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亚看古寨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俄亚乡政府驻地龙达河西岸。距县城约298千米。属纳西民族文化村落,一块巨大的社会活化石。有“丽江看古城、俄亚看古寨”之说。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民居为石料垒墙,白土(一种玄武岩风化土)盖顶的平顶碉楼。</p> <p class="ql-block">乡村介绍</p><p class="ql-block">俄亚大村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是俄亚乡政府所在地。在四川省和云南省的地图上找不到俄亚大村,但可以找到俄亚乡。整个村子200多户人家的房屋建成一片,依山而建,房屋间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每家每户的第三层土掌都彼此相通,鳞次栉比,显得十分壮观。俄亚大村的坐标为:北纬27°55′56”,东经100°22′56”,俄亚大村处于云川两省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5县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打河环绕,真正是“鸡鸣两省五县”。俄亚乡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角,处在滇川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五县的交界处。南部、东部与丽江、宁蒗隔金沙江和冲天河相望,西部、北部与甘孜州的稻城县相接,是一个真正的“鸡鸣两省五县”的地方。四周被重重高山和条条大河环绕,道路崎岖交通闭塞。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俄亚乡政府驻地龙达河西岸。距县城约298公里。属纳西民族文化村落,一块巨大的社会活化石。有“丽江看古城、俄亚看古寨”之说。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民居为石料垒墙,白土(一种玄武岩风化土)盖顶的平顶碉楼。大村内各户房屋依山而建,几十家几百户彼此相连,鳞次栉比,形似蜂巢,十分壮观。由于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俄亚保留了许多纳西族的古老遗俗,被称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留存地”。纳西族奉行东巴教,东巴教在当地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俄亚的纳西族有一夫一妻制,但同时还存在多夫(兄弟)一(共)妻、多妻一夫、不落夫家、“阿达”(亲密朋友)走婚等多种婚姻状态。</p> <p class="ql-block">俄亚纳西族使用象形文字,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之字。这种文字为民间宗教蔡司“东巴”所独通,因此叫做东巴文,每逢节日、婚丧嫁娶,求雨等重要活动,祭司“东巴”都要进行诵经、占卜、跳神等宗教仪式。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经常请木里的“东巴”前往教授经文、跳神等,并对俄亚境内的东巴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包装后,形成了他们的旅游品牌。</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传说很久以前,俄亚地区原是一块“无主之荒”,森林茂密,野兽成群,几乎没有居民。公元14世纪末,丽江木氏土司的一个管家叫瓦赫嘠加的,每年都要到俄亚打猎,一呆数十天,他常在苏达河(龙达河)岸的山崖上搭棚吃住。有一次,他想,这片土地如此肥沃,可能会出庄稼,于是把淘米时淘到的几粒谷子撒在了住在附近的泉水边。秋天,当他再到这里时,只见几棵水稻在泉水边结着沉甸甸金黄的谷穗。回去后,他就迁了一部分人来这里定居。从那以后,俄亚的纳西族逐渐繁衍,人们推选他及其后人为俄亚地区的世袭头人,称他为木官,意为木天王的管家。其后人则以官职木官为其家名,后来把“木官”变音为“木瓜”,用“木瓜”为家名,一直延续,不再沿用原来瓦赫这个家名。木瓜土司统治俄亚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多年的自耕自足,四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浓缩成了烈日下那份与世隔绝的神奇与宁静,还没有走进古寨,心已经醉在了它浓郁的古老气息里。</p> <p class="ql-block">古寨介绍</p><p class="ql-block">古寨保持了最原始的建筑群,一百七十多户人家依山而建,是一种团结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了防盗,当然是为了防外来人的入侵。在古寨,相邻的院墙都有一根独木梯,从一户人家走进去,就可以走遍全村。在古寨,保持着最原始的婚姻习俗,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是为了家庭财产不分割、人员也不分离。</p> <p class="ql-block">在古寨,有着最原汁原味的东巴文化,这里的东巴文化体生产、生活中,红白喜事、搬迁等都要请东巴来主持。</p> <p class="ql-block">1999年,丽江举办第一届东巴艺术节,专门派人到古寨收集东巴的经书、图画等,并请走了四位东巴,最后留住了三位东巴在东巴研究所,古寨子里的每条小巷道全是泥土,走进去,双脚就在泥土中行走,就像走进沙漠、双脚在沙中行走一样。在泥土中行走,每一步都会伴随着一种软软的陷入感,那种感觉让自己觉得是陷进古老的神秘气息之中,陷得心醉神迷。走进古寨,双眼所及是真实的泥土建筑物,每一堵墙每一户人家都是用泥土堆积起来的。这里的泥土有一份黏性,任意组合它,就可以形成一面面厚实的墙,构成纳西人生存的房舍。每一家每一户全是敞开的大多数人家都还在对面山坡上劳作,孩子们还在河边玩耍,寨子里很宁静,但每一户人家的木门上都没有上锁,推开一扇木门,随着一声有些沉闷古老的“吱呀”声,就走进了古老的一户人家,然后走进下一户人家,再走进另一户人家。可以在任何一家面向自然敞开的阳台上小站一会儿,看对面山坡上的田园风光,看寨子前面那条清澈的河流,看远山那缕缕飘逸的云。还可以在任何一家小坐一会儿,从蓄水的大缸里舀一瓢清澈的泉水喝喝,从盛满了自家酿制的黄酒的壶中倒一杯尝尝,从火塘灶台上的瓷碗里抓一把炒麦或糌粑吃吃,然后离开,然后走进下一家。每一户人家都是以这种敞开的胸怀容纳着远方的人,走进古老的寨子,你就成了寨子的主人,自然而然就与寨子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的人所理解的热情与山外的人所理解的热情是不一样的。只要有主人在家,走进去,就会被一份热情紧紧包裹,感动的是你,也是主人。随乡长在古寨里走了几户人家后,才在一户人家中遇上一位刚从农田里归来的中年女人。扛着锄头进屋见一群人在屋里,微笑顿然在满是汗水的脸庞上绽放,来不及抹去额上的汗水,将锄头扔在屋角,在火塘边坐一会儿喝杯黄酒再走。依次围着火塘坐下来,女人才笑呵呵地忙起来,先从缸里舀瓢水,将双手洗净,然后为每个人斟上满满的一碗黄酒,端上炒的麦子、核桃和糌粑,用纳西语说着什么。乡长说:主人说盛黄酒与糌粑的器具看起来有些脏,但它们是干净的不会得病,主人还说谢谢你们到她家,她很感动,有那么一些时间,看着古寨里心怀感动热情斟酒的女人,忘记了喝酒也忘记了吃那些香甜的食物,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古寨里女主人所理解的那份感动,久久都不想走出来!</p> <p class="ql-block">寨子里东巴文化所蕴涵着的那份神秘气息莫名其妙地就让灵魂有一种超度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一位东巴老人在家。东巴老人穿着一身粗布衣,很宁静地坐在屋门口,嘴里低声地念念有词,或许是在祈祷对面山坡上田地里劳作的人们,或许在念颂《东巴经》 。乡长很友好地给东巴老人打着招呼,并指着键哥用纳西语跟他说着什么。东巴老人慈祥而温和地看键哥一眼,扶着木门缓慢地站起来,然后转身走进屋去,抱出了厚厚的东巴《神路图》 。怀着虔诚的心走上前去,画幅长十余米,上面画着大小人物神鬼共三百六十多个,动物七十多种。从天堂画到地狱,布局极其精美。东巴老人没有给我们解释,只是静静地一幅幅展示着栩栩如生的《神路图》,完整的象形文字在静默中诉说着送魂的过程。