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风边情

汉丰

<p class="ql-block">  文字 汉丰</p><p class="ql-block"> 图片 汉丰,部分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秋红山艳,旅行车穿梭在214G道上,小新新——一个爱上版纳和导游的河南籍小伙子,说今天的日程是参观一个傣族村寨。这正合我意,在这彩云之南的边陲,只看风景,不与当地人接触,就像缺了点什么。旅行车从景洪市中心出发,向南行驶了约一二十公里,来到嘎洒镇曼岛帕雅松村的一个广场上停下。</p><p class="ql-block"> 这傣族的地名都是怪怪的,问过导游,上过百度,才搞清楚这些地名都是从傣语中翻译过来的。嘎是街的意思,洒是沙的意思,嘎洒即沙子街。因土壤多白沙而得名。曼岛帕雅松中的“曼”是傣语中地名的核心术语,意为村庄,傣语语法倒装,西双版纳很多村子都以“曼”开头,与汉语的表述如“胡村”“刘村”正好倒过来。曼岛帕雅松就是帕雅松首领的寨子。傣语中还有很多地方叫“勐”的,“勐”也是傣语中地名的核心术语,是最基层缴税单位,也可以理解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一个“勐”包含多个“曼”,而多个“勐”就是一个“版纳”,“西双版纳”一共有12个“版纳”。本意是“十二千田”。从西双版纳这个本意看,跟古代的“百里侯”也差不多。古时,这块地方称“勐泐”,曾经是个依附中央王朝的小王国。</p> <p class="ql-block">  广场的眼前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傣式寺庙,但庙里好像没有和尚,也没有人。庙顶为重檐歇山式,多层坡面相叠,红顶金色立面,三角门立面下是一副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的坐像,两个大象顶着菩提树,龙头象鼻门当。再看村口,两棵不知名约百多年的亚热带大树像两个卫兵一样守卫着村子。向北一望,村子就在广场的北边,处于一个高台地之中,怪不得叫岛。多是两到三层的小楼,盖的时间不长,有的还特别新。小楼的大小不一,多数在两三百平米内,少数要大一点,小的完全不见。咋一看,建材用的都是玻璃窗和瓷砖贴面,与江浙一带的农村民居没有什么差别。但仔细一看,门窗和屋顶的装饰是傣族风格,屋顶多为蓝色瓦,还有一些人家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上下两层(或三层),下层架空,用于储物或饲养家畜,这些建筑虽然外观保留了传统元素,但内部早已现代化,许多人家装了空调、WiFi,生活便利得很,而且环境很好,家家户户养花。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想象中的竹楼一座也没见到。</p> <p class="ql-block">  到了曼岛帕雅松村,小新新要将我们交给地导了,并教我们傣语,对美丽漂亮的姑娘,可称“骚得丽”。傣族地导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子,见到我们,她双手合十,说了句“苏早哩(早上好)!”只见她穿着一件紧身印花浅桔色短袖吊裳,下搭横纹红底绣花筒裙,盖过了脚。头梳一高发髻,插着银钗,戴着一朵粉色绢花。腰束银色腰带,领口袖口都绣着精致的花边,左手戴嵌花手镯,双手戴着银珠串,左手无名指上戴着一枚钻戒。一身傣族打扮,与她少妇的年龄,中等身材,微胖的身体显得很搭配。可以说地导的这身打扮就是傣族妇女的典型穿着,承载着傣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  地导与我们打过招呼,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了傣族文化和风俗。她说傣族有三个分支:可以从语言和文化、服饰上区分。水傣说小傣方言,女性服饰以素雅为主。曼岛帕雅松村的傣族就属水傣。旱傣说大傣北部方言,女性筒裙以深色筒裙为主。花腰傣说小傣方言。女性腰缠七彩腰带,银泡服饰行走时如风铃,故此称花腰傣。</p> <p class="ql-block">  地导接着给我们介绍傣族人的婚嫁。她说:傣族人是男嫁女取,无银不娶,无银不嫁。结婚时,男方要为女方准备一整套纯银嫁妆。婚礼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栓线仪式。新郎新娘跪在婚礼桌前,接受老人和来宾的祝福,主婚人致辞结束后,新郎新娘要从桌子上扯下一团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再点鸡、盐、白线等物,每人连点三次,然后把饭团放回桌上,这时,由主婚人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头搭在婚桌上,表示两人的灵魂栓在一起,从此白头到老,永不分离。接着在座的老人们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栓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新郎新娘幸福吉祥!</p> <p class="ql-block">  苏玛”是傣族的一个特有的文化遗产。“苏玛”在傣语中是“对不起”的意思。但实际涵盖着感恩、道歉、祈福、祝福等综合含义。它不仅是语言表达,更是一种通过仪式传递情感的文化实践。傣族人信奉上部教,在每年的关门节(傣历9月15日至12月15日),从第一天开始,全村的信徒集中到寺庙里,举行“赕豪怀贺”的活动,向佛爷进行苏玛,请求佛祖、佛爷对信徒的过错给于谅解并祈求祝福,佛爷们则颂念经文,告诉大家要遵守教规教义,积德行善,同时感谢大家对他们的厚爱,通过这样的互动,融洽彼此的关系,“苏玛”的对象不仅是教徒与佛爷之间的关系,对象比较广,父母、长辈、老人、帮助过自己的人,对自己有恩的人,自己尊敬的人,都要进行“苏玛”。现在,“苏玛”已被云南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了傣族敬老爱幼,敬畏自然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地导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沿着村中主干道,把我们领到了她的家。她介绍说,她和她妹妹住在一起。眼前,两座并排的的小楼连在一起,确实像是一家,她们家的一楼没有像有的人家敞开,而是做客厅,很宽敞,也很整洁,四周摆着沙发桌椅。而门前搭了个敞篷,摆放了2辆小轿车,7部摩托车,1部小型农用拖拉机,还有一些农具。看上去,日子过得很殷实。在她们家的二楼,地导又给我们介绍起了傣医傣药,还示范了刮痧。傣医药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之一”,有2500多年的历史。傣医药与中医药的方法理论大相径庭,它以“四塔五蕴”论为基础,药物以性味入塔进行归类分属,通过调剂人体的脏腑的四塔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傣医有多种疗法,如烘雅(熏蒸疗法)、暖雅(睡眠疗法)、难雅(坐药疗法)、果雅(抱药疗法)、咱雅(拖檫疗法)等。</p> <p class="ql-block">  从地导的家再到村的展览室,这里挂满了各种资料图片,介绍傣族的风俗和曼岛帕雅松村的历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照顾。同时这个展览室还是村的特产销售处,有一些当地的织锦、银饰、陶器、纪念品等销售。</p> <p class="ql-block">  短短两三小时,走马观花,听闻请教,对傣族,对曼岛帕雅松村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丰富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知,加深了对祖国璀璨文化历史的了解,是坐在家里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的,胜过读书上网,这就是旅游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3日于东湖山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