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的集安,风里已带了凉意,我们一行人沿着鸭绿江边走,远远就看见那块醒目的大石头,上面写着红字,像一道烙印刻在边境的风景里。天空阴沉,山峦静默,河水缓缓流淌,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大家纷纷站到石头前合影,笑声在河风里轻轻荡开。这一天是2025年10月8日,我们来打卡羊鱼石——中朝边境上一个不起眼却充满故事的小站。</p> <p class="ql-block">摄影协会的旗帜在包里卷着,没展开,但镜头早已就位。杨政调整着相机角度,说:“这儿的光,阴天反而更有味道。”我们点头,谁也没急着走。集安的秋,不靠艳阳撑场子,反倒在这灰蓝的天幕下,透出几分沉静的美。</p> <p class="ql-block">往前几步,一座花团锦簇的拱门立在河岸,像是为游客准备的一句欢迎词。“羊鱼石第一漂”的石碑静静立在左侧,红旗在右侧轻扬。三个人站在拱门下,一人举起相机,快门声响起的那一刻,连风都停了一瞬。这不只是拍照,更像是在和这片土地说: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拱门上写着“有一种欢乐叫集安”,字是粉的,花是彩的,和远处灰青的山、墨绿的水形成奇妙的和谐。一对男女依偎着站进去,笑容自然得像是早已属于这风景的一部分。我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着,忽然觉得,所谓旅游的意义,或许就是让陌生人也能在某一刻,成为风景里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后来,那男子独自站在拱门前,背影挺直,像在和什么对话。是山?是河?还是那段藏在历史褶皱里的岁月?鸭绿江无声流淌,对岸的满浦若隐若现,仿佛伸手可及,又遥不可触。</p> <p class="ql-block">我也走上前,站在那拱门下。黑色夹克被风吹得微微鼓起,手里握着相机,却迟迟没拍。不是因为景色不够好,而是太好——好到让人不敢轻易用镜头去切割。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沉浸”。</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外套的男子双手插兜,帽檐压得不高不低,站在拱门前,神情放松。他没看镜头,只是望着河对岸,像是在看一段往事。这场景让我想起,很多人来边境,不只是为了看风景,更是为了感受一种边界感——地理的,历史的,甚至内心的。</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立牌依旧写着“有一种欢乐叫集安”,旁边却多了一块小石碑,刻着“羊鱼石第一渡”。一名男子站在这组合前,姿态自然,仿佛在完成某种仪式。欢乐与历史,在这里奇妙地并存。集安的“欢乐”,原来不只是轻松,更是一种历经沉淀后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扶着拱门,笑得明媚。她穿白外套,裙摆被风轻轻掀起,像一朵开在秋日里的花。红旗在她身侧飘着,河水在远处流淌,那一刻,我竟觉得这画面有股温柔的力量——它不喧哗,却让人记住。</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女士穿红衣、戴白帽,一只手扶着帽檐,怕被风吹走,另一只手轻轻搭在拱门上。她笑得坦然,像在说:我来了,我看见了,我记住了。这或许就是旅行最朴素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回到那块大石头旁,几个人围着它,有人双臂交叉,有人低头看水。石头上的红字在阴天里格外醒目,像一句无声的提醒:你正站在一个特别的地方。集安,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更是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两人并肩站在石头边,一个穿白外套,一个穿米色风衣,静静望着江面。他们的沉默不尴尬,反而有种默契的美。有些地方,适合说话;有些地方,适合沉默。羊鱼石,显然属于后者。</p> <p class="ql-block">两位男士坐在岩石上,一个坐,一个站,姿态不同,神情却一致——平静。江水在脚下流,山在远处立,时间仿佛被拉长。他们不像是在旅游,倒像是在疗愈。</p> <p class="ql-block">一人手持相机,另一人望着对岸。镜头对准的不只是风景,更是记忆的切片。羊鱼石的“漂”,不只是漂流项目,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漂移——从日常中抽离,进入一段静谧的时空。