在东巴老人家呆了半个多小时,没有什么语言的交流,只是灵魂随着《神路图》游历了地狱、人间和天堂,在游历中,感觉生与死都是那么美好和宁静。</p> <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p><p class="ql-block">在俄亚乡境内的俄亚大村,留存着当今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群之一。整个村子200多户人家的房屋建成一体,其依山而建,房屋间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俄亚纳西族使用象形文字,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之字。这种文字为民间宗教祭司“东巴”所独通,因此叫做东巴文,每逢节日、婚丧嫁娶,求雨等重要活动,祭司“东巴”都要进行诵经、占卜、跳神等宗教仪式。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经常请木里的“东巴”前往教授经文、跳神等,并对俄亚境内的东巴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包装后,形成了他们的旅游品牌,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祖先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中国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她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东巴文化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古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宗教文化,是由东巴世代传承下来的纳西族古文化。东巴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意译为智者,是纳西族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集歌、舞、经、书、史、画、医为一身。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文化包括图画象形文字,包括东巴经还有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还有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所谓东巴文化就是指的这么一个文化体系。”东巴文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有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由于东巴才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为东巴文。东巴文是世界上存活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经就是所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了,它被统是纳西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因为它牵涉到方方面面,就是历史,政治,天文地理呀,还有文学艺术呀,宗教啊,人类学,甚至于医药,还有生产生活方面的许许多多知识,当然也有很多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简练,色彩鲜艳,而且东巴在使用这些文字。</p> <p class="ql-block">丽江东巴文化学者兰伟:东巴文字,由于人类造字尊重意识,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无非就是记录语言的一种工具。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了,开始的时候就是有图画,巴文有很多的图画字,一幅图画就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约定俗成固定的一个内容,大家一看这个画就知道它是指什么事情,所以由于图画字,人们在观察,比如说我们汉字,因为是在平原里面看那个‘山’,是一个山,一个山的,所以他写字呢,就有三个山头,但是纳西族它生活在山区里头,他一出门就是大山,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就是只有一个‘山’,就是这么个意思,像汉字的门字,有两扇门,纳西族只有一个门,所以他造字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一个门,与他所处的环境是有关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时候看到什么就画下了什么,逐步用图画从繁到简,就把它减少了,形成约定俗成的一种笔画,固定的形式,它属于这样造字的范围,所以东巴文它是通过图画到文字发展起来的。我们用汉族的话说叫书画同源。</p> <p class="ql-block">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又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独特风景</p><p class="ql-block">四川木里,一个人们相对陌生的名字,可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惊世美丽。木里的风光属高原风光,蓝天白云,风高气爽,气候宜人。它北邻稻城、理塘,西连云南的中甸、丽江,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3100米。由于相对温差大,气候、土壤、植被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正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木里景色由森林、河流、山涧瀑布、湖泊、雪峰组成高原风。</p> <p class="ql-block">徘徊的中国旅行社业户外——最美骑行风景线主题公园全攻略聚焦国内知名企业光。</p><p class="ql-block">由于木里鲜为人知,因此它的景色给人感觉是野性原始的、桀骜不驯的;另一个“野”则是木里蕴藏着异常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群。</p><p class="ql-block">6、7月的木里漫山遍野都是各种颜色的野杜鹃花,9、10月的木里秋色迷人眼,是绝好的旅游季节,由于这里完全处于原始状态,因此对于摄影发烧友和背包一族来说,这是最新的景点线路,比稻城亚丁更胜一筹。</p> <p class="ql-block">山峦叠嶂奇峰林立</p><p class="ql-block">木里境内山峦叠嶂、奇峰林立,拥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900多座,最高峰是具有许多神奇传说的“新热仁三兄弟神峰”,即新热仁、降别勇、恰朗多杰。</p><p class="ql-block">其中旅游景点以位于水洛乡其拉村境内的贡嘎雪山(恰朗多杰)最有名,此山终年积雪不化,白雪皑皑,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沿途有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美丽的白水河(又名牛奶河),神奇的神仙水、幽幽的查米水、深不可测的溶洞、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天然形成的龙口水瀑布、山腰神海、雪山的腰带、一线天等自然奇观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爱弗洛克的游记对这些景观作了大量的描绘,并留下了大量关于木里的文字和照片,这些文字和图片让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找到了创作灵感,在他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中出现了香格里拉一词。