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同的云冈石窟闻名天下,是四大名窟之一(莫高窟、龙门、麦积山),也是中国第一座皇家佛窟。</p><p class="ql-block"> “云冈”之名的由来应与唐朝时大同名“云中”有关,“冈”为高起的土坡。云冈是“云中之冈”,极富诗意。</p><p class="ql-block"> 云冈之冈在平城(大同)西郊的武州山,是北魏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都平城(今大同)间的交通要道,大概是“不忘来时路”。</p> <p class="ql-block"> 远远地,看见云冈石窟景区大门前有一尊黑色雕塑,风格有些眼熟,走近一看,果然是吴为山大师之作:昙曜立像。</p><p class="ql-block"> 那年参观甘肃的天梯山石窟后就知道了大名鼎鼎的高僧昙曜,也知道当年昙曜建完天梯山石窟后从西凉到了北魏,完成了云冈的“昙曜五窟”(第16—20窟),站在昙曜广场,遇见老友的亲切感悄然而至。</p> <p class="ql-block"> 礼佛大道,两边整齐排练着六牙白象托举的八棱神柱,据说其设计灵感源自云冈石窟第9窟和第10窟的北魏廊柱,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等文化元素的多元融合。</p> <p class="ql-block"> 《帝后礼佛图》雕塑墙 ,再现了当年北魏皇族浩浩荡荡礼佛的热闹场景。</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在巩义石窟细细观摩过北魏“帝后礼佛图”石刻,再见,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p> <p class="ql-block"> 排队入窟,从第1窟开始。</p> <p class="ql-block"> 继续排队。</p> <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主佛分别代表北魏道武帝至文成帝五位皇帝,形象地体现了北魏皇家“皇帝即佛”的理念。如第20窟“露天大佛”就代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 第18窟供奉的造像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周围环绕着各种飞天、菩萨和佛像,特别之处是大佛披着一件千佛袈裟,不知是象征忏悔还是赎罪。</p><p class="ql-block"> 太武帝拓跋焘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中最早的一位,而且是最“血腥灭佛”的一次:诏令“全员坑杀” 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他三次灭佛事件以“强制还俗” 为主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 在太武帝下诏灭佛时,太子拓跋晃屡谏不从,就私下设法保全不少僧尼,也导致父子矛盾激烈。尽管太武帝灭佛运动中僧尼死亡人数并无统计,基于北魏的佛教规模,史学家推测僧尼死亡数万至十万。</p><p class="ql-block"> 太武帝拓跋焘脾气暴躁,诛戮过多而又常后悔,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在宦官的煽动下,逼死了太子拓跋晃后,自己又被宦官谋杀,北魏政局自此动荡大半年。</p> <p class="ql-block"> 第17窟交脚弥勒菩萨大像(未来佛)拓跋晃就是拓跋焘逼死的太子,并没有做过皇帝。</p><p class="ql-block"> 大乱之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濬决定为四位已故皇帝及自己(第16窟)开凿石窟,即“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 于是,文成帝的灭佛爷爷立地成佛,冤死的太子父亲追封皇帝后成了“未来佛”,一家三代人“齐聚”武州山下,过往恩怨皆成云烟。</p> <p class="ql-block"> 第 20 窟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标志,佛像高 13.7 米,面部丰满圆润,鼻梁高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悲悯的微笑。佛像身披袒肩袈裟,垂落的衣纹,既有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又有中原文化审美 —— 这样的融合,不知是算“中西合璧”还是“胡风汉韵” 。</p> <p class="ql-block"> 西岩绝唱,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逐渐冷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佛像超过五万,大大小小,数不胜数,每一个佛像里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或不可言说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红尘纷乱,总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苦难,但每个苦难总会被无数个祈福层层包裹,好似形成珍珠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 千年不变。</p><p class="ql-block"> 周国平说,“幸福和苦难都属于灵魂。”</p><p class="ql-block"> 所以,但求心安。</p><p class="ql-block"> 云冈,只是一个诗意的名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