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落幕”

李班主

<p class="ql-block">  无意间看到【美友圈小助手】8月29日发布的一篇推文,介绍【“情”书创作园地】美友圈关于“我们一起来‘讨论区’【写『七夕』的情书】活动。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封来自银河对岸的情书,终将成为一座永不落幕的桥梁”。用缩句法处理一下这个句子,就是“情书成为桥梁”。把情书当做表达爱情的桥梁,这个比喻太贴切了,太漂亮了。可是我的眼睛却盯着“落幕”一词,久久没有挪开,心想,用“落幕”来修饰“桥梁”,合不合适呢?我明白,这是又犯职业病了。</p> <p class="ql-block">  落幕这个术语,<span style="font-size:18px;">源自剧院场景。</span>本义‌指舞台表演结束时降下幕布的具体动作。强调的是一种物理行为和场景过程。‌‌比如:</p><p class="ql-block"> 随着最后一个音符的落下,音乐会的表演正式落幕,观众报以热烈掌声。‌</p><p class="ql-block"> 了解词语的本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从本义延伸出来的。根据“落幕”的本义理解,“桥梁”应该在现剧院场景,也应该属于舞台表演,否则是不能“落幕”的。如果用“落幕”来修饰“桥梁”,“桥梁”就应该具有结束的行为性质和过程状态。但是句中的“桥梁”表述的就是一个单纯的实体建筑,它怎么能“落幕”呢?用“落幕”修饰“桥梁”,不但容易产生歧义,更容易引起不良联想。</p> <p class="ql-block">  除了本义,“落幕”还有引申义,通常用来比喻事件、活动或阶段的自然终止,如会议、展览结束,或事情结尾,常带有完成或情感色彩,如“圆满落幕”或“悲伤韵味”。‌‌例句:</p><p class="ql-block"> 1.当最后一抹夕阳消失在地平线,故事也在这一刻悄然落幕。</p><p class="ql-block"> 2.明月高悬,星光点点,温柔的白昼终于完美落幕。</p><p class="ql-block"> 3.当撕裂人心的哭声传来,我的心里猛然一惊,这位老人饱经风霜的一生终于落幕了。</p><p class="ql-block"> 根据“落幕”的引申意义,能够“落幕”的,一般都是具有过程性的,或者带有仪式意义的事物,而非具象个体。“桥梁”在推文语境中是个喻体,更是个客观具体,用“落幕”来修饰“桥梁”,是不太妥当的。</p> <p class="ql-block">  “落幕”是个动词。根据动词的特性,一般在句子中充当核心谓语。推文“一封来自银河对岸的情书,终将成为一座永不落幕的桥梁”句中,“落幕”并没有作谓语,而是用在名词“桥梁”前作修饰语。从语法角度上,无可非议,但从词语搭配角度讲,叫做搭配不当。换言之,如果“落幕”可以修饰“桥梁”,也就意味着它可以修饰任何一个客观具体,即任何一个名词。如“落幕的山川”,“落幕的高楼”“落幕的公路”等。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别扭,至少有些去约定俗成化的绕口。</p> <p class="ql-block">  换一种方法思考。“落幕”的核心近义词不少,比如:谢幕、结束、收尾、终止等。用这些近义词来代替“落幕”去修饰“桥梁”试试看,感觉每一组搭配都不自然,都不自洽。词语确实可以活用,可以化用,但是一定要尊重语言规律,尽量避免语病。作为美友,不但要有一腔热爱文字的情,还要有一颗敬畏文字的心,准确使用词语,当个规范使用语言的守护者。作为美篇官方文字,更应该严肃加严谨,切实发挥规范使用语言的榜样力量,将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基因和伟大光荣传统不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下去。</p> <p class="ql-block">   <b>写在后面的话</b></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前春永驻,钢虹江上岁长青‌。 </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即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69周年。谨以这篇有桥梁内容的小文祝他生日快乐!‌永远屹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