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闻韶赋:一弦承古意,千韵尽善美</p><p class="ql-block"> 每当《论语》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字句在耳畔回响,总能让人想起两千多年前,孔子为《韶》乐沉醉的模样——那份对声音极致的赞叹,不仅定格成文化经典,更化作“闻韶”二字落于乐器商标时的巧思。《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论语·八佾》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为“尽善尽美”立下的艺术标尺,穿越时空,当闻韶二胡的琴弦在指尖震颤,那缕清音里,既有典籍中的雅韵、当代匠心的温度,更有科技守护自然的深情,让“尽善尽美”的内涵在新时代有了更鲜活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闻韶”之“闻”,是典籍与商标的隔空对话。当年孔子在齐地听闻《韶》乐,那旋律里流淌的仁德礼义,让他沉浸到“三月不知肉味”——这不仅是对音律之美的赞叹,更是对“乐与政通”“仁者爱人”文化内核的认同。当“闻韶”成为乐器的商标,这声“闻”便有了新的使命:它不再只是孔子一人的聆听,而是邀请每一位琴者、每一位听者,去听见传统文化的脉搏,更去听见自然的回响。商标注册的落笔处,是将“闻《韶》知礼”的典故从纸页间唤醒,让“闻韶”二字成为连接古今、贯通人与自然的纽带:提及此名,便想起《韶》乐的庄重,念及中华礼乐文化的深厚,更感知到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让二胡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承载文化记忆与环保理念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尽善尽美”,则是闻韶乐器对这份文化传承的极致践行,更是对时代责任的主动担当。孔子赞《韶》“尽善”,因那乐声里藏着“仁者爱人”的温度,是“礼之用,和为贵”的具象表达;赞其“尽美”,因那音律的起伏、节奏的缓急,是艺术匠心的巅峰呈现。这份“善”与“美”的合一,被闻韶二胡以“传统匠心+现代科技”的方式细细拆解,融入每一道工序的肌理,更融入对自然的守护之中。</p><p class="ql-block"> 所谓“尽善”,是商标背后对文化内核的坚守,更是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闻韶造琴,从不是简单的器物制作,而是要让每一把二胡都成为“仁德之音”与“环保之念”的双重传递者。选材时对老红木、紫檀的严苛筛选,是对自然馈赠的珍视;而摒弃传统蟒皮,创新采用“高科技龙膜技术”,则是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切实行动——不掠夺自然生灵的皮毛,却能让乐器拥有更纯粹的音质与更长久的生命力,这份对“万物共生”的践行,正是对“尽善”之道的当代诠释。它让“善”不再只停留在人文伦理的层面,更延伸到生态环保的维度:每一把搭载龙膜的闻韶二胡,都是对“造福人类、守护自然”的承诺,其音色里少了浮躁,多了温润与澄澈,正如《韶》乐当年打动孔子的,是那份能涤荡心灵的平和与庄重。</p><p class="ql-block"> 所谓“尽美”,是闻韶以硬核技术对艺术巅峰的攀登,让科技为“美”的表达赋能。普通二胡或因依赖蟒皮而受材质不均影响,或因温湿度变化导致琴筒冬夏直径相差达2毫米,只能靠过度紧绷皮面防“塌皮”,最终落得“夏天紧、冬天松”的音质困境。而闻韶的“高科技龙膜”与“智慧龙环”技术形成双重保障:龙膜材质本身稳定性远超传统蟒皮,无需担忧自然老化或环境影响;智慧龙环则让琴筒冬夏尺寸差异仅五千分之一,不必靠蛮力紧绷膜面,只需将张力调至“理想值”,便能让琴音在南北方、寒暑间始终稳定。龙膜的震动更均匀、响应更灵敏,让二胡无需漫长磨合,初始便有清亮通透的音质,高音不尖锐、低音不沉闷,每一个音符都能精准传递演奏者的情感——这些工艺的打磨,正是对《韶》乐“尽美”的当代回应:古人以音律追求“美”的极致,而今闻韶以科技与匠心,让二胡的每一声震颤,都更接近“美”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商标是品牌的印记,更是文化与责任的注脚。“闻韶”二字印在二胡之上,便如将《论语》的典故、“尽善尽美”的追求,以及环保守护的初心,一同刻进了乐器的骨血里。当琴弓轻拉,那声清音里,有孔子闻《韶》时的沉醉,有苏作匠心的细腻,有现代科技的精准,更有对自然生灵的温柔守护。它让我们看见,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环保也不是遥远的口号——它们都能在琴弦上流转、在指尖下鲜活,成为滋养生活的力量。一弦承古意,千韵尽善美,这便是闻韶二胡,以商标为媒,以科技为桥,写给中华礼乐文明与自然共生时代的一曲绵长赞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