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专家江涵之讲座:为何《尔雅》是研究古文献的核心典籍

江涵之北京工作室

<p class="ql-block">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尔雅》虽无宏篇叙事,却被誉为“辞书之祖”,更成为后世研究者破解古文献密码的核心钥匙。这部成书于战国至西汉的训诂专著,以系统的词义解释构建起连接古今的语言桥梁,其在古文献研究中的重要性,可从词义溯源、名物考证、文献校勘三个维度深刻体现。</p><p class="ql-block">《尔雅》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为古文献中的疑难词义提供了最早的权威注解,成为解读上古语言的“活字典”。上古文献因语言演变,许多词汇的古今义差异极大,若无可靠参照便极易误读。例如《诗经·周南·关雎》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字,今人多理解为“流动”,但《尔雅·释诂》明确记载“流,择也”,即“挑选”之意,这一解释直接还原了古人采摘荇菜的生动场景,避免了对诗意的曲解。全书19篇中,《释诂》《释言》《释训》三篇集中阐释通用词语,将意义相近的词汇归类解释——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一次性厘清11个表达“开始”的同义词,为研究者对比分析不同文献中的用词差异、把握作者表达意图提供了直接依据。这种系统的词义梳理,让散落于诸子、史书、诗赋中的古奥词汇有了统一的解读标准,堪称古文献语义研究的“基石”。</p><p class="ql-block">对于古文献中纷繁复杂的名物记载,《尔雅》的分类考证更构建了早期的知识体系,成为辨明事物真相的“导航图”。上古文献涉及的动植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名物,因时代变迁多已失考,而《尔雅》以《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天》《释地》等16篇,系统记录了当时的名物称谓与特征。例如《尚书·禹贡》中“厥贡惟金三品”的“三品”,历来众说纷纭,《尔雅·释器》明确指出“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赤金谓之铜,其美者谓之鍮”,清晰说明“三品”即金、银、铜三种金属,彻底解决了这一文献争议。再如《楚辞·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落英”,有人误解为“落花”,但《尔雅·释草》载“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证明“英”指草本植物的花,“落英”即刚开放的菊花,纠正了对屈原高洁形象的误读。这种将名物与文献语境结合的考证方式,为理解古文献中的自然认知、社会制度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与概念参照。</p><p class="ql-block">在文献校勘与版本辨伪领域,《尔雅》更扮演着“标尺”角色,为还原古籍原貌提供了关键依据。流传至今的古文献,因历代传抄、刊刻难免出现错字、衍文、脱文等问题,而《尔雅》作为早期权威典籍,其用词与释义常被用作校勘的基准。例如今本《左传·隐公元年》中“不义不暱,厚将崩”的“暱”字,部分版本写作“昵”,学者通过比对《尔雅·释诂》“暱,近也”的释义,结合上下文“对君不义、对兄不亲”的语境,确认“暱”为正字,“昵”为通假字,避免了对郑庄公母子关系的误判。此外,在辨别伪书时,《尔雅》的词汇体系也成为重要参照——若某部声称先秦的文献中,出现了《尔雅》未载、且为汉代以后才出现的词汇,其成书年代便值得怀疑。清代学者崔述考证《竹书纪年》部分内容为伪作时,便曾以《尔雅》中无“夏后氏”“殷氏”的特定称谓作为论据之一,足见其在文献辨伪中的核心作用。</p><p class="ql-block">从词义解读到名物考证,从文献校勘到版本辨伪,《尔雅》以其独特的训诂体系,为古文献研究搭建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是一部辞书,更是一把打开上古文化大门的钥匙——唯有借助这把钥匙,我们才能穿越语言的时空隔阂,准确把握古文献的真实内涵,读懂先民留下的文化密码。在当代古籍整理与研究中,《尔雅》的价值仍未褪色,它依旧是每一位古文献研究者案头不可或缺的经典,持续为解码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提供着核心支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