</p> <p class="ql-block">瀑布如脱缰的野马</p><p class="ql-block">云南堡瀑布位于沙湾乡境内,这里植被保护相当完整。在山腰,绿树掩映中,一道飞瀑如脱缰的野马冲泻而下,形成了奇特的两级飞瀑和冲天而起的漫天水雾。附近的居民每年都有到此“转水”的习俗。木里境内天然秀丽的高原湖泊有十多个,最为著名的有丁东海子、寸多海子(长海)、尼多海子、巴桑海子等。春季,山峦湖畔百花争艳;夏季,碧绿的湖水连接天际;深秋,一派金黄倒映湖中,还有野鸭在悠闲地游戏;隆冬群山银装素裹。在山水的相互辉映中,罕见的高原景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猴群出没与人嬉戏</p><p class="ql-block">木里境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在原始林区中。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高大挺拔的杉树林。粗壮笔直的青松林。密密层层的硬阔叶林。极目远眺。一望无垠。犹如一片波涛起伏的绿色海洋。各种奇花异草。春夏时节。竞相争艳,令人目不暇接。最著名的是杜鹃花(又名格桑花),从春天到深秋。无论是在高山牧场、湖泊,还是在山顶、林间。都四处盛开着。姹紫嫣红。光彩夺目。关门山景区地处顶脚乡境内的关门山。因错落的三座悬崖绝壁,形似一道关闭着的门而得名,雅砻江的支流小金河从三座山之间顺流而过,水势平缓,两岸怪石绝壁,素有“小三峡”之美誉。山上常见猴群出没,与人嬉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诗情画意跃然眼前,令人禁不住遐想联翩,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旭米”人的奇特婚俗</p><p class="ql-block">在水洛乡境内,居住着藏族的一个分支“旭米”人,他们除了语言上与当地其他藏族稍有差异外,其装扮、宗教信仰等并无两样。他们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的奇特婚俗,仍保留相当完整。</p> <p class="ql-block">屋脚最后的母系氏族</p><p class="ql-block">在屋脚乡境内,仍保留着母系氏族的社会形态,可称之为最后的母系氏族部落。在利加嘴这个蒙古族村落,近四百人口分属于26个家庭,家中由女性主事,家庭成员中只有母系的姐妹兄弟和子女。父亲是另一个家庭的成员,只有在夜晚才能过门,在清晨则要离去。这便是传统的“走婚制”形成的家庭格局。</p> <p class="ql-block">项脚留存着明代遗民</p><p class="ql-block">在项脚乡境内留存着一个土著汉族村落,被称为“明代遗民”部落。经州文管部门考证,该支汉族属明朝后裔,仍身着具有明显明清时期特征的服饰,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风俗和祭祀习惯。</p> <p class="ql-block">探险旅游家程树民徒步线路设计</p><p class="ql-block">预计时间为6天。</p><p class="ql-block">起点木里,终点稻城。从广州出发,可选择飞到成都或昆明,再乘汽车或火车进入西昌,转班车到木里。</p><p class="ql-block">第1天,在罗斗村开始雇马匹上路经东拉村到嘟噜小寺。景色平淡,但可见到藏、纳西民族风情。</p><p class="ql-block">第2天,从嘟噜出发沿白水河而上,穿越莽莽的原始森林,到满措。</p><p class="ql-block">第3天,从满措到呷日牛场的藏别,行程4~5小时略为轻松。</p><p class="ql-block">第4天,从藏别出发,这是旅途风光的第一个高潮。美丽的原始风光,翻过杂巴拉的垭口后,景色苍凉。</p><p class="ql-block">第5天,从曲纽阿措姆到呷独牛场,路途艰险。</p><p class="ql-block">第6天,呷独牛场至洛绒牛场,是第二个高潮。</p><p class="ql-block">三座神山环绕蓝得让人心醉的高原湖,四周雪山沉寂,那种感觉在都市无法体味。</p><p class="ql-block">洛绒牛场经冲古寺,到亚丁村隆龙坝,回稻城。</p><p class="ql-block">人数:至少两人结队前行。</p><p class="ql-block">最宜5~7人,如大队人马数十人可按此数分成几小组。</p><p class="ql-block">装备:由于日夜气温反差大,气候多变,需备防水雨具,多日罕见人烟,要自备六七天的干粮,或要求马夫带上口粮及炊具。</p><p class="ql-block">应急:全线路都没有手机信号。为确保徒步穿越途中的安全,行进途中万一有队员体能下降,应改走另一条捷径,就是从嘟噜至呷洛村不经杂巴拉山垭和央迈勇,绕过夏郎多吉直达冲古寺,这样整个徒步路程时间可缩减两天,这对体能下降或身体不适的队员有极大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所获荣誉</p><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日,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镇”名单出炉,俄亚大村入选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单‌。</p> <p class="ql-block">纳西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p><p class="ql-block">纳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p><p class="ql-block">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纳西族的人口数为323767人。</p> <p class="ql-block">名称</p><p class="ql-block">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p><p class="ql-block">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和他称。根据《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记载,汉代时居住于越巂郡的纳西人称为牦牛种;蜀汉时居住于汉嘉郡的纳西人称为旄牛夷;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称为“摩沙夷”。到唐代,《蛮书》等史书多称纳西为“麽些”。</p><p class="ql-block">直至族称正式定为“纳西”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初,各地纳西人填族别时填“麽些”或“摩西”。藏族人则称纳西族为“姜”(Hjang),白族自古称纳西族为“摩梭”(麽些),但通用的他称仍为“摩梭”(麽些)。主要居住在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东坝等地的部分纳西人(自称纳西或纳罕)被称为“阮可”(又音译为“若喀”)。</p> <p class="ql-block">历史</p><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p><p class="ql-block">《后汉书》 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耗牛种,越篱羌是也” 。又说:“耗牛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 。</p><p class="ql-block">随着纳西族分布地区考古实物不断发现,一些学者提出了纳西族是南迁的古羌人与现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观点。考古工作者首先在丽江坝东南的木家桥,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和人类股骨化石、头盖骨化石和旧石器,经鉴定,木家桥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10万年左右,考古学上称之为“丽江人”。继而在永宁、盐源泸沽湖地区发现了新石器遗址和细绳纹陶器、铁器、铜器等。