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回湖都古都艺术大奖展暨马树茂等四人京都东方美学联展——艺术交流的璀璨盛会》📷📹📝

常 嘉皋

<p class="ql-block">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河中,艺术长河跨越国界与时间,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其中,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恰似夜空中最为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持续不断地谱写着绚丽多彩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近日,一则来自日本关西大津市的消息,为这份源远流长的艺术交流史增添了一抹崭新而夺目的华彩。居住在日本关西大津市的马树茂老师,怀揣着对艺术的炽热热爱,以及对推动中日文化交流的坚定执着,给我发送了两份别具意义的邀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图这两份邀请函,指向一场即将在日本京都盛大启幕的艺术盛宴《第19回湖都古都艺术大奖展暨马树茂等四人京都东方美学联展--艺术交流的璀璨盛会》。此次展览将于2025年7月22日(周二)至7月27日(周日),在京都京瓷美术馆(京都市美术馆别馆)2F隆重举行。马树茂老师发来的艺术大奖展邀请明信片,设计精美绝伦,仿佛在提前勾勒着展览即将呈现的精彩画卷,让人尚未亲临,便已心生无限期待。他满怀诚意地希望我能将珍藏的父母有关临摹和创作的敦煌壁画作品送去参加此次展览。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更是文化的载体、艺术的结晶,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内涵。马老师期望它们能够在异国他乡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东方文化的独特光彩,让更多的人领略到敦煌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有着一段难得的巧合。回溯到67年前,在1958年1月25日至2月15日期间,由常书鸿先生率领的《中国敦煌艺术展》在京都市美术馆(现京都市京瓷美术馆本馆)盛大举办。 </p> <p class="ql-block">  这张珍贵的图片,定格了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瞬间。1958年1月25日至2月15日,由常书鸿先生率领的《中国敦煌艺术展》在京都市美术馆(即如今的京都市京セラ美术馆本馆)盛大举办。这场展览宛如一座文化桥梁,跨越山海,将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展现给了日本民众,开启了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 </p><p class="ql-block">  那时,来自中国的敦煌艺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日本的艺术舞台上闪耀登场,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光荏苒,67年后的2025年7月21日至27日,“云水无界——东方美学的笔墨对话”何家英、刘新华、李庚、马树茂京都联展将在京都市京瓷美术馆别馆精彩呈现。这两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展览,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两颗明珠,遥相呼应,见证着中日艺术交流的不断延续与发展,也预示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东方美学将在国际艺术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芒。我精心为父母亲临摹的敦煌壁画的复制品选配了与之适配的镜框,让镜框与壁画完美融合,瞬间提升了整体的艺术氛围。然而,我无法参加7月22日的开幕式,于是委托事先前往京都的好朋友——大林古美术的林文怀社长,提前将作品带到了开幕式现场。</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图片和视频是林文怀社长在画展会场上帮助我精心布置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19回湖都古都艺术大奖展开幕》</p><p class="ql-block">摘自日本大阪《中日新报》2025年7月24日 - 文化・艺术 东方美学论坛活动</p><p class="ql-block">  7月22日,惯例的湖都古都艺术大奖展在京都市京瓷美术馆别馆启幕。作为第19届中日艺术交流展,现场汇集了众多中日艺术家与学生们的作品。展会由NPO法人全日本文化教育联盟机构和NPO法人心之故乡书道会主办,今年副标题为“中日精英艺术家汇演”。主办方称,能在同一展馆欣赏到以下10位精英艺术家作品,机会难得。</p><p class="ql-block">## 看点聚焦</p><p class="ql-block">### 常氏“飞天”杰作亮相</p><p class="ql-block">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幼子常嘉皋协办展出常书鸿与李承仙的3幅“飞天”杰作。在日本,法隆寺虽藏有二人“飞天”作品但平日难见,7月22日至27日,大家可在京瓷美术馆别馆2楼欣赏。</p><p class="ql-block">## 现场掠影</p> <p class="ql-block">### 李见深大师作品展示</p><p class="ql-block">展会设有国际陶艺家李见深作品展示区。李见深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陶艺家,身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协会会员、美国国立陶艺艺术教育协会会员,也是景德镇三宝陶艺村创始人,不容错过。