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翔再书《寒窑赋》

塞北风

<p class="ql-block">我站在画室中央,手中握着一支羊毫,宣纸铺展在案头,墨香氤氲在空气里。今日重书《寒窑赋》,心绪格外沉静。这件白色中式长衫是常穿的旧衣,不为仪式感,只为贴近那份传统的呼吸。墙上水墨晕染的纹样仿佛与我笔下的字迹共鸣,一笔一划,皆是对命运沉浮的重新体味。</p> <p class="ql-block">竖排的字句自上而下流淌,如溪水穿石,不疾不徐。墨色浓淡相宜,起笔顿挫间藏着半生阅历。写到“时来运转,命皆在天”时,手腕微顿,仿佛听见命运叩门的声音。右上角落款处签下名字,盖上印章,那一抹红,像是给岁月盖下的信物。</p> <p class="ql-block">标题以大字居首,笔力千钧,正文密密排列其下,如群星拱月。每一个字都像在讲述一段过往——困顿时的寒窑,得志时的春风,起落之间,唯有笔墨不变。右下角那方朱印轻轻一落,不只是署名,更是对人生章节的盖棺定论。这哪里是写字?分明是在纸上走了一遍人生路。</p> <p class="ql-block">黑底白字,反其道而行之,却意外地契合《寒窑赋》的底色。黑暗如困厄岁月,字迹如心中不灭之光。右侧竖排的题识与落款,像是一旁静默的旁白者,低声诉说作者的心境。这布局不张扬,却自有雷霆万钧之力,仿佛在说:纵使身处暗处,亦可笔走龙蛇。</p> <p class="ql-block">白墨在黑纸上蜿蜒,如雪夜行路,步步清晰。绿色与米色相间的边框不抢风头,只默默托起这份沉静。写到“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时,忽然觉得,这不仅是劝世之言,更是对自己的一次提醒。签名与印章依旧落在右侧,像老友般准时出现,见证每一次提笔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金框雕花,华贵却不俗气,像为一件传家宝寻得归宿。这幅《寒窑赋》不再只是纸上的文字,而成了可传之后世的信物。字体依旧流畅,正文如江河奔涌,标题则如山岳耸立。那方红印落在右下,像一颗跳动的心,提醒着:纵然装裱再精,真正动人的,仍是那一笔一画里的血肉。</p> <p class="ql-block">黑框极简,线条利落,与屋内的现代陈设相得益彰。书法在这里不是古董,而是活着的气息。标题醒目,正文紧凑,一如我此刻的心境——删繁就简,直面本心。印章依旧在那里,像一个沉默的句点,告诉自己: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内核从未动摇。</p> <p class="ql-block">这幅字挂在书房墙上,对面是书架与茶桌。佛像静坐,茶烟袅袅,窗外风过竹林,沙沙作响。写完《寒窑赋》后,我常坐于此,泡一壶老茶,看字,也看自己。墨迹未干时的躁动,早已被时光抚平。如今再读,竟觉字里行间多了几分从容——原来不是我在写它,是它在渡我。</p> <p class="ql-block">它被挂在一道传统门框之内,灰砖为背景,屋檐低垂,像回到了千年前的庭院。卷轴与印章置于案上,仿佛随时准备再次展开。这一刻,《寒窑赋》不再是作品,而是一种仪式。每一次重书,都像在与古人对话,问一句:若你也曾困顿,可曾相信终有出头之日?</p> <p class="ql-block">展厅灯光柔和,山水背景衬得墨字愈发清晰。几位观众举起手机,轻轻按下快门,像在收藏一段人生哲理。我站在人群后方,没有出声。他们拍下的不只是字,是那种在逆境中仍能提笔的勇气。这幅《寒窑赋》,终于走出了我的书房,走进了别人的生命里。</p> <p class="ql-block">深棕木框沉稳厚重,像一位老友的肩膀。纸面白净,墨迹刚劲,字与字之间紧凑有序,一如命运的安排,不容错漏。写到“命里有时终须有”时,笔尖微微一颤,却未停。这一遍,比以往更沉,更真。或许是因为,我又多活了几岁,懂了更多未曾懂的事。</p> <p class="ql-block">它静静立在书桌旁,窗外阳光斜照,木椅空着,像等人来坐。书架上的书卷半开,仿佛随时会有人捧起,读一段字,品一杯茶。这幅字不喧哗,却自有力量。每当心乱时,我便抬头看它一眼——寒窑虽冷,笔墨犹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