</p><p class="ql-block">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龙、巴塘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攀枝花市盐边县、西藏自治区贡觉、芒康县、云南省德钦、丽江、永胜县相继发现了石棺葬文化。这些地区基本属于历史上纳西族的活动范围。</p> <p class="ql-block">秦汉唐宋时期</p><p class="ql-block">秦时期,纳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攀枝花市盐边县、雅安地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地区。</p><p class="ql-block">汉时期,定笮一带“摩沙夷”之地盛产盐、铁和漆,引发东汉朝廷派官兵争夺定笮盐铁之利的战争。《木氏宦谱》中对东汉及蜀汉时摩沙夷在盐源的活动已有简略记载。</p><p class="ql-block">至东汉时,纳西先民与东汉王朝直接建立了政治关系。</p><p class="ql-block">74年(永平十七年),川西南白狼夷向东汉王朝奉贡、献诗三章,称为《白狼王歌》, 其中有文字与现代纳西语相同或相近,说明白狼夷可能是纳西先民,清末民初汉文史籍和民间传说中多说古白狼国即在今四川巴塘。</p><p class="ql-block">据《元一统志》记载,约在公元3世纪初期,“麽些蛮”酋长蒙醋醋,侵夺“濮卢二蛮”所居的巨津州(今丽江市玉龙县巨甸)地区而“世袭居之”。</p><p class="ql-block">5世纪后期(南朝齐、梁之际),麽些酋长泥月乌率众驱走原来定居于今宁蒗永宁的吐蕃势力,而世代生息繁衍于此。</p><p class="ql-block">唐代,根据《蛮书》所载,东至今四川省西川地区,南至大理州宾川,西至澜沧江边的维西一带,北至铁桥上下的德钦、中甸一带,都有纳西人分布。</p><p class="ql-block">6世纪的梁、陈各朝,一支纳西先民经木里无量河流域,南迁至金沙江上游今香格里拉县东南部的三坝地带。</p><p class="ql-block">7世纪中期唐高宗时期,纳西族部落集团首领叶古年,夺取 “濮獬蛮”所居住的“三赕”(或称“样渠头”,今丽江坝)。</p><p class="ql-block">7世纪末到8世纪初(麟德元年前后到开元年间),从盐源地区南渡金沙江到洱海以东的纳西族形成大的部落,在今云南宾川县建立了“越析诏”(又称麽些诏),为“六诏”之一。其领地被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诏所吞并。“越析诏”的兴亡前后约70年。</p><p class="ql-block">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至737年(开元二十五年)间,唐朝调动姚州(今姚安)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严正海、王承训帮助南诏王皮罗阁“合六诏为一”统一洱海地区,磨西族人建立的越析诏被攻破。</p><p class="ql-block">794年(贞元十年),南诏攻破土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丽江地区)和昆明城(今盐源),磨西族的分布区域从藏族统辖转而纳入南诏的统辖范围之内。南诏于铁桥(今丽江塔城)设铁桥节度、于昆明城置香城郡,对磨西族的各部落进行统治。大理国时期,丽江地区由善巨郡(今丽江永胜)管辖。</p> <p class="ql-block">宋代时期</p><p class="ql-block">宋代,纳西族地区属大理国管辖,纳西族土酋各占一方发展势力,大理国不能有效控制纳西族地区,北边吐蕃则长期内乱频繁,无力南下。纳西族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人口、经济和文化都得以发展。史载当时的纳西土酋牟保阿琮(麦宗)创制“本方文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象形文字,或者是音节文字“哥巴文”)。</p> <p class="ql-block">元朝时期</p><p class="ql-block">1253年(宝佑元年),蒙古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国,经木里到永宁日月和。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p><p class="ql-block">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p><p class="ql-block">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改置“丽江军民宣抚司”,宣抚司皆由麦良子孙承袭,统一了“酋寨星列”的纳西地区各部落,正式纳入了云南行省的行政区辖。</p><p class="ql-block">从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实施“改土归流”的470年间,元、明、清朝直接在纳西族地区推行中央王朝管辖下的世袭土司制度。</p> <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洪武年间,明大军进军云南后,纳西首领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贵族代表木得为丽江府土知府,世袭。</p><p class="ql-block">丽江木氏土司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积极地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揽人才,将一些医生、教师、画师、佛、道教人士和开矿、冶炼、建筑、铜业、银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引进纳西族地区。</p><p class="ql-block">木氏土司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为明王朝征战效力,得到皇帝亲赐的“辑宁边境”、“诚心报国”、“西北藩篱”等嘉号。</p><p class="ql-block">天顺六年(1462年),木氏向北扩张势力,开始向藏区用兵,至明末,其势力范围达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西藏昌都以南地区。木氏并迁移大批纳西人民到上述地区戎守,此后这些纳西人大都融合于藏族中。</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p><p class="ql-block">1723年(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改土归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废除庄奴500 多户,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清廷以当时满汉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衡量纳西族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强制性地在纳西族地区实行移风易俗,如废火葬,改革服装,强化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制等,导致纳西族地区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变迁,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p><p class="ql-block">1856年(咸丰六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发动回民起义,攻占大理。时驻大理守城营都司的丽江白沙人和鉴(武举人)被杀。鹤丽镇部下千总张正泰借机挑拨回族与纳西族之间的矛盾,并残酷屠杀金山、文智、拉市一带无辜回民700余人,在鹤庆、丽江、剑川、中甸、淮西一带往来打杀。</p><p class="ql-block">1859年(咸丰九年),张正泰在鹤庆死于内讧。</p><p class="ql-block">1860年(咸丰十年),杜文秀军攻占鹤、剑、丽、永等地。时驻淮西澜沧江边防守备的和耀曾(和鉴之子),与淮西叶枝王护兵头目杨玉科杀死和的上司淮西协镇守头领(回族人),广募乡勇,投靠清政府同回民起义军作拉锯式的战争。