</p> <p class="ql-block">上面图片记录了,李见深(右)、古美术社长林文怀(中)、日展审查员书法家西川桂村(左)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上面图片是,主办方NPO法人全日本文化教育联盟机构理事长马树茂致辞:“19年来历经风雨,只要信念坚定,坚持就会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面图片是,NPO法人心之故乡书道会代表西川桂村表示:“起源于中国的书法,通过此次展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为获奖者一览</p> <p class="ql-block">图片介绍特别来宾: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钟连生(右)、京都大学博士翻译王培英(左)。钟连生是李见深的指导老师,擅长中国画、现代厚重色彩画等多领域,其陶艺画“原始生态‘夜色’系列”和“三千年的白杨树”系列风格独特、备受欢迎。钟连生讲话时表达了希望京都、西安、景德镇三座城市成为“友好之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呈现了会场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画展会场我和林文怀社长在我提供的作品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7月23日上午我专门前往日本关西机场,迎接从北京首次前来日本的常国庆(左)、付会会(中)上图,下图是晚上,我迎接从西安来的时雷,他们都是为了筹备7.21~27,在京都市京瓷美术馆別馆的举办“云水无界--东方美学的笔墨对话”何家英、刘新华、李庚、马树茂京都联展。</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1958年京都市美术馆的前门。下图是我们在京都京瓷美术馆本馆的后门拍照,还能感受57年前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于2017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翻新和扩建工程后的京都市京セラ美术馆本馆,下图是远望京都市京セラ美术馆本馆。</p> <p class="ql-block">  “云水无界--东方美学的笔墨对话”何家英、刘新华、李庚、马树茂京都联展7.21~27,在京都市京セラ美术馆別馆举办。</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云水无界--东方美学的笔墨对话”何家英、刘新华、李庚、马树茂京都联展7.21~27,在京都市京セラ美术馆別馆2F。下面介绍画展上的我精心准备的四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来自丝绸之路的飞天(来自丝绸之路的天女)》创作于1988年,尺寸185x185cm,作者常书鸿、李承仙。飞天又称香音神,是佛教绘画受喜爱的配角,敦煌莫高窟众多洞窟绘有飞天。此作体现“气韵生动”“吴带当风”的时代特色。正是他们追求的“迹简意淡而雅正”的境地。它融合中国敦煌321窟、57窟飞天,日本奈良法隆寺金堂小壁画天女及金铜制萨顶幡水印飞天形象,下方莫高窟大佛殿(左)与法隆寺五重塔(右)相互映衬。画作以无形之线将中国和日本联为一体。是常书鸿夫妇研究、临摹敦煌石窟半个多世纪的集大成与新成果。希望更多的人知道飞天自由的身影。 </p><p class="ql-block"> 常嘉皋以常书鸿、李承仙共创的《来自丝绸之路的飞天》为蓝本复刻画作。他运用丝网印刷彩色分解工艺,精准调配10种色彩,将原作神韵呈现在和纸上,让画作焕发出别样艺术光彩。</p> <p class="ql-block">  这幅名为《敦煌唐代壁画双飞天》的画作,是李承仙于2002年仲夏时节,在敦煌实地取材创作而成。后来,常嘉皋运用丝网印刷的彩色分解工艺,将这幅佳作精心呈现在和纸之上</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作名为《安西榆林窟第十五窟奏风头琴飞天》,由李承仙于2000年10月27日在敦煌莫高窟的“常书鸿旧居”绘制而成。而后,常嘉皋采用丝网印刷的彩色分解工艺,将其精心印刷于和纸上。</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常书鸿先生于 1986 年 5 月 10 日,在上海旅行途中为这幅画题辞,写道:“嘉皋赴日留学纪念”,还饱含期许地叮嘱:“要像百合花处事待物,像百合花那样清明鲜艳明朗!”而此画由李承仙女士于同一天,即 1986 年 5 月 10 日精心绘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我与马树茂团队,左起:时雷,马老师,我,常国庆,付会会在画展会场。</p> <p class="ql-block">  7月25日“云水无界——东方美学的笔墨对话”何家英、刘新华、李庚、马树茂京都美术馆联展圆满开幕。</p> <p class="ql-block">  视频展示了画展全貌,此次画展的策展人付会会在开幕式致辞。</p> <p class="ql-block">  第19届湖都古都艺术大赏展中日艺术名家联展开幕式,由大津市日中友协四宫陽一理事(右)主持,中国文旅部现代工笔画院刘新华副院长(左)向NPO全日本文化教育联盟机构马树茂理事长颁发,京都府教育委員会前川明範教育長签发的《京都府教育委员会教育長大賞》奖状。下面视频展现了当时的会场。</p> <p class="ql-block">我在画展开幕式上致辞。</p> <p class="ql-block">  在第19届湖都古都艺术大赏展中日艺术名家联展开幕式,上图图片是王培英老师代为宣读滋賀県三日月大造知事签发的给我的知事奖,下图图片的上部是马老师、王老师和我的合影下部是奖状。</p> <p class="ql-block">  青谷正史(左1)关西创价协会民主音乐协负责人还专门赶来画展,这是我们在会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撤展后我与时雷正在搬运作品,下图我与马老师和他夫人王老师在他们的车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有幸拜访马老师,于其居所前合影留念,下图的视频拍摄了马老师和他的博士王百草园。</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在王培英老师开办的日本民宿HANA&中国文化沙龙的合影,上图是在店里,下图是在店门口。