯之一。它的编织密度极高,因此图案极其精细和清晰,它不仅是波斯地毯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伊斯兰世界艺术、科学和哲学在16世纪达到辉煌高度的见证。博物馆为了确保地毯不褪色,经过精密测量,每半小时只开10分钟地毯照明灯,显然,我们没赶上亮灯的绚丽时刻。</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雕塑界的亮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雕塑家詹博洛尼亚约1562年创作的《参孙杀非利士人》。雕塑描绘的是圣经故事里的一幕:参孙(以色列大力士)用驴腮骨击杀非利士人的激烈瞬间。雕塑通过扭曲的人体姿态、紧绷的肌肉线条,将力量感与冲突感表现得极具张力,是詹博洛尼亚动态雕塑风格的典型体现。雕塑背后的故事是跨越千年的恩怨纷争。公元前11世纪,非利士人生活在地中海东南沿岸(今加沙地带),他们凭借先进的武器与战术不断向内陆扩张,对相邻的以色列人构成严重威胁。</p> <p class="ql-block"> 《圣经》故事里描述,参孙是被上帝选中并赐予神力的士师,背负着从非利士人手中拯救以色列人的使命,成为上帝亲手打造的一件对抗外敌的“武器”。几千年过去了,参孙杀非利士人的传说镌刻在经卷中,而加沙的炮火却正在吞噬着鲜活的生命。古老的宗教叙事与当下政治、土地、民族交织的现实困局交织在一起,编成了人间惨剧。然而,历史故事不是今日流血的注脚,当我们回顾传说,所要追寻的不应是循环的仇恨,而是一个不同族群都能和平共存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远离纷争,来到宁静的艺术圣殿——拉斐尔展厅。拉斐尔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后三杰。1515年,教皇利奥十世委托拉斐尔为罗马的西斯廷小教堂设计十幅挂毯画,拉斐尔以《圣经》中圣彼得和圣保罗的生活为主题绘制了10幅设计图稿,这些图稿被送到布鲁塞尔的纺织大师工作室编织成挂毯,但只有7幅图稿保存下来,自1865年起收藏于V&A博物馆。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巨大的超乎想象(约3米x5米)的拉斐尔亲笔创作的原始设计图。亲眼见到这些传奇图稿,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震撼体验。</p> <p class="ql-block"> 远观时,能感受到恢弘的构图和气魄;走近细看,则会被细节打动,每个人物的眼神、衣袍的褶皱、背景的一草一木,都经由拉斐尔之手,精细勾勒。这种巨细靡遗的笔触,让冰冷的画稿焕发出惊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设计图稿不同于一般的名画,透过图稿,似乎能看见作者为了调整人物动态而修改的线条痕迹。这一刻,时间仿佛消失,大师正在构思推敲的画面跃然眼前,空气中似乎还停留着他创作时的呼吸与专注。这种与文艺复兴巨匠直接“对话”的穿越感,是在任何印刷品上都无法获得的。</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对7幅巨制经历的介绍(中文为手机自带翻译截图),很庆幸这些画作丢失了一个世纪后还能重见于世,更加庆幸今日能够有这次值得长久回味的相遇。</p> <p class="ql-block"> 展厅尽头的墙面还有许多幅小图拼摆在一起金光灿灿的n联图,似乎每幅图里都有一个小故事,思绪仍停留在拉斐尔的巨制中难以自拔,遂匆匆一拍了之。</p> <p class="ql-block"> 继续震撼之旅,这次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博学的天才——达芬奇。这是达芬奇《福斯特抄本》第二本,抄本共三卷五本,1876年由英国作家约翰·福斯特捐赠给V&A,是达芬奇手稿在英国的重要收藏之一。手稿形成于1495年左右,记录了他在工程、数学、艺术等多领域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展台上的说明中介绍,展示的这两页手稿中探讨了重量和平衡的理论,其中包含了多幅涉及滑轮的绘图,可能是现在已经丢失的作品的最初的笔记。亲眼看到达芬奇手绘的各种滑轮下的重力平衡,亲眼看到著名的从右向左书写的镜像文字,感觉非常奇妙。这让教科书上的名字“列奥纳多·达·芬奇”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这不再是一本手稿,而是一扇窗,通过它,我瞥见了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人迹罕至的璀璨高峰。</p> <p class="ql-block"> 再看本重量级的书,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1623年编辑出版,是收录莎士比亚戏剧最多的早期合集,共收录36部剧作,其中有18部若非此合集将失传。