丽江古城几易其主,成为一片废墟,邻近乡村满目疮夷。</p><p class="ql-block">1872年(同治十一年),回民起义失败。据《丽江府志》记载:“丽邑子弟毁于王事者统计六千数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二三。”这是丽江历史上的“乱世十八年”。</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1915年(民国四年)12月25日,“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打响,丽江纳西族积极参加护国运动,向护国军输送了3420名青年,为反对复辟帝制奋战疆场,很多纳西战士血染沙场。</p><p class="ql-block">1936年4月(民国二十五年),由任弼时、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北上抗日,到达丽江,受到纳西民众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纳西健儿随滇军战斗在抗战最前线,纳西族子弟随滇军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台儿庄、中条山等重大战役。在台儿庄战役中,280多名纳西族官兵壮烈殉国。</p><p class="ql-block">1941年(民国三十年),为了支持长久抗战,丽江纳西族人民没有任何现代工程机械的条件下,用人力修成了丽江附近的白沙机场。</p><p class="ql-block">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为了中印“驼峰航线”的顺利通行,美军“飞虎队”在丽江设立“航空指挥站”,纳西族人民积极参加修建电台、修建房屋和其他军事工程,支持了盟军抗日斗争。</p> <p class="ql-block">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在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纳西族在农村建立了“农民抗敌协会”等组织。</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由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解放了丽江邻县剑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个革命根据地。</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1日,丽江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自卫队经过整训,奉命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战员都是纳西族。这支人民自卫军支队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解放云南作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p><p class="ql-block">1950-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二师由丽江进军西藏。丽江县成立援藏委员会,抽调民兵4889人,骡马500匹,组成运粮总队,从丽江或人背或马驮运大米180710包到德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云南永胜、华坪、四川西昌等的战役中,许多纳西儿女参军参战,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1961年,云南省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p><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2011年7月6日,丽江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文化</p><p class="ql-block">社会结构</p><p class="ql-block">纳西族族组织普遍存在于纳西族中。家族由几户至若干户共尊一个始祖的血缘亲属组成。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纳西族地区,家族依照父系血统而组成。丽江纳西族的家族关系有这样的称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窝”。纳西人把父系亲族视为“骨”,母系亲族视为“肉”。“崇窝”之“窝”即来自父系亲族“窝阔”之“窝”,即父系亲族的根骨,“崇窝”即由一个男性远祖后裔组成的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家族组织。</p><p class="ql-block">丽江纳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个氏族,“梅”与“禾”东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梅” “禾”两支后裔,西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束”“尤”两支后裔。新中国成立后,在丽江、维西等地的纳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组织早已消失。</p><p class="ql-block">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是自明太祖时起封授的世袭“土官知府”,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世代占有当地土地和民众,有很多庄园。民众则分为百姓和庄奴两种。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种劳役、兵役;庄奴则直接在木氏庄园中劳动。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来区分贵族和平民。土司府设“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职,有称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头人。</p> <p class="ql-block">1949年以前,永宁纳人(摩梭人)社会中存在着“司沛”(汉称贵族)、“责卡”(汉称百姓)、“俄”(汉称俾子,即奴婢)三个等级。</p><p class="ql-block">“司沛”等级是从土司家族分裂出来的贵族集团。土司把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给斯沛等级占有,并允许他们占有水源、草场和山林,以及数量不等的俄和大量的畜群。斯沛等级对其占有的土地和牧场有稳固的占有权,可以世袭、转赠和出租,也可以在本等级内部买卖,不得卖出斯沛等级之外,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土司。斯沛可以担任土司政权中的各种官职,享有很多特权,不论政治地位、经济状况如何变化,其贵族身份是世代不变的。当权的斯沛,有审理案件、调解纠纷、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特权。一般的斯沛,享有建住瓦房,穿绸缎和黄、红、蓝色衣服,不服劳役,不交钱粮杂派等优待。</p><p class="ql-block">“责卡”等级是由氏族公社成员演变而来的封建农奴。他们被束缚在封建份地上,世世代代在人格上依附于封建领主,向领主服劳役和交纳实物贡赋。责卡有内外之分,土司直接控制的称内责卡,由各个管人管理的称外责卡。内责卡以服劳役为主,外责卡以交纳实物贡赋为主。内责卡又有黑、花、白之分:凡在土司自营地中的八至十二块土地上服役的,称黑责卡;在二至七块地上服役的,称花责卡;在一块土地上服役的,称白责卡。外责卡除交纳实物外,一般服劳役数天,内外责卡的这份劳役,土司不准用钱赎取,只能雇人代役。</p><p class="ql-block">“俄”等级是由家庭奴隶、罪犯、外来民族和等级下降的责卡构成的。他们大部分属于土司、总管、堪布等当权斯沛占有,少数属于责卡等级中的头人和个别富裕的俄。俄等级的身份是世袭的。根据服役情况的不同,又分为白、花、黑三种。担任土司的基层官职的,称白俾子,一家之内只有男子或女子服役的,称花俾子,全家男女都服役的,称黑俾子。