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随着秋季候鸟迁徙季的到来,我们迎来了观赏与欣赏珍稀过境鸟类的最佳时节。其中之一,便是那身披斑驳羽纹、姿态灵动的斑腹矶鹬。2025年9月14日午后,我沿着Ramapo River的林间小径缓步而行。秋风轻拂,空气中弥漫着微凉与树叶渐黄的气息。除了偶尔从树梢上空传来几声红肩𫛭的高鸣,整片树林静谧得几乎能听见落叶触地的声音。就在我犹豫是否该折返时,干涸的河床上一抹细微的动静吸引了我的注意,一只斑腹矶鹬正灵巧地穿行于石缝间,身体微微颤动,尾羽不断上下抖动,似在维持平衡。那一刻,我连忙举起相机,镜头定格在它警觉而从容的神态上。</p> <p class="ql-block">英文名:Spotted Sandpiper</p><p class="ql-block">学名:Actitis macularius</p><p class="ql-block"> 斑腹矶鹬是鸻形目丘鹬科矶鹬属的小型涉禽。它的外形和行为举止都独具特色,其因繁殖季节胸部和腹部出现的斑点而得名,并且,其特有的摇摆动作为它赢得了许多绰号,其中包括“跷跷板鸟”、“跷跷板鸟”、“跳鸟”、“跷跷板鸟”和“尖尾鸟”。英俊,衣冠楚楚让斑腹矶鹬成为滨鸟的杰出代表。另外,它们也以难以辨认而闻名。斑腹矶鹬拥有丰富的繁殖羽斑、蹒跚的步态、急促的振翅和华丽的求偶舞蹈,是北美最引人注目、最令人难忘的滨鸟之一。广泛分布于北美洲,从北极圈南缘直至美国南部诸州。该鸟以沿水边觅食无脊椎动物而闻名。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p> <p class="ql-block">外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斑腹矶鹬是一种中型滨鸟。长18-20厘米,重34-50克,翼展37-40厘米。繁殖季节,上体橄榄灰至褐灰色,亮白色的胸部和橙色的喙上布满醒目的深色斑点,斑点在雌鸟下腹更明显,成为识别特征之一。非繁殖季节,上体变为灰棕色,下体仅有轻微斑点或无斑点。嘴橙色带黑尖,基部冬季转为橄榄色。腿和脚黄色至粉红色。雌鸟比雄鸟体型更大,飞行时,斑腹矶鹬的翅膀上有一条细细的白色条纹。幼鸟的外观与非繁殖期成鸟相似。无论在哪个季节,幼鸟和成鸟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们走路时,持续摇晃身体和尾巴。</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 斑腹矶鹬是北美洲分布最广的鹬类。通常栖息在池塘和湖泊的岸边。这并不是说它不会出现在海滩,而是淡水池塘和湖泊才是它们最喜欢的栖息地。迁徙期间可见于海岸地带。斑鹬通常独居或小群体迁徙。行走时步态独特,尾巴不断上下摆动。觅食时,它们行走迅速,蹲伏低垂,偶尔会猛扑向猎物,同时摆动尾巴。飞行时,斑鹬的翅膀快速有力地拍打,并穿插着滑翔,保持翅膀低于水平。斑腹矶鹬是溪岸和湖边活跃的觅食者,它们会沿着蜿蜒的小路行走,并突然冲向猎物——几乎不停地以流畅的动作摆动着尾巴。食物以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为主。</p> <p class="ql-block">生长繁殖</p><p class="ql-block"> 斑腹矶鹬的繁殖期在春季至夏季,雌鸟先于雄鸟到达繁殖地,建立领地并吸引雄鸟。雄鸟或雌鸟均可选择筑巢地点。巢穴通常建在阔叶植物的阴凉处,在土壤中挖出一个5-7厘米的凹陷,并用枯草和木质材料铺垫。通常由雌鸟开始筑巢,雄鸟完成筑巢。斑腹矶鹬的社交生活也引人入胜,雌鸟主导,雄鸟抚养幼鸟。它们有时采用“一妻多夫”的奇特繁殖策略,即一只雌鸟与最多四只雄鸟交配,为每只雄鸟产卵3-5枚,雄鸟承担孵化责任。孵化期约为20-23天。雏鸟早熟,生时就长有绒毛,几乎可以立即行走和觅食。它们至少会依赖父母四周,但雄鸟通常承担大部分育雏责任。幼鸟在15天左右就能进行微弱的飞行,在18天左右就能持续飞行。有记录最长寿的斑腹矶鹬是一只雄鸟,至少有 12 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