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行程的第三站也是最后一站南岩宫,导游安排明天一早登金顶,也是因为今天一直下着绵绵细雨,道路有点湿滑,而且导游也特意提醒我们,南岩宫的大殿正在维修,不能进入,加之去南岩宫的路有点远而且还要上下很多台阶,于是有人就望而却步,最后只有我和刘姐蒋哥仨决定前往,导游陪着我们,其他人就去民宿掼蛋。</p> <p class="ql-block">南岩,又名“紫霄岩”,因为朝向南方,故称南岩宫。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又名紫霄岩、独阳岩。</span>位于武当山南岩之上,南列天柱诸峰,北瞰五龙顶,东望展旗峰,西有飞升台,上接碧霄,下临绝涧,始建于元,后屡加修建,现存部分主要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遗存,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也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最完美之处。其建筑群依悬崖而建,被誉为“绝壁悬宫”或“挂在峭壁上的故宫”。据说,在唐朝,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就曾在南岩修道。从地势险要,山川壮美/文物精美等方面来讲,武当山冠首非南岩宫莫属。</p> <p class="ql-block">站在南岩宫前的石阶上,雨雾如轻纱般缠绕在山腰,眼前这座依崖而建的宫观,仿佛从云中垂落的楼阁。介绍牌上的字迹清晰讲述着它的前世今生:宋时初建,明时鼎盛,千百年来,它始终静立于武当南麓的绝壁之上,像一位不语的修行者,听风观云,阅尽沧桑。那“峭壁悬宫”的奇景,不只是匠人的巧思,更是道法自然的具象。我抬头望去,红墙黛瓦嵌在嶙峋岩壁间,宛如天工雕琢,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敬畏——这哪里是人造的殿宇,分明是山与道的私语。</p> <p class="ql-block">南岩宫主要由南岩石殿、南天门、碑亭、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等建筑构成,岩南峰峦之上有梳妆台、飞升台等古迹,为武当山敕建九宫中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建筑群和道教文化传播中心。</p> <p class="ql-block">沿着湿漉漉的石板路前行,一块刻着“武当山”的石碑静静立在路旁,红字在雨雾中格外醒目,像是山的签名,落款于天地之间。木制信息牌被雨水浸润得发暗,树叶滴着水珠,四周寂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这一刻,武当山不是旅游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一个缓缓展开的梦境,每一步都踏在历史与自然的交界线上。</p> <p class="ql-block">几位游客撑着伞,缓缓走在石阶上,伞面颜色各异,像雨中开放的花。他们不紧不慢,仿佛也懂得,来武当,不是为了赶路,而是为了放空。栏杆上的“武当山”三字在雨中依旧鲜明,像是提醒每一个过客:你已踏入一方清净之地。我站在一旁,看他们远去的背影融入雾中,忽然觉得,这山中的每一步,都是对喧嚣世界的告别。</p> <p class="ql-block">栏杆上的青苔诉说着岁月,远处山影在雾中若隐若现,如同未完成的水墨。我忽然想起一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此刻,我虽未见仙,却已觉心静如水。</p> <p class="ql-block">途中如果天气好还能远眺山对面巍峨的金顶,今天眼前的群山只能若影若现,如同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万山来朝”四字刻在深灰石碑上,红得庄严。碑立于峭壁前,岩石粗粝,植被稀疏,仿佛天地初开时的模样。这四个字,不只是对地理的描述,更是对武当地位的礼赞。站在这里,我仿佛看见群山俯首,万籁归静。</p> <p class="ql-block">因为雨天雾大,无法看到“万山来朝”的磅礴景象,留下点遗憾!</p> <p class="ql-block">“大圣南岩宫”五个红字刻在石碑上,听导游说是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欶建南岩宫时所立。石碑傍绿植环绕,生机盎然。远处红墙一角在树影间闪现,与碑相映,宁静中透着神圣。我未走近,只是远远望着,仿佛怕惊扰了这份沉静。有些地方,不必抵达,远远一望,心已安。</p> <p class="ql-block">远处就是南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为单檐歇山顶式建筑,采用红墙绿瓦的皇家宫殿式装饰风格。