俄是按性别世袭的;即男子为俄的家庭,其后代男子全都是俄;女子为俄的家庭,后代女子全都是俄;男女均系俄的家庭,则后代所有男女一律是俄。但不服役的男子或女子,实际上还是主子的俄,主子需要时,仍可抽调他们去短期服役。个别俄经主子允许,可用钱赎免自身的劳役,然而既不能延及子女,更不能改变整个家庭的等级地位,其子女成年后,必须承袭服役,仍然是主子的俄。</p> <p class="ql-block">除少数单身俄外,俄等级有自己的家庭和少量的财产,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权利。他们占有主子给予的一架左右耕食地(架,是宁蒗、盐源一带纳西族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实际面积相当于二至四亩)。多的不超过三架。纳西语称“厚垮鲁布”,意为“一碗稀饭的土地”。大多数俄通过抵押、租佃等方式另外获得了土地,并占有房屋和数量不等的牲畜、农具。俄除非绝嗣或犯重罪,主子不能侵占他们的财产。主子有权将俄转赠、陪嫁、交换和出卖,不能任意杀戮。俄等级具有半奴隶半农奴的性质。</p><p class="ql-block">宁蒗纳西族三个等级之间,有比较森严的界限。斯沛等级享有永远保持等级身份的特权,再穷都是斯沛。责卡和俄等级,只能下降,不能上升。责卡再富也不能升为斯沛;俄即使发了财,做了官,仍不能晋升为百姓等级。</p> <p class="ql-block">永宁纳人的土司一职是世袭制,由长子承袭。堪布和总管两职,由土司的兄弟或土司的血缘近亲担任,分别行使宗教和日常行政权力。土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土知府,土司之下设总管一名,把事数名。</p><p class="ql-block">泸沽湖地区纳日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家族有共同的始祖和家族名称;有共同的祭祖活动和公共墓地;有少量共有的家族公地;有类似家族长的人物——斯日俄米,个别家族的“斯日俄米”已成为世袭者;保留着同一家族聚居的血缘村落残余等。纳日人有母系家族组织“斯日”,后来母系家族逐渐分裂演变为母系家庭。20世纪50年代前,“斯日”内部各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不多。</p><p class="ql-block">纳日人把母系氏族叫做“尔”,直至20世纪60年代,永宁纳日人的决大多数家户还能说出自己分别属于“西”、“牙”、“胡”、“俄”4个母系氏族。</p><p class="ql-block">在当代,由于社区的变迁发展和人口迁徙等原因,“崇窝”这一社会组织结构已变得松弛分散,一个“崇窝”一般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村落中,看不到一个“崇窝”的所有后裔集中在一个村的情况。由于“崇窝”繁衍发展后居住分散,很多成为远亲,相互间的关系纽带不是那么紧密,很少有整个“崇窝”的共同活动。</p><p class="ql-block">现在纳西族家族组织中联系比较密切,有共同活动和起一些作用的是“丁支”,即由“崇窝”分衍出来的一个祖先的若干后裔构成的一个家户群,各个“支”或同一支家户之亲疏相距三、四代至10多代不等,其亲密关系程度以住同一个村或近邻村为条件,他们共尊一个近亲始祖,过去有共同的公地和山林,有由“崇窝”中委派的护林员。“丁支”还有共同的墓地;有的由“的支”又依远近亲疏关系分衍为若干家户群,亦各有自己的墓地,在同一天扫墓祭祖。</p> <p class="ql-block">家庭</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由于纳西族存在多元的婚姻制度,因而也有不同的家庭形态,即纳西族同时并存着父系、母系、父系与母系并行3种家庭形态。</p><p class="ql-block">丽江纳西族的父系家庭。父亲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权力很大,对外以家长身份拜官、迎宾、处理诉讼、买卖田地、借放债款、出席家族及村的会议;对内负责管理全家的生产和生活,对婚姻、丧葬、修建房屋等大事都有决定权。母亲只有当父亲不在的情况下,才代行父亲的部分权力。丽江纳西族的父权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组成,五世同堂的不多。子女从父姓,财产由父亲传给儿子,实行父系继承制。</p><p class="ql-block">母系家庭,主要存在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中。这类家庭的特征是;家庭成员普遍过阿注婚姻生活;始祖母都是一个,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诸如安排生活、管理仓库、接待客人、均由她掌管。妇女又是某些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母系家庭的财产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则,具有较多原始共产的色彩。</p><p class="ql-block">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随着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男娶女嫁的正式结婚而形成的。传统习惯是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正式娶妻所生的子女,以及男子过继(收养)女阿夏所生的子女,均属男方的家庭成员,血统一律按父系计算。这些父系成员和女子未嫁所生的母系成员共住一家,便构成了两种血统成员并存的家庭。这种家庭的特征是:家庭世系是按母系与父系双系分开计算的;双系成员均有平等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由母系家庭演变为父系家庭的过渡形式。但在演变过程中,有些并存家庭会出现反复,一旦其后裔又过起男不娶妻,女不嫁夫的阿夏婚生活,它就倒退为母系家庭。</p> <p class="ql-block">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信众最多的是东巴教。</p><p class="ql-block">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是从元末开始,由西藏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的。清初以后,藏传佛教在丽江、维西纳西族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清代初年之后。从康熙到道光年间的180多年中,先后建起了有相当宗教势力和经济实力的噶玛噶举派(白教)十三大寺。</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汉传佛教在丽江地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增建了60多个大小寺庙,分布在城乡各地。</p><p class="ql-block">道教在明代传到丽江,木氏土司从内地请来道士到丽江传播道教。清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服饰</p><p class="ql-block">纳西族服饰</p><p class="ql-block">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p><p class="ql-block">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 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p><p class="ql-block">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一物两用。</p> <p class="ql-block">语言文字</p><p class="ql-block">纳西语、东巴文</p><p class="ql-block">语言</p><p class="ql-block">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和西藏芒康县的盐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盐边等县。