</p> <p class="ql-block">  马老师介绍我们去拜会了创价学会滋贺县文化会馆,滋賀総県吉川政志総長(左2)、青谷正史(左1)关西创价协会民主音乐协负责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上图是我们在马树茂老师代表西安培华学院赠送给学会的条幅書法作品前,下图是马老师夫妻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自己制作的2025年具有敦煌艺术风格的蛇年贺卡,上图是赠送给了吉川政志,下图是赠送给了青谷正史。</p> <p class="ql-block">  1995年元旦,我和刘渊前往日本京都,特意联系了奈良法隆寺,首次拜见了父母亲1988年赠送给法隆寺的,珍藏于“飞天间”的十六幅障壁画,这是我们在“飞天间”障壁画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我父母亲耗时三年在北京家中为法隆寺绘制了十六幅障壁画,下图是在法隆寺赠画仪式现场。</p> <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对于我来说,还有着别样的意义。距离1995年那次又时隔十年,马树茂老师邀请我去京都参加他举办的画展,我再次联系了奈良法隆寺,表达了拜见珍藏于“飞天间”的十六幅障壁画的愿望,得到了法隆寺的同意,并允许我们拍照和拍视频。</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85年,当时我们在法隆寺的合影留念,后排我右边的古谷正覚,现在已经担任法隆寺管长。</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法隆寺西圓院的聖德宗宗務所,那十六幅障壁画就存放于院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飞天间”环绕一周录制的十六幅障壁画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三张拼图展示了那十六幅障壁画。</p> <p class="ql-block">  马老师和我的背后就是珍藏十六幅障壁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上图我以自拍的方式,录制下了我们彼此依依相别时,那每一个饱含着不舍与眷恋的瞬间和情景,下图他们目送我们离开。</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去了奈良县日中友好协会何成刚副会长的家,他是马老师的好友,他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国际绘画艺术大奖和多种奖项及表彰。上面是他给我赠送的墨宝,下面何老师还专门送我去了车站。</p> <p class="ql-block">  我从日本关西新大阪乘新干线回东京,上图是在车厢内。下图是我在东京站台的自拍。</p> <p class="ql-block">  这场盛大非凡的《第19回湖都古都艺术大奖展暨马树茂等四人京都东方美学联展》,无疑宛如一场令人陶醉其中的艺术饕餮盛宴。在这方艺术的舞台之上,来自中日两国的艺术家们如同璀璨星辰汇聚,他们携带着各自独特的艺术理念与创作风格,进行着深度且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这种跨越国界的艺术碰撞,如同灵动的音符交织出美妙的旋律,不仅为两国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绝佳契机,更让无数亲临现场的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中日文化那别具一格、韵味悠长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理由坚信,这场意义非凡的艺术展览必将在艺术交流的漫长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两国艺术交流进程中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激励着更多的艺术家投身于跨国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中。</p><p class="ql-block">  在展览期间,承蒙马树茂老师的热情引荐,我们有幸拜会了创价学会滋贺县文化会馆。踏入那座充满艺术氛围与文化底蕴的殿堂,仿佛置身于一个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融合着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世界。会馆内珍藏的一件件艺术瑰宝,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历史的故事,让我们对中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而此次行程的最后一站,我们满怀崇敬与怀念之情前往法隆寺。在那里,我们拜见了我父母亲于1988年赠送给法隆寺的十六幅障壁画。当那一幅幅精美绝伦、气势恢宏的障壁画映入眼帘时,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往昔的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十六幅障壁画,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中日友好交流的见证,它们承载着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站在障壁画前,我们静静地凝视着,心中满是对先辈们的敬意与感激,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日友好文化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敦煌书画院顾问 常嘉皋</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5日于日本川口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