作为进入南岩宫的必经门户,该建筑在道教文化中被视为“进入天宫的第一重大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南岩宫的第一道门户,听说匾额为永乐皇帝驸马都尉沐昕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座山门叫做小天门,是南岩宫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进了小天门左边是一座略显沧桑的御碑亭立于高台之上,称“永乐圣旨碑”或“下大岳太和山道士碑”。碑额楷书阴刻“圣旨”二字,周围环绕深浮雕二龙戏珠图案。</p> <p class="ql-block">这棵古银杏树已有700多年的树龄,从根部衍生出三棵银杏树,这一奇观被称为四世同堂,被人们当作神树来许愿。古树矗立,树干粗壮,枝头挂满红绸祈福带,随风轻舞。树下栏杆也系满红带,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我走近,听见风中似有低语。这树,不知听过多少心愿,又见证过多少放下。我未系带,只是仰头看了一会儿——有些愿望,不必说出口,已在心中完成。</p> <p class="ql-block">山路上有一块岩石悬空突兀,宛如一只石虎,龇牙咧嘴,威风凛凛,这里便是俗称老虎岩的崇福岩。</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琉璃焚帛炉,仿木的斗拱建筑十分精巧,是珍贵的文物。看见琉璃焚帛炉,也就到了南岩宫山门。</p> <p class="ql-block">圣迹</p> <p class="ql-block">南岩宫,一座镶嵌在武当山绝壁上的宫殿,被誉为"挂在悬崖上的故宫"。这里不仅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处,更是道教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南岩宫,始建于元代,位于悬崖之上,景色宜人,峰林奇绝,上接碧霄,下临绝涧,有“峭壁悬宫”之誉,是武当山规模最大、最为奇观、险峻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南岩宫总体布局是九宫中最灵活的,既严谨又极富变化,完全突破传统中轴线对称模式。从南天门入,却随山势转折急下,两座大碑亭耸立眼前却又不对称。</p> <p class="ql-block">南岩宫的红墙在雨中格外肃穆,黑底金匾“南岩宫”高悬,拱门内人影穿梭。石阶湿滑,栏杆雕花精美,天空阴沉,仿佛为这宫观披上了一层庄严的幕布。我站在门前,未急着进去,而是先静了静心——有些门,推之前,得先清空自己。</p> <p class="ql-block">进入南岩宫山门是龙虎殿,这是南岩宫著名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穿过龙虎殿,是一个宽阔的院落,院中有一口六角饰石栏的水井,井口有精雕石栏,名曰:“甘露井”,井水清凉甘冽,犹如甘露,故名甘露井,是武当最好的泉水之一。据说,从古至今,无论是人马云集,还是天遇大旱都从未干涸,被道教视为“金津玉液”,奉为“圣水”。</p> <p class="ql-block">武当道教奉为"圣水"的甘露井,水质清冽甘甜。饮一口千年圣水,感受千年道观的灵气在唇齿间流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玄帝殿,为南岩宫主殿,是武当山南岩宫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年,坐南朝北,建在三重石台基之上,面阔与进深均为五间,为重檐歇山式结构,供奉真武大帝神像,是武当山道教文化核心,象征真武大帝信仰,其建筑融合明代官式风格与武当山地形,代表“天人合一”理念。</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玄帝殿正在修缮,我们无法进入大殿,只能透过围挡的缝隙一窥斑驳的梁柱与褪色的彩绘,想象着当年的宏伟景象。</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穿过这道门,就能看到摩崖石刻和两仪殿门。</p> <p class="ql-block">悬刻“南喦”二字由永乐年间驸马都尉沐昕书写,笔势流畅,展现了明代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康熙禁烧龙头香诏书碑,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碑文明确禁止在龙头香处焚香,因常有信徒坠亡。该碑至今仍存于原处。</p> <p class="ql-block">“寿福康宁”就是明朝嘉靖年间玄岳治世事件中出现的摩崖石刻组合。这组由两位大臣分笔完成的摩崖石刻,被镌刻在武当山南岩宫皇经堂至两仪殿的长廊石壁上,每个字高达230厘米,宽160厘米,显得分外醒目。这些摩崖石刻不仅诠释了道教信仰的深意,更见证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南岩石殿,是武当山现存最大的石殿,全是用青石雕琢榫卯拼装而成,梁柱、檐椽、斗拱等都精致无比。站在石殿前,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悬崖上建造这样一座宏伟的石殿,难度可想而知,却又如此完美,真是神奇!