</p><p class="ql-block">两个方言间虽然语音、语法基本一致,词汇相同率约在70%,但互相交流有一定困难。洱源纳西族在家庭内部仍使用纳西语,由于长期和当地的白、汉族交错杂居,通常使用汉语和白语作为交际语言。</p> <p class="ql-block">文字</p><p class="ql-block">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仍使用着的原始象形文字,它比图画进步,但又比已属于表意文字发展阶段的甲骨文原始,是属于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原始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格巴”(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p><p class="ql-block">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是指与常用的字形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p><p class="ql-block">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p> <p class="ql-block">文学</p><p class="ql-block">东巴经</p><p class="ql-block">东巴经不仅是纳西先民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集纳西族古典文学大成的宝库。纳西族的古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谣谚,都被东巴们用象形文字记录在东巴经中。</p><p class="ql-block">东巴经文学的咏唱有特定的地点,即在东巴教的各种祭仪上,这些祭仪大都是宗教与民俗活动的组合形式。东巴经文学是诗体文学,所有的作品都是由奇数音节的诗句组成,3、5、7、9、11、13等奇数诗句错落使用,长短相间,比较自由。其中以五七言诗句为多。也有少数晚期的作品用纯五言诗句写成。</p> <p class="ql-block">东巴经所有的作品都由东巴用特定的乐调吟咏唱诵。东巴经文学包括自然神话、洪水神话、始祖神话、战争史诗、爱情长诗、镇鬼神话以及大量故事谣谚。代表作如神话史诗《创世记》、《黑白之战》、《哈斯之战》、《俄都奴杀猛鬼》、《许瓦增古盗火》、《祭天古歌》等,反映了纳西族顽强坚韧、崇勇尚武、认同心重、凝聚力强的民族精神。《鲁般鲁饶》、《初布游布》等作品,以浪漫瑰丽而凄婉的笔调讲述了纳西族青年男女重感情、讲信义、不惜以死殉情的动人故事。</p><p class="ql-block">纳西族的民间歌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调”,是相对于短小歌谣而言的一个概念,特指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口传叙事长诗。其代表作有《游悲》(殉情之歌)、《猎歌》、《赶马》、《伐筝》、《鱼水相会》、《蜂花相会》、《雪析相会》等。在表现形式上,是入乐入调的演唱,每类作品都有相对固定的曲调。</p><p class="ql-block">纳西族除了有博大丰厚的本土传统文学外,自明代以来,有不少以汉文写作的作家,明代土司阶层的“木氏六公”有大量的诗文传世。木公、木增等人的诗集选入《云南丛书集部》及《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中。木增所著的《云薖淡墨》六卷收入清代所编的《四库全书》中。</p> <p class="ql-block">艺术</p><p class="ql-block">建筑</p><p class="ql-block">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p><p class="ql-block">自明代始,在丽江纳西族中已建盖有宏伟壮观的瓦房,但大都是土司和头目的住宅及寺观庙宇。</p><p class="ql-block">从清代起,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白、藏等族的建筑技术不断为纳西人所吸收,被称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在丽江城镇和坝区、河谷区农村普遍流行起来,并产生了极有特色的民居庭院。门前即渠,屋后水巷,跨河筑楼,丽江古城和不少乡镇民居“家家有院,户户养花”。庭院是民居平面构图的中心,其地板通常用块石、瓦渣、卵石等简易材料,按民间风格铺砌成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四蝠闹寿”、“麒麟望月”、“八仙过海”等,体现了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合。农村“三坊一照壁”楼瓦房的西房北房为房卧室,南房作畜圈。</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地反映了纳西人博采众长而形成的高超建筑艺术,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一说建于唐代,即当时的“三赕城”),总面积3.8平方公里。四方街是古城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古城的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的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溪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四方街西侧的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居民利用西河与东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众多大小水流之上,造型各异的古老石桥、木桥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石(民间称为五花石)铺成,晴不扬尘,雨不积水。</p> <p class="ql-block">绘画与壁画</p><p class="ql-block">东巴绘画可分为木牌画、竹笔画、纸牌画和卷轴画。木牌画分尖头形和平头形两种。尖头木牌画一般绘神灵和被认为是善的大自然精灵“署”,着色;平头形木牌画各种鬼怪,不着色。纳西木牌画与中国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人面形木牌有传承关系,木牌上画鬼神再插于地上祭祀之俗,原是古羌人的古俗。竹笔画主要是指用书写东巴经的尖头竹笔所绘的图画,包括经书封面装帧、经书扉页画、题图、插图等,有白描也有彩色。纸牌画指画在多层厚纸粘合而成的硬牌上的绘画,分为占卜纸牌画、自然神“署”之画以及东巴的五幅冠等。卷轴画是画在布质卷轴画上的各种神像画,东巴举行仪式时挂在临时设置的经堂上。卷轴画中的杰作是“神路图”,该画长15-20米,上绘鬼神人三界,有近400个人神鬼兽形象。该画用于丧礼和超度亡灵仪式。 东巴雕塑有面塑、泥塑、木雕。东巴绘画和雕塑有粗犷率直、自然浑朴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纳西族绘画</p><p class="ql-block">著名的丽江白沙壁画即是明代丽江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白沙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表现在题材上的多种宗教和同种宗教中的各教派内容相互融合并存,以及多民族的绘画技法揉为一体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乐舞</p><p class="ql-block">舞蹈</p><p class="ql-block">丽江古乐、麒麟舞、东巴舞</p><p class="ql-block">纳西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唐代和元代的志书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 以及“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p><p class="ql-block">纳西族代表音乐有丽江古乐、丽江洞经音乐等。