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二代博物馆 游记历史】北京友谊宾馆 - 似一座装满历史的“博物馆”

军垦二代博物馆 陈宇奇

<p class="ql-block">【北京友谊宾馆】1953年9月,为解决苏联专家的住宿问题,周恩来总理批示,“要保证在1954年入冬前完成1200名专家住房的建设任务”。西郊专家招待所于1954年9月20日,主楼竣工;同年12月,南北配楼相继竣工,按期投入使用,为援华苏联专家提供住宿服务。1956年3月,西郊专家招待所正式定名为北京友谊宾馆。目前,隶属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p> <p class="ql-block">友谊宾馆主楼 - 贵宾楼。</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50年代,苏联专家来到中国,支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即,著名的苏联援助156 项全国重点工程,当时在京的苏联专家及其家属大部分居住和生活在北京友谊宾馆。</p> <p class="ql-block">友谊宾馆主楼 - 贵宾楼。</p> <p class="ql-block">贵宾楼前 - 喜鹊戏水…</p> <p class="ql-block">1957年11月6日,苏联专家在友谊宾馆主楼门口合影留念。左一为前来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的棉花种植专家 迪托夫。</p> <p class="ql-block">1957年11月8日,国务院外国专家局举行盛大招待会,周恩来与苏联专家及其夫人们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机关报《新疆生产战线报》于 1957年11月14日 副刊刊载的 中苏友谊万年长 专版,文中写到了 苏联著名棉花专家 提托夫(又译 迪托夫)。(军垦二代博物馆 馆藏)</p> <p class="ql-block">到了60年代,苏联专家撤离后,又先后有一些著名的外国老专家居住和生活在这里,他们当中有:马海德、爱泼斯坦、夏皮诺、河野八重子、士肥种子、森新一、森洋子等。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大批外国专家受中国政府的邀请来华工作,他们大多也住在北京友谊宾馆。有些外国老专家至今仍然居住和生活在宾馆,他们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 环境幽雅…</p> <p class="ql-block">闹中取静,鸟语花香…</p> <p class="ql-block">北京友谊宾馆作为上个世纪为数不多的涉外宾馆,拥有高档宴会、会议场所,有幸参与了很多重要国际活动的接待服务工作,近七十年来,见证了中国外交的风云变幻。北京友谊宾馆还接待了许多国外政要、各界名流著名科学家与学者等,他们都在北京友谊宾馆驻足、下榻,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p> <p class="ql-block">美味佳肴 - 贵宾楼…</p> <p class="ql-block">2004年7月8日,中国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下榻北京友谊宾馆。</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21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教授下榻北京友谊宾馆参加“2006国际弦理论大会”。</p> <p class="ql-block">这是普京总统 2019年4月26日 在北京友谊宾馆 友谊宫 贵宾签名薄上的签名留念。</p> <p class="ql-block">北京友谊宾馆 注定是一个 历史大客厅…</p> <p class="ql-block">和 毛泽东主席 中南海 重要外事活动 英文翻译、著名归国华侨 唐闻生 大姐在 北京友谊宾馆…</p> <p class="ql-block">这是 唐闻生(中)当年在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华时,出席文艺招待会并观看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时,出任最高翻译的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4日 北京友谊宾馆 友谊宫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院中茶馆…</p> <p class="ql-block">喜鹊衔果…秋天忙。</p> <p class="ql-block">西餐牛排,Fridays…</p> <p class="ql-block">酒店大堂 一角… 贵宾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资料】全国156 项重点工程 -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国防安全上的压力以及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榜样,中国决定不采取传统的先从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实行 “优先发展重工业” 的战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全国156个重点工程的起点是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确定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苏联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用以购买为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的规划设计、专家服务、机器设备与器材,中国政府以矿产、茶、现金、美元等分十年付还贷款及利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后双方约定先由苏联派设计组来华,结合中国情况作出设计后再确定项目,到1952初苏联帮助设计并确认了50个项目,主要涉及电力、钢铁、煤炭、制铝、机械、化学、造纸和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时中国方面对工业体系没有概念,前期设计的项目规划受到了苏方的不解与批评,苏联方面的专家最后只能一个一个问:你要这个项目想干啥?目的是什么?配套产业有吗?放置在哪里合适?后来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都是苏联方面帮助设计的,可以说156工程的最大功绩是手把手的教会了中国什么是产业链,什么叫配套工程,怎么去规划一个工业生产体系,引导中国走向工业化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然事后看苏联156工程的项目规划,因国情不同并不都显合理。但不可否认正是苏联专家把中国人领进了门,让中国人掌握了一个基本的现代工业体系配套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方法,这是靠自学学不来的。邓小平同志在事后评价说,苏联人帮我们打下了一个工业化的底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2年8月,在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总理和陈云副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与苏联政府进一步商谈经济建设援助问题。这一次,考虑到新疆石油、冶金以及农业技术与苏的合作,赛福鼎同志也作为代表团成员一同前往。第二年,1953年5月15日由李富春和米高扬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规定由苏联在1953年至1959年内,用技术设备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个协定中确定了91个企业的行业分布和产能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两个钢铁联合企业,生产能力为年各产钢120-150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8个有色治金企业,年产锡3万吨,铝1.5万吨,钼精矿1万吨,钨精矿3万吨,钡钛精矿13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8个矿井、1个煤炭联合厂,年产煤能力共1990万吨;3个洗煤厂,能力共为年产450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个石油炼油厂,年处理原油100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32个机器制造厂,能力共为年产治金、矿山、石油设备7.5万吨及金属切削机床3.6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个汽车制造厂和1个拖拉机制造厂,年产载重汽车6万辆及拖拉机1.5万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个滚珠轴承厂,年产轴承1000万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6个动力机器及电力机器制造厂,能力各为年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6万千瓦并能扩大到60万千瓦,以及配套的器材制造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7个化学厂,其中包括两个氮肥厂,一个合成橡胶厂,年产氮肥18万吨及合成橡胶1.5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0个火力电站,设备能力为41.3万千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个生产磺胺、青霉素和链霉素的医药制造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个食品工业企业 - 淀粉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按协议苏联完成这些企业 80% 的 设计工作 和 50-70%的设备制造,其余设计与设备制造工作由苏联专家帮助中国企业完成。产品制造特许权为苏联无偿提供,设备总值约为30-35亿卢布,中国政府为偿付以上设备价值,将按质按量对苏联供给钨精矿16万吨、锡11万吨、钼精矿3.5万吨、锑3万吨、橡胶9万吨以及羊毛、黄麻、大米、猪肉、茶叶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按照协定目标,计划到 1959年这些项目完工时,中国主要重工业产品能力达到或接近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宣布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实际撤离期为7月28日至9月1日,共1390名专家离华。‌‌</span></p> <p class="ql-block">【旅行花絮】北京 首都机场</p> <p class="ql-block">偶遇追星…</p> <p class="ql-block">北京印巷…</p> <p class="ql-block">军垦二代博物馆 - 一座装满回忆的乡村庭院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END)</p><p class="ql-block">2025 年 乙巳寒露 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