</p> <p class="ql-block">两仪殿位于南岩石殿右侧,坐北朝南,直面万丈深渊,为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覆琉璃瓦屋面,色彩鲜艳。殿后依岩建有神龛,正面为棱花格扇门,安在前金柱上,与檐柱形成内廊,直通石殿,工艺精湛,造型美观。</p> <p class="ql-block">两仪殿:与龙首石相连,形成"人从殿中走,龙在脚下飞"的奇险景观</p> <p class="ql-block">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一香”龙头香今天终于得见。天下第一香,绝壁上的“惊险香炉”,下临深谷,顶端置香炉,因险峻独特被誉为“天下第一香”。香炉雕成龙首样,龙身嵌在崖边石墙,龙首探出去,长29米,宽却仅0.3米,看着就惊险,古代香客要踩着窄窄的龙身上香,稍有不慎就会坠深渊,现在想起来仍让人腿软。现虽已禁烧,仍为武当山五大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头香又名龙首石,始建于元朝延祐元年(1314年),它是古代能工巧匠采用圆雕、镂雕、影雕等多种手法凿刻而成,两条龙的造型浑然一体,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悬挑于绝壁外,是武当山著名石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工匠们在悬于崖前的浮雕云龙石梁上凿刻出两条合并为一体的龙,两条龙仰视吞噬着一团火球,在龙头顶端为一石雕香炉,龙头方向指向金顶。整根石梁悬空伸出2.9米,宽仅30厘米,直悬于绝岩,无栏无扶手。石雕下临万丈深渊,敬香人要先跪着从狭窄的龙身爬到龙头,点燃香火,然后再跪着退回来,稍有不慎,就会跌落悬崖,粉身碎骨,因此龙头香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古人在此敬香的虔诚与胆识,至今仍能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如今,这里已被设栏加锁,禁止香客冒险敬香。</p> <p class="ql-block">龙首石———伸出悬崖外2.9米的石雕龙梁,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设计。站在龙首石上,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云海翻腾,这一刻,天地入怀,恍若飞升。</p> <p class="ql-block">惊险绝伦的朝圣之礼:几百年来,无数香客冒险踏上龙首石敬献龙头香,直至康熙立碑禁止。如今虽不能再烧龙头香,但那份虔诚与勇气依然在空气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岩石殿,又名“天乙真庆宫”,坐北面南,建于悬崖之上,</span>仿木石构建筑,梁柱檩椽全部石材雕成,堪称石构宫殿的绝世珍品。通高6.8米,正脊桁上楷书阴刻“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内立有四根圆雕石柱,倚岩筑神龛,供奉有铜铸饰金神像,梁上及壁间环列五百铁铸饰金灵官像,各高尺许,神态各异。该建筑元代始建至今700余年仍保存完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石构仿木建筑。</p> <p class="ql-block">飞升岩:感受真武得道飞升的圣地</p><p class="ql-block">传说中真武大帝在此得道飞升,岩体上留下的天然纹理,宛如仙人足迹,引人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镇山桃木剑,700年不腐的“真武之剑”,传说是真武大帝的随身佩剑,悬挂于悬崖峭壁之上,尽管长期暴露于户外,桃木本来易腐,可这把剑挂在通风殿内这么久,木质仍紧实,没腐烂变形,为武当添了几分神秘。</p> <p class="ql-block">桃木剑的传说有两种:一是镇宫风水。相传为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建造南岩宫时放置,用于稳定悬空建筑群的风水格局,发挥桃木辟邪作用。 二是吕洞宾遗剑。传说吕洞宾曾在此对弈,将佩剑遗留崖壁,周围圆形石盘疑似棋子。</p> <p class="ql-block">太子卧龙床</p> <p class="ql-block">雨中的南岩宫,笼罩在烟雨朦胧中,宛若仙境,远处若隐若现的群山,近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宫观飞檐在雨雾中更显庄严又神秘,</span>仿佛将神话中的天宫搬到了眼前,让我感受到了“绝壁上的仙宫”所带来的震撼!雨天人少清净,可以更加从容地欣赏古建筑和石刻,雨中的道观更显神秘空灵,能体验到与晴天截然不同的道教文化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