书商爱德华·布朗特和印刷商艾萨克·贾加德合作推出,以对开本(Folio,大尺寸开本)形式印刷,成为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传承的关键载体,推动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全球传播。</p> <p class="ql-block"> 看完小小的书来看大大的柱,巨大感扑面而来霸气十足的图拉真柱仿品视觉冲击力超强。原版图拉真柱建于公元113年,位于罗马市中心,是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的图拉真皇帝为了纪念自己征服达西亚(现罗马尼亚)而建。柱身加上基座总高38米,柱身环绕长达244米的螺旋形浮雕带共23圈,刻画了约2500个人物,详细记录了图拉真两次征服达西亚的战争全过程,包括行军与备战、战斗与攻城、凯旋与献俘等场景。</p> <p class="ql-block"> 阿尔伯特亲王主张通过仿制世界各地的艺术杰作,为英国公众和学生提供学习和欣赏的机会,这些精美的复制品因此汇集于Cast Court展厅,其中最醒目的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制作于1864年的</span>图拉真柱。由于V&A展厅无法容纳原尺寸的柱身,因此别出心裁地将其切割成两段,并列展出,这反而让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观察浮雕的细节。目光跟随螺旋形的浮雕带向上“攀登”,仿佛被吸入古罗马帝国战争史诗中。站在21世纪的伦敦,观看19世纪初制作的模型,而它复制的是公元113年的古罗马真迹。这种奇妙的时空链接,仿佛几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都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 在此交汇的还有各种视觉冲击,或精美,或神秘,或充满力量,虽匆匆而过仍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吸引我再次驻足观赏的是大尺幅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制作于1430-1440年的</span>德文郡狩猎挂毯,挂毯几乎占据了一整面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世纪贵族狩猎场景栩栩如生,各种动物和衣着华丽的宫廷贵族们使画面充满动态与叙事性。</span>在中世纪,挂毯通常体积巨大,悬挂在石墙上能起到给房间保暖的作用,同时其繁复精美的图案也是主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有趣的是,这个挂毯是代替<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0代德文郡公爵的遗产税,被</span>英国政府接受并分配给了V&A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忘记了是走到了哪个展厅,忽然看到《浴血黑帮》的剧照及系列展品,不愧是英剧经典,能够在V&A有一席之地。如果你喜欢如《教父》般经典的黑帮史诗、风格化的暴力美学镜头、充满魅力与缺陷的复杂男主、精致考究的服装与场景设计,那你一定不能错过这部剧。</p> <p class="ql-block"> 《浴血黑帮》不仅仅是一个黑帮故事,更是一幅20世纪20年代英国乃至世界的风情画。剧集巧妙地融入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如经济大萧条、丘吉尔的政治活动、爱尔兰独立运动等,让谢尔比家族的兴衰与时代洪流紧密交织,格局非常宏大。全六季共36集,已于2022年正式完结,这意味着现在可以一次性刷完,不用担心“烂尾”。</p> <p class="ql-block"> 由基里安·墨菲饰演的汤米·谢尔比是该剧绝对的灵魂人物。剧情设定“美强惨”的特质让他充满了魅力。展厅除了剧照海报,还展示了幕后的工作,比如确保服装一致性的工作表,写明同样的服装配饰会在哪些场景中穿着,在不同的地点拍摄几天等,制作团队可以据此检查服装是否如期被运送到拍摄地点并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穿着,使情节看起来无缝衔接。</p> <p class="ql-block"> 还展示了拍摄现场基里安·墨菲揣在兜里皱皱巴巴的有他本人修改痕迹的拍摄脚本。总之,一部经典作品背后总会有无数细致严谨的工作和确保优质的措施,更遑论这部堪称英国电视剧史上里程碑的剧集。</p> <p class="ql-block"> 最后进入<span style="font-size:18px;">V&A珠宝展厅,</span>传说中全球顶级的珠宝艺术殿堂,3000多件珠宝涵盖了过去数百年欧洲珠宝的发展史。