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沉痛告别王海滨-核试验中的“拼命三郎”

北岳

<p class="ql-block">按语:1996年7月29日我国最后一次核试验之后,为表彰试验有功部队,挖掘试验中的英雄事迹,1996年12月,我作为基地政治部(组织处副处长)派出的负责人,参加了由国防科工委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安方勤,干事张峰生,宣传部干事苏扩善、傅明义和基地政治部彭继超等同志组成的工作组,对部队进行了深入采访。王海滨所在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核试验工程技术模范团”荣誉称号。其中,事迹材料中有一段由基地宣传处干事靳贤锋,对王海滨所在营的官兵采访后形成的文字(当时因处于保密状态未作宣传)。<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5年10月14日,王海滨战友因脑瘤永远的离开了我们</span>,今天(10月16日7:50)在峰峰贺兰山殡仪馆沉痛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我把这段文字展示给大家,以示深切缅怀,从中也可见邯郸儿女为国家核武器发展的所作贡献的一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海滨曾亲自操作吊装产品的吊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拼命三郎”王海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技术勤务营,战士们一提起营长王海滨,都说他是个干起工作来不要命的人。</p><p class="ql-block"> 1995年8月,9号井任务进入注浆回填阶段,勤务营负责机械保障。有高血压病的营长王海滨到工地前就觉得有点头晕眼花,手脚不听使唤。他偷偷地去了卫生队,军医量了一下他的血压,低压110高压165,军医一再叮嘱他一定要休息,并给他开了一张全休一周的病假条。王海滨在回来的路上,将假条掖进口袋,一声不吭地上了工地。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炎热的天气使他脸色苍白,虚汗一个劲儿地流,实在挺不住了就蹲在地上,休息一会,硬是不回帐蓬。回填过程中注浆机出现了堵塞,他和战士们一起掏挖堵塞在机器里的滞留物,水泥把他们的手烧得脱皮,锋利的石块划破了手指,王海滨带领官兵从头天晚上一直干到第二天天亮,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成功的喜悦和过度的劳累,使他一阵眩晕,险些摔倒在地上,战士们把他扶到了卫生队。军医边诊治边生气地说 :“干工作,也不能不要命呀。”</p><p class="ql-block"> 王海滨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病,仍常年坚持在场区。爱人常埋怨丈夫一干工作就忘了身体,他不当回事地说 :“部队在一线,我作为营长,不能丢下部队不管。” 老家父母听说王海滨身体有病,老是放心不下,便让王海滨的表哥千里迢迢赶到马兰来探望。来时正赶上他正在场区没白没黑地工作,事情传到老家。父母在电话里把他狠狠地训了一顿 :“你不要命了,赶紧下来到医院看病。”</p><p class="ql-block"> 王海滨没有下来,直到任务结束了,他才回到马兰。</p><p class="ql-block"> (靳贤锋整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海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新坡镇后南台村人,1960年生,1978年入伍,历任通信总站战士,基地司令部战士(基地第五任司令员李光启勤务员),汽车三十六团排长、副连长,钻井大队连长、股长、营长,基地司令部工程处副团职参谋等职,1997年转业地方工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钻井施工现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1996年7月29日的最后一次核试验,中国进行了45次核试验。</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试验过程进行到一半,由大气层试验向地下试验全面转换的重要时期,1978年核试验基地从邯郸地区的武安县、肥乡县、广平县、临漳县,邯郸市市区和峰峰矿区,征集兵员一千一百多名补入基地。新兵训练结束后,有的当了工程兵,为平洞地下核试验,掘进坑道,修筑工号,铺设道路,架设桥梁,不畏艰难困苦,不怕流血流汗;有的当了防化兵,身着防化服,头戴防毒面具,脚穿胶质防化靴,顶烈日、斗风沙,受照射不惧怕,“吃”沾染无怨言,在崎岖不平的戈壁滩上摸爬滚打;有的当了汽车兵,铁蹄踏遍天山南北,奔波在千里运输线上,奋战在核试验场的各个角落;有的当了技术兵,为竖井地下核试验钻井建井,吊装产品,钻探取样,“零”后回收;还有的从事核试验的通信、气象、后勤保障工作等等。</p> <p class="ql-block">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上,顶风沙,喝苦水,战高温,斗严寒,经过摔打磨炼,不少同志成为基层管理、技术骨干,担任班长或转为志愿兵或提为干部,数次参加核试验。其中有十多名同志二十多次参加核试验,直至最后一次试验后国家宣布暂停,才陆续退出现役,王海滨同志就是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