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传奇(5)屯垦戍边

漂泊行者

<p class="ql-block">1968年9月29日深夜,我来到黑龍江生产建设兵团嘉荫独立一团。9月30日被分配到四营十七连。头几天抢收大豆,江边卸煤。入冬后开始上山伐木盖房子,每天干的全是重体力活。</p><p class="ql-block">那一年北风来得特别早,刚进十月,江面就浮起了冰花。我们这些刚从城市来的年轻人,手心还带着书本的温度,就被扔进了这白茫茫的荒原。扛麻袋、推爬犁、挥镐头,肩膀磨破了,手心裂开了,可没人喊一声苦。可正是这份苦,把我们这些散沙般的人,一点点捏成了铁块。</p><p class="ql-block">雪原无边,天地苍茫。一行人踏着深雪前行,身影在风雪中凝成剪影。我们肩扛步枪,脚步沉稳,仿佛不是在行军,而是在用双脚丈量国土的边界。寒风吹动衣襟,却吹不散我们眼中的坚定。这里是祖国的北陲,每一寸土地都浸着寒意,也浸着责任。我们曾在这片雪野中列队行进,枪管上挂着冰凌,呼出的白气在空中连成一线。那时不懂什么叫浪漫,只觉得能站在这里,就是一种无声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黒龙江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左侧有一个航标,旁边是一些被雪覆盖的树木和灌木。远处可以看到一些树木的轮廓,天空阴沉,整体氛围寒冷而宁静。</p><p class="ql-block">那根木桩航标是我们巡逻的起点。它孤零零地立在雪地里,像一位沉默的老兵,守着一段无人问津的边境线。每次出发前,我都会多看它一眼——仿佛它能告诉我们,今天会不会遇上越界的人影,会不会听见对岸的狗吠。树梢压着雪,静得能听见雪花落地的声音。可我们心里清楚,这份宁静,是拿命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白天训练,晚上巡逻。我从小喜欢舞枪弄棒,小时学了几年武术这时也发挥作用,学习擒拿、格斗、射击、刺杀特别快。我认真刻苦,很快就掌握了要领,每次实弹射击,虽不是百发百中,但也是弹无虚发。</p><p class="ql-block">晚上我们分成两个班轮流在黑龙江上巡逻。夜深人静,踏着江面上深深的积雪,沿着黑龙江边境线南侧巡逻。走在边境线上,只有潻黑的长夜,刺骨的寒风,冰冷的雪花陪伴着我。白茫茫的雪地留下了我一串串深沉的足迹……。</p><p class="ql-block">谁敢犯我一寸疆土,我就要和敌人拼命到底。男儿为了保卫祖国的每寸土地,每个小岛,战死疆场而无憾。我和十四名战友时刻准备献出生命。</p><p class="ql-block">江边林间小道上,我们排成单列前进,脚步踩在雪壳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排长走在最前,四川口音低沉地报着口令:“注意间距,枪口朝外。”我们紧握手里上了刺刀的步枪,枪托贴着胸口,体温一点点焐热了冰冷的金属。林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只有雪地反着微光,照出前方战友的背影。有时远处传来冰层断裂的“咔嚓”声。我们子弹上膛,屏息凝神,步伐稳健,随时做好战斗准备。</p><p class="ql-block">春天融雪时泥泞难行,冬天又冷得连呼吸都像刀割。可正是在江边这样的林子里,我们学会了什么叫“寸土不让”。</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北界碑位于黑龙江省北极村,其中138号界碑因离中国最北点最近,也被称为“中国最北界碑”。我们这里这块界碑立在黑龙江嘉荫县。下方刻有“223”号界碑,底部是一个方形的基座,周围是铺设整齐的石板地面,周边环境显得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我仍记得,那个十月底的清晨,段参谋握着我的手说:“小同志,边防线上,就靠你们了。”那时我还不懂这句话有多重。如今懂了,却再也回不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