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自拍</p><p class="ql-block"> 美篇编号║ 504502410</p><p class="ql-block"> 美篇原创║挥别天涯</p> <p class="ql-block">合上《红岩》的最后一页,那沉甸甸的六百页纸张,仿佛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是浸透了鲜血与意志的岩石。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耳边似乎仍回响着歌乐山下的镣铐声、渣滓洞中的拷问声,以及革命者们就义前那惊天动地的呐喊。罗广斌、杨益言两位先生,用他们蘸着血泪的笔,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阳光下的人,凿开了一条通往那段极致黑暗与极致光辉岁月的时间隧道。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它是一座用生命和信仰铸就的丰碑,更是一盏穿越时空,依然能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灯塔。</p><p class="ql-block">《红岩》的叙事是宏大而悲壮的。它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重庆地下党与国民党特务之间那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和白公馆这个人间的活地狱里,正义与邪恶、信仰与背叛、崇高与卑劣进行着最为惨烈的搏杀。然而,这本书最撼人心魄的力量,并非仅仅来自情节的曲折,而是来自于它对“人”在极限境遇下精神高度的深刻挖掘。它向我们抛出了一个沉重的问题:当生命被置于悬崖边缘,当酷刑摧残着每一寸肌肤,当黎明前的黑暗浓得化不开时,是什么,可以让人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保持着不可征服的尊严与坚定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答案,就写在每一位革命者的身上。是信仰,是那种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赤诚、对新中国光明未来无比确信的信仰。江姐,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当她看到城墙上悬挂着丈夫彭松涛的头颅时,那种撕心裂肺的悲痛足以摧毁任何人。但她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将悲痛深埋心底,因为她知道,丈夫未竟的事业需要她继续下去。被捕后,竹签钉进十指的酷刑,也无法让她吐露半个字的秘密。她的坚强、沉静和视死如归,让凶残的敌人也感到战栗。许云峰,这位地下党的卓越领导者,在狱中即使被戴上沉重的脚镣,独自囚禁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也从未停止斗争。他用双手生生为战友们挖出一条逃生通道,却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从容赴死。还有成岗的顽强,刘思扬的成长,华子良的隐忍……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们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但正是那份崇高的信仰,让他们在炼狱中淬炼成了真金。</p><p class="ql-block">这种信仰,在书中具象化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凝聚力——“红岩精神”。它是不畏艰险、宁死不屈的革命意志,是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同志情谊,是心怀天下、勇于牺牲的奉献品格。在渣滓洞的牢房里,同志们秘密传递信息,在春节时举行联欢,用草纸做成贺卡,互赠诗句鼓舞斗志。他们甚至在最后的时刻,集体创作并留下了血泪的嘱托——“狱中八条意见”,这是他们对党的最后忠诚,是对未来执政者防止腐败变质的泣血忠告。这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和乐观主义,让黑暗的牢房变成了锤炼信仰的熔炉,让冰冷的镣铐奏响了理想的乐章。</p><p class="ql-block">然而,《红岩》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没有进行简单化的“神化”处理。它同样深刻地揭示了背叛的代价与人性的脆弱。甫志高的叛变,是全书叙事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他曾经也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但他的个人主义、虚荣心和对危险的侥幸心理,使他一步步滑向了深渊。他的形象与江姐、许云峰等形成了尖锐对比,警示着我们:信仰的动摇,往往始于细微的私欲。这种对反面角色的深刻刻画,非但没有削弱小说的感染力,反而让其主题更加深刻和真实——坚守信仰的道路,从来都布满了荆棘与考验,真正的英雄,正是在与内外敌人的斗争中,包括与自身的软弱斗争中,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今天,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重读《红岩》,其意义绝不仅仅是重温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进行一场深刻的精神对话与时代叩问。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物质丰裕的年代,歌乐山下的枪声早已远去,渣滓洞的刑具也已锈蚀在博物馆中。我们不再需要像革命先烈那样,直面竹签和老虎凳的考验。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红岩精神”已经过时?答案无疑是否定的。</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战场”,也有新时代的“考验”。我们所面临的,或许是改革开放的深水区,是科技创新的攻坚战,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是物质诱惑下的精神懈怠,是“躺平”与“内卷”交织的迷茫。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岩精神”非但没有褪色,反而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p><p class="ql-block">它启示我们,什么是忠诚与担当。革命先辈对理想的忠诚,体现在为建立新中国而献出生命。今天的我们,对事业的忠诚,则应体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恪尽职守、奋力拼搏。无论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的日夜攻关,是扶贫干部在田间地头的默默坚守,还是每一个普通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兢兢业业,都是对忠诚与担当的现代诠释。这需要我们摒弃“佛系”心态,拒绝“躺平”诱惑,找回那种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初心与激情。</p><p class="ql-block">它警示我们,什么是信念与定力。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时常会面临各种思潮的冲击和诱惑。如何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如何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迷失方向?这需要我们从“红岩精神”中汲取强大的信念定力。像江姐们坚信黎明必将到来一样,我们也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面对风险挑战时,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p><p class="ql-block">它教育我们,什么是团结与奋斗。渣滓洞中的革命者,靠着紧密的团结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今天,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任务异常艰巨,更需要弘扬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要破除部门利益、个人主义的藩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同时,那种在狱中依然坚持学习、敢于斗争的精神,也正是我们应对新时代各种风险挑战所必需的奋斗姿态。</p><p class="ql-block">尤为重要的是,《红岩》中革命先烈留下的“狱中八条意见”,如“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等,在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这不仅是历史的镜鉴,更是对当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刻呼应。它提醒我们,胜利来之不易,“赶考”远未结束,坚守信仰、净化队伍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自我革命。</p><p class="ql-block">《红岩》是一座精神的富矿。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补钙。它告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曾有那样一代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新时代的“后浪”,我们或许无法重复先烈的壮举,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他们,绝不能忘记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p><p class="ql-block">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我们要将“红岩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转化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业绩的强大动力。当我们面对困难想要退缩时,想想许云峰挖穿岩石的双手;当我们面对诱惑感到彷徨时,想想江姐坚毅不屈的眼神;当我们为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时,想想那些连名字都未曾留下便慷慨赴死的无名英雄。</p><p class="ql-block">红岩,是历史的坐标,更是精神的灯塔。它巍然屹立,照耀着过去,也指引着未来。让我们从那片用信仰染红的岩石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这,或许便是我们重读《红岩》,最深切、也最真挚的告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