</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子坐在大石头上,黑裙垂落,白帽干净。她不说话,只是坐着,像一幅画。石头上的红字与她的沉默形成呼应,仿佛在说:有些历史,需要安静地坐下来,才能听见。</p> <p class="ql-block">有人戴黑帽,穿米色外套,坐在石头上微笑。那笑不张扬,却温暖。阴沉的天没能压住这份情绪,反而衬得它更真实。在这里,快乐不需要阳光来证明。</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上衣的女士坐在石头上,帽檐下是明朗的笑容。她脚边是江水,身后是群山,面前是镜头,但她看的,更像是内心的满足。打卡,不只是为了证明“到此一游”,更是为了收藏那一刻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另一位女士穿白外套、黄内搭,帽子是黑的,笑容是亮的。她坐在石头上,像秋日里的一束光。江水悠悠,山影朦胧,而她的笑,是这片风景中最生动的笔触。</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红外套的男子独自坐着,神情放松。他不拍照,也不说话,只是坐着。或许,他正听着江水讲那过去的故事——关于渡口,关于边境,关于那些曾在这里走过的人。</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士站在“331国道”和“羊鱼石漂流”的标志牌前,一个提包,一个戴灰帽,姿态轻松。她们的笑容里没有刻意,只有抵达后的自然喜悦。这条路,她们走来了;这个点,她们打卡了。</p> <p class="ql-block">一位男子站在指示牌前,红外套在灰天中格外显眼。他不笑,也不动,像在完成某种仪式。331国道的尽头,不只是地理的边境,也是心灵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一对男女站在牌前,夹克与白裤的搭配简单干净。他们不牵手,也不靠太近,却有种默契的和谐。背景是江,是山,是远方的村庄——一幅属于边境的日常画卷。</p> <p class="ql-block">有人手持相机,站在标志牌旁,目光专注。他拍的不只是牌子,更是这条路所承载的意义——从城市到边境,从喧嚣到宁静。</p> <p class="ql-block">一对男女站在指示牌前,女子穿红连帽衫,男子拿相机。他们姿态自然,像在记录一次普通的出游,可脚下的土地,却写着不普通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一块巨石上刻着朝鲜国旗,男子站在旁边,神情肃穆。风从江面吹来,带着异国的气息。这里,一步是集安,一步是满浦;一眼是现在,一眼是历史。</p> <p class="ql-block">石头上的国旗图案清晰,男子凝视着对岸。他的背影不张扬,却透着一种庄重。边境的宁静,不是无声,而是无数声音沉淀后的沉默。</p> <p class="ql-block">“朝鲜·满浦”四个字刻在石上,旁边是国旗图案。一名男子站在这里,像在确认某种存在——国界的存在,历史的存在,个人在宏大叙事中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四人站在界碑前合影,天气晴朗,笑容灿烂。他们穿着普通,却因站在这里而显得特别。界碑上的国旗和文字,不只是标记,更是一种归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一块刻着“中国-集安”的大石头,绘有中国国旗。一名男子站在这里,神情庄重。他不说话,但那份自豪感,早已写在站姿里。</p> <p class="ql-block">两位游客手扶石碑,笑容温暖。石碑上的国旗在风中仿佛也在飘扬。他们拍下的不只是照片,更是一份对国家的朴素情感。</p> <p class="ql-block">两人站在“中国-集安”石碑两侧,手扶碑身,面带微笑。天空多云,但气氛明亮。这一刻,他们不是游客,而是这片土地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人手持相机,另一人笑着看向镜头。他们不刻意摆拍,却拍出了最真实的情感。边境的庄严,原来也可以如此亲切。</p> <p class="ql-block">一对男女合影,女子手扶石碑,男子拿相机。他们笑得自然,像在说:我们来自中国集安,我们为此骄傲。</p> <p class="ql-block">一名男子独自站在石碑旁,相机在手,目光深远。他拍的不只是景,更是心绪。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