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车进武威,河西走廊四郡之一。心中有点小激动。</p><p class="ql-block"> 武威:这个城市用现在的文字来形容,这是一个传奇且英雄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武威:古代羌戎部落居地。后为乌孙和月氏所居。公元前174年匈奴人占此定居。公元前121年<span style="color:rgb(0, 0, 0);">20岁的年轻将军霍去病。春夏两次由此出征的河西之战。大败匈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个河西及漠北地区始为汉王朝所属。汉武帝为了加强对河西走廊的管控,在</span><span style="color:rgb(0, 0, 0);">河西走廊设置四郡,并亲自命名。武威、张掖、酒泉、敦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武威,由此而来。扬大汉朝之武功军威。城市的名称威武霸气,豪迈奔放。彰显汉武帝的</span><span style="color:rgb(0, 0, 0);">自信从容,王者之风。</span></p><p class="ql-block"> 武威的游访,第一站先去拜访武将军。这位东汉末年驻守武威的张姓将军,史上没有留下什么文字记载。他入葬的雷台汉墓按照今天考古发现的影响程度来看,无论从墓的年代,规模还是制式,也很平常。</p><p class="ql-block"> 墓道不足十米,左右耳室,前室很小,进入主室的墓道更低矮窄小,成年人必须弯腰九十度才能钻进去。体验感只能说是一般般。</p><p class="ql-block"> 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东汉晚期将军墓,1969年出土的“马踏飞燕”,不但成为武威的名片,更做为中国旅游城市的标志而享誉中外。</p><p class="ql-block"> 这匹张扬的骏马,出土于张将军墓葬左耳室车马方阵的头马。它<span style="color:rgb(0, 3, 17);">三足腾空、一足踏飞燕。1983年因其独特的艺术造型,被选定为</span>中国旅游城市的标志。今天在中国有超过300个以上的旅游城市,建有“马踏飞燕”雕塑的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跟着 “马踏飞燕”走进了武威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下午三点是免费讲解的时间,我提前十分钟进馆,就是为了听取完整的讲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时等待讲解的游客已近百人。看来现在的游客目地性越来越强了。讲解员三点钟准时开讲。从新时期时代的彩陶到明代的大藏经。从“五凉古都”丝绸之路的文化重镇到西夏的兴盛衰亡。从中国石窟的兴起建造到遍及华夏的延伸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在讲解员的介绍下,变成活灵活现,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一件件精美文物诉说着独属于武威的故事,一段段风云际会的历史徐徐展开,武威的历史是传奇也是荣耀,如果想更深入了解武威这个河西都会,天马故乡的古城,国家一级武威博物馆是最好的地方。 </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夏刻花金碗也是很精致的展品。西夏本来就是一个神秘且短暂的王国,金碗更是西夏的国之珍品。展柜前始终是人头攒动,观之精美。</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镇馆之宝也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件汉代彩绘漆木鸠,是国家一级文物。另一件《王杖诏书令册简》它是汉宣帝时期颁布的汉代专用尊老法典,有尊老养老,高年赐杖的明确命令。</p><p class="ql-block"> 在汉代,年满七十岁的老人会被授予鸠杖,以此作为享受社会优待的凭证。而据“王杖诏书令册”简记载,持鸠杖者地位相当于六百石官员,可出入官府,行走于驰道,市场买卖不用缴纳税赋等抚老政策。</p><p class="ql-block"> 这是二千多年前汉代关于关爱70岁以上老人的真实凭照。那时的中国已经有尊老养老的社会保障和良好风俗。二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今天的尊老养老应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更多的老年人安享晚年幸福生活。</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来到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这个石窟离武威市有六十公里左右的路程。专程来这里参观,其实是一种石窟情结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看过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这次河西走廊西端目地的敦煌及榆林窟也即将前往。</p><p class="ql-block"> 按照血统论的观点“老子英雄儿好汉”做思维推理,那些著名的石窟好儿郎(云冈,龙门)都看了。来了西北这个石窟艺术的发源地,如果不去看看石窟鼻祖,看看它们的先人长得什么模样。于情于理,真心不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天梯山石窟座落在黄羊河水库的旁边。沿着黄羊河水库旁边的小路走近石窟,一尊释迦牟尼坐像高达28米,临湖而立,佛像高大雄伟,神态安详。其左右两侧有形态各异的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佛的面前是一个半圆形的围坝,与黄羊河水库分隔。这是因为1958</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0, 3, 17);">年,在天梯山石窟前兴建黄羊河水库,如果没有这道围坝,</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佛半身都将没于黄羊河水库的水面之下。</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尊编号为13窟的大佛,是天梯山石窟景区唯一可供游人参观的石窟雕像。其它石窟的佛像在1958年修建水库的过程中,已整体搬迁至兰州博物馆收藏保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3, 17); font-size:18px;">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开凿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397- 439)。此时中原的西晋政权经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百年的动乱后己经灭亡。东晋南北朝时期刚刚开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 font-size:18px;"> 在此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因远离中原的混乱,相对稳定。</span>曾先后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西夏政权的都城。此时为河西走廊最为高光的时刻。所以才有“北有姑臧,南有建康”之美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 font-size:18px;"> 北凉王沮渠蒙逊于412年迁都于姑臧(武威)后,征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开凿了天梯山石窟。</span><span style="color:rgb(0, 3, 17);">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 北凉政权在439年被北魏拓跋焘灭朝后,拓跋焘将主持开凿天梯山石窟的高僧昙曜及数万能工巧将一并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二十多年后,完成了大同云冈最著名的“昙曜五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 又过了三十多年,495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又将这批工匠带至洛阳,主持开凿了洛阳龙门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3, 17);"> 1600多年前,凉州那批手执铁钎,钉铛凿石的工匠们,不但用他们的双手给我们留下了天梯山的作品。更用他们的智慧开创了“凉州模式”,给中国的石窟发展史留下了教科书。</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参观,最大的收获是除了了解天梯山石窟之外,还梳理清楚了中国整个佛教石窟发展的脉络。</p><p class="ql-block"> 因为天梯山石窟开凿的年份,遥遥领先其他石窟。而它开创的凉州模式,也由它的开凿者分流为二条传播路线。向东到了大同。有了“昙曜五窟”及百年之后的洛阳龙门石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西则去了莫高窟,后来的研究表明,</span>莫高窟虽为中国内地最早石窟艺术开创地,但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要从420年北凉灭西凉之时算起。</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中国石窟发展简史,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span style="font-size:18px;">敦煌石窟,</span>龙门石窟。及隋,唐,宋后期遍布全国众多徒子徒孙的石窟。</p><p class="ql-block"> “石窟鼻祖”始于北凉天梯山,终于明清各地。传承千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名不虚传。</span></p> <p class="ql-block"> 岁月无言,石窟传神。如果说中国石窟是一部石头的史诗,那么天梯山石窟代表的凉州模式就是这部千年史诗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0, 0, 0);"> 历史已走远,但是历史行走的痕迹却留在眼前。马帮商队,骆驼铃声已消失在历史的时空。但是汉,明长城的遗址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0, 0, 0);"> 令人感慨的是,与长城遗址并行的铁路网,时代的列车正奔向远向。这不就是历史与现实同框交融互动。文明古国灿烂文化遗存,在这里经年累月的浸入山川大漠,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并流不息地走在时代的通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天梯山石窟出来,在回武威市的路上,我在想,有意义的千里走寻,不应该只是游山赏景,徒步登山。如果可以,就让这种喜欢再深入一点。让它尽可能地成为一次有文化、有深度的精神行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武威之行正是如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期待明天更精彩的武威体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