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纵欲就是在索命

巴人文化艺术教育彭军

<p class="ql-block"><b>中年如湖,当守静笃</b></p><p class="ql-block"> 梁实秋在《中年》里写:"钟表上的时针是在慢慢的移动着的,移动得如此之慢,使你几乎不感觉到它的移动。人的年纪也是这样的,一年又一年,总有一天会蓦然一惊,已经到了中年。"这惊觉往往伴随着镜中白发、腰间赘肉,以及体检报告上突然冒出来的箭头——那些年轻时被荷尔蒙掩盖的身体警报,到了中年终于开始尖锐地鸣响。</p><p class="ql-block"> 中年是生命的分水岭。中医认为"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灵枢·天年》),现代医学则通过数据印证:30岁后人体功能每年衰退1%,50岁时慢性病发病率达67%,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病"占比超八成。这就像一辆行驶了十万公里的汽车,若仍像新车般狂飙猛踩,结局必然是引擎爆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以欲竭精,半百而衰</b></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尖锐指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两千年前的诊断,恰是当代中年人的生存速写——深夜酒局的威士忌、凌晨两点的PPT、无节制的甜食与夜宵,这些被当作"成功标配"的生活方式,实则是在透支生命银行的储蓄。</p><p class="ql-block"> 中医将过度放纵归纳为"三伤":饮食不节伤脾胃,房事不节伤肾精,情志不节伤肝气。脾胃受损则痰湿内生,表现为大腹便便、舌苔厚腻;肾精耗竭则髓海空虚,导致腰膝酸软、记忆力衰退;肝气郁结则气机逆乱,引发高血压、甲状腺结节。现代医学通过厦门大学2024年研究进一步证实:过度进食会降低血清石胆酸水平,抑制"长寿蛋白酶"活性,而哥伦比亚大学实验显示,减少25%卡路里摄入可使衰老速度减缓2%-3%,死亡风险降低10%-1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节制之道,生生不息</b></p><p class="ql-block"> 富兰克林曾说:"饮食节制常常使人头脑清醒,思想敏捷。"这与中医"食饮有节"的理念不谋而合。56岁的我用亲身经历印证了这点:当我放弃"人到中年身体走下坡路是正常的"偏见,开始践行"七分饱、五色调、四时食"的原则——早餐加山药小米粥健脾,晚餐用紫薯替代精米,每周三次八段锦疏通气血,半年后不仅血压血糖回归正常,连多年的失眠也不治而愈。</p><p class="ql-block"> 节制并非苦行,而是找到生命的平衡点。《泰定养生主论》提出"四十者,十六日一施泄"的房事节律,《黄帝内经》强调"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作息规律,培根则警示"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这种平衡在现代医学中体现为全球心血管风险联盟的研究结论:50岁时控制五大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体重异常、糖尿病、吸烟),女性预期寿命可延长14.5年,男性11.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守中致和,度百岁乃去</b></p><p class="ql-block"> 中年节制的真谛,在于理解"湖"的智慧——既不像溪流般肆意奔涌,也不像死水般停滞不前。中医养生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具体到实践:饮食上"春省酸增甘,夏省苦增辛"顺应四时;运动时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柔术"而非剧烈对抗;情绪管理借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境界,建立"情绪日记"疏解压力。</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在中年懂得"持满"的智慧,就会明白节制不是牺牲享乐,而是换取更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就像我在复查时听到医生惊讶的赞叹:"你这半年做了什么?各项指标不仅稳定了,皮肤状态看起来也比之前好很多。"这种由内而外的焕新,正是对"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最好诠释。</p><p class="ql-block"> 中年不是生命的下坡路,而是需要更精巧驾驶技术的弯道。那些懂得轻踩油门、适时刹车的人,才能在岁月长途中看到更辽阔的风景。节制二字,看似约束,实则是通往自由的桥梁——当身体摆脱慢性病的枷锁,心灵才能真正享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