只可惜对珠宝完全没有概念并且没有做功课的我,除了被扎堆的珠宝照耀的眼花缭乱,也实在是看不出个高低来。</p> <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离开V&A ,抓紧赶赴和少年的午餐之约。途中路过一栋楼前居然插着紫荆花旗,仔细一看,原来是文华东方,不由想到香港的那栋文华东方,伤感。</p> <p class="ql-block"> 午餐地点是在大众点评上搜到的评分很高的网红店Burger & Lobster,价位和评分一样高,味道不错但是也没好到这么高的程度,少年觉得还是昨天的炸鱼薯条和披萨性价比更高,怎么说呢,生活就是体验,有的体验一次就好。</p> <p class="ql-block"> 饭后步行到附近的公园,也是此行第三家皇家公园——海德公园(Hyde Park)。这是伦敦市中心规模最大的皇家公园,其历史可追溯至1066年,原为威斯敏斯特教堂庄园,16世纪成为亨利八世狩猎场,18世纪末改建为公园。</p> <p class="ql-block"> 此刻,广阔的草坪如绿色绒毯般铺展,天空中云层厚重,如棉絮般堆叠,却又在缝隙间透出一抹蓝天,一架飞机穿梭其中,远处的建筑若隐若现,自然的宁静与城市的活力共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九曲湖如一条柔软的丝带,将海德公园分为东西两半。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看天鹅悠然划开微澜的湖面自在游弋,仿若莫奈画笔下被光与雾柔化了的精灵,安静、优雅。</p> <p class="ql-block"> 一只天鹅始终独自逡巡,洁白的羽翼傲然乍起。它不与鹅群为伍,只与自己水中的倒影为伴,不知是在抵抗不合群的孤独,还是无需观众的孤芳自赏。</p> <p class="ql-block"> 在海德公园东门附近看到了一个动物纪念碑,十几米长的弧形石墙,墙上一边雕刻着各种奔走的动物,一边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大的“ANIMALS IN WAR”,</span>有两只背负着军械的的青铜骡子正要从墙间的裂缝穿过。纪念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背面的碑文细腻动人“在战争中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曾被征用来支持英国和盟军部队,数百万因此而死。从鸽子到大象,它们都在世界各地的战场上,为人类的自由事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 正面右下角的碑文简短而震撼“They had no choice.(它们别无选择)”是的,动物的牺牲并非出于爱国或荣誉,而是被迫卷入人类纷争的无奈奉献。纪念这些人类残酷战争中被遗忘的参与者发人深省,我们的缅怀,究竟是对它们无私付出的感念,还是对自身愧疚的补偿?或许,真正的文明不在于对牺牲的歌颂,而在于为守护和平竭尽全力。愿这无言的牺牲和迟到的愧疚,能换来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和平的珍惜。</p> <p class="ql-block"> 踏上归程的巴士,坐到了二层首排的最佳观景位,最经典的伦敦名片撞进眼里:时尚灵动的红色双层巴士、憨态可掬的黑色出租车。它们是在伦敦街头服务了近半个世纪的绝对主角,生动的形象已通过身临其境或影视映像深深烙印在全世界人们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窄窄的街道上的路标吸引了我的注意,直行左转的箭头有棱有角,并且转弯前是实线,马上该转弯了才变成虚线,这跟我们的交通管理理念似乎不同。我们的是:想好要走哪条路,要变随时变,到路口可来不及了。他们的是:不到该变的时候不许变,好好走自己的路,该变道时统一变。哪个更好些呢?</p> <p class="ql-block"> 双层巴士高机位下的纪念碑,碑身上刻印着“IN MEMORY OF OVR GLORIOVS DEAD”,其中V是U的拼写变体,"OVR" 即 "OUR" ,是追求 “古典庄重感” 的设计选择,常见于碑文。伦敦街头或者公园经常可见各种纪念碑,不同主题的纪念碑共同拼凑出多元、坚韧、有温度的城市形象,让居民和游客能通过它们感知城市的精神内核。</p> <p class="ql-block"> 暮色将近时,结束一天的行程,看到路边球场的灯光亮起,把草地照得如同一块翠绿的绒毯,孩子们在上面奔跑追逐充满活力。厚重的云层席卷了绝大部分天空,只余一条亮边区隔着天与地。在这运动的活力与天色的壮丽中,一天的疲惫似乎也被驱散。</p><p class="ql-block"> 休整待发,明天,又是新的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