</p><p class="ql-block">“丽江古乐”是纳西族与汉族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丽江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今已失传)。“白沙细乐”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p><p class="ql-block">“丽江洞经音乐”自明清以来就从中原逐渐引进并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是道教“经腔”系从四川梓潼县传来的“大洞仙经”。“丽江洞经音乐”是区别于中国各地道乐体系的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纳西族舞蹈</p><p class="ql-block">纳西族的很多传统古典乐舞保存在东巴教中。东巴经中有被誉为国宝的东巴舞谱《蹉姆》,用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了东巴举行仪式时所跳的各种纳西族古代舞蹈。不仅是中国国内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仅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的最早舞谱之一。</p><p class="ql-block">纳西族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等。</p><p class="ql-block">歌舞,纳西族的民间歌舞的代表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p><p class="ql-block">乐舞即用乐器伴奏而无歌唱的舞蹈,分为“打跳”,《白沙细乐》中的古乐舞。</p><p class="ql-block">表演性舞蹈中麒麟舞(纳西语:麒麟蹉),明、清时传入丽江,属中原道教艺术。以舞蹈为主,融乐、舞、戏、画、编于一身。勒巴磋,意为勒巴舞或跳勒巴。是一种大型的,带有宗教祭祀色彩的风俗性歌舞,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丽江塔城一带流传。勒巴舞共有12套40多种跳法。库蹉、噜蹉,意为跳年或祝岁舞。“噜蹉”意为跳龙。在丽江鲁甸一带流传。其风格与勒巴舞极为相似。</p><p class="ql-block">宗教舞蹈的代表是东巴舞,纳西族东巴教东巴在举行迎神、驱鬼、祭祀、婚礼、超度等仪式时所跳的舞蹈。有300多种跳法;东巴经有著名的舞蹈教程《磋姆》专书。</p> <p class="ql-block">婚俗</p><p class="ql-block">纳西族主要聚居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新娘、举行婚礼的程序。过去有少数“抢婚”和“兄亡纳嫂”的“转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窝”(宗族)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p><p class="ql-block">纳西族的传统婚礼称为“素字”,意为“迎接生命神”,纳西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来的新的家庭成员,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进新郎的家庭,与新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命神结为一个集合体。</p><p class="ql-block">新郎家请东巴择吉日准备生命神之箭、桩、竹篓、塔、桥、梯、石、线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别祖灵、娘家亲人及火塘灶;新娘进新郎家后行洗头礼;进母房(祖房)拜火塘灶边的祖灵和神灵;东巴主持举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线的仪式,是婚礼的核心内容。届时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杆秤,新娘前放一把铜锁和木升,有的则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桩,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东巴边咏诵经书,边在新郎新娘的额头抹酥油祝吉,继而一一抹酥油于母房的擎天柱、神龛、火塘中的铁三角架、火塘边的男女床、弓、箭、砍刀、粮柜、铜锁、木升等上并咏诵相应的祈福语。其整个过程与东巴教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以夏变夷”,大力推行汉族婚俗,订婚按周礼的六礼:问名,纳采,会亲(在丽江称之为亲家会),过门(丽江称请媳妇),送礼柬,迎亲。在接亲,宴客,分大小,回门等婚礼程序上也大量融进了汉式习俗。</p><p class="ql-block">泸沽湖地区的纳人(摩梭人)中同时存在着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种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母系家庭所有成员的世系皆从母,男女成员系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是家庭权利和分工的形式。母系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是根种,缺了就断根。如果某个家庭一旦没有女继承人,便要过继养女。一个母系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达30—40多人。由于这种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是母系血亲关系,属于一个亲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关系,没有外姓,关系单纯,财产属于大家庭所有,很少发生闹财产、闹分家的纠纷。</p><p class="ql-block">与母系家庭相应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男子称呼女情人的称谓;而女子称呼男情人是“阿都”。 现在一般用“阿夏婚”来指称这种“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贴。“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钟情者互送信物订情。情侣双方都终身生活在母亲家里,男子在夜间到情侣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男女缔结“阿夏”关系要遵守传统习俗, 只有不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这种关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血统也依母系计算。</p> <p class="ql-block">饮食</p><p class="ql-block">饮食习惯</p><p class="ql-block">纳西族一日有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p><p class="ql-block">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p><p class="ql-block">特色饮食</p><p class="ql-block">丽江粑粑:做工精细、选料考究,采用当地上等麦面,用化油、香油鸡蛋揉成面筋,再行破酥、夹馅,之后文火油炸,烤烙成外酥内泡、色香味俱佳的饼点。</p><p class="ql-block">米灌肠:是纳西人风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p><p class="ql-block">鸡豆凉粉:取自丽江地产的一种鸡豆(又名鸡豌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做“黑凉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