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    辑:菩提慧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891700</p><p class="ql-block">图    片:致敬网络</p>  <p class="ql-block">“太阳升起了,可黑夜还没有过去。”八十九年前,曹禺在《日出》里写下的这句台词,像一枚火种,滚过卢沟桥的炮声、滚过开国大典的礼炮、滚过今夜我案头的台灯。我把旧书摊开,纸屑纷落如烬,却照见自己——原来所谓成长,不过是接过前人掌心的微光,继续把尚未走完的黑夜,一寸寸推回。</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10月1号那天啊,单位提前半天放了假。我关了办公室最后一盏灯,却不想急着回家。你是没瞧见,地铁里到处都是挥舞着小红旗的孩子,那场面,热闹得很。这时候,我冷不丁就想起17岁那年读过的《日出》,尤其是书里那句“太阳升起了,可黑夜还没有过去”,一下子就钻进我心里头了。</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临时改道,跑去旧书市场,就想着能不能再淘到一本1956年版的《日出》,权当是送给祖国,也送给自己的一份生日礼物。</p>  <p class="ql-block">那旧书摊在胡同的尽头,刚下过雨,青石板都泛着金光,看着就喜庆。我蹲在那一排泛黄的“红色经典”跟前,手指挨个从《红旗谱》《红岩》上划过,可翻来翻去,就是没找到《日出》。当时我这心里啊,别提多失落了。好在那摊主阿姨眼睛尖,一下子就看出我不高兴了,她从纸箱最底下摸出一本暗红色布脊精装的书,那书脊上的烫金都掉得差不多了,不过扉页上倒是留着一行钢笔字:“赠给挺进报小组的同志们,愿我们像方达生一样,把黑夜推回。—1957.10.1”</p><p class="ql-block">我当时捧着这本书,那感觉,就好像捧住了一颗68年前还在“砰砰”跳动的火种,心里头热乎乎的。</p>  <p class="ql-block">在回家的路上,我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了。电车晃来晃去的,那纸页脆得跟秋蝉的翅膀似的,轻轻一翻都怕弄坏了。可陈白露的独白还是那么有力量,她问“我的一生,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么?”就在这时候,车窗外的长安街正在彩排国庆阅兵呢,战机“嗖”地一下就飞过去了,那轰鸣声震得玻璃直打颤。我一抬头,瞧见玻璃里映出自己,哎呀,就是个天天被报表、PPT、热点标题折腾得晕头转向的“新媒体编辑”,可不也是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嘛!</p><p class="ql-block">到了夜里,我把屋里的灯都关了,就留台灯那一圈橘黄色的光。我就琢磨啊,1957年写那行字的读者,当年是不是也像我这样,趴在桌子上看书呢?他把书送给“挺进报小组”,一看到“挺进报”这仨字,我自然而然就想到《红岩》里在白公馆印报的那些难友们。你还别说,这些红色经典之间啊,就好像是互相给对方点灯照亮一样。陈白露的绝望、成岗的呐喊,方达生的“出走”、江姐的“留守”,合在一起,可不就拼成了20世纪中国那漫长的黑夜和终于盼来的黎明嘛!</p>  <p class="ql-block">我越想越激动,干脆拿出笔记本,给1957年的那位“神秘人”写起信来:</p><p class="ql-block">“同志,您过得咋样啊?您把黑夜推回去多少啦?我在 2025年10月1号读到您留下的这本书,外面到处都是 5G 信号的霓虹灯,可糊里糊涂的事儿还是不少。你瞧,有人把国庆就当成个普通的‘黄金周’,还有人把‘奉献’当成炒作流量的噱头……我也想像方达生那样做点什么,可有时候真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啊!”</p><p class="ql-block">写完信,我就把它夹进书里头。这时候我突然就明白了,重读《日出》,可不是为了再为陈白露掉几滴眼泪,而是要接过“把黑夜推回”的这根接力棒啊!</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我回到办公室,把假期里攒着的那些所谓“国庆爆款”选题一股脑全给删了,重新策划了一个“红色经典·日出”朗读直播。我喊了6个同事一起,每人读一段剧本。有人读小东西的“我怕”,有人读潘月亭的“银行就是钱”,我就读方达生最后那句话:“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朗读结束后,我们把1956 年版《日出》的封面投影在大屏上,好家伙,留言板一下子就被刷爆了:</p><p class="ql-block">“原来1935年的陈白露,也在纠结加不加班呢。”</p><p class="ql-block">“太阳可不是一下子就升起来的,是靠咱们一代代人努力推上去的呀。”</p><p class="ql-block">那一刻,我眼眶一下子就热乎了,心里头特别感动,虽说黑夜还没彻底消失,但是愿意“把黑夜推回”的人一直都在,从来没断过!</p>  <p class="ql-block">10月6号,直播的回看量居然破百万了。领导让我写什么“成功经验”,我就回了八个字:“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晚上回家,我把那本旧书小心翼翼地摆在书柜最显眼的地方,跟《红星照耀中国》《红岩》并排放在一块儿。这几本书啊,就像四盏明晃晃的大灯,把我那本来挺狭窄的客厅照得亮堂堂的。</p><p class="ql-block">这不,征文截稿的前一天晚上,我又翻出那封写给1957年读者的信,在后面补上了最后一句:</p><p class="ql-block">“同志,这会儿我又路过长安街啦,花坛里‘祝福祖国’那几个大字红得特别刺眼,看着就让人心里头暖烘烘的。我把您送我的这本书,又转送给了一个00后的实习生。您可别笑我老土啊,我就是打心眼里觉得,只要还有人把‘红色’当成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只是嘴上说说的形容词,那黑夜就肯定能被我们推回去!</p><p class="ql-block">此致</p><p class="ql-block">把黑夜推回的敬礼!</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5凌晨”</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儿,我往窗外一看,天色已经有点微微发亮了。我合上笔帽,隐隐约约听见远处传来第一班地铁的呼啸声。你别说,那声音啊,听着特别像1935年天津旅馆里传出来的汽笛声,又有点像 1957年印刷机启动时的咔嗒声,更像现在战机掠过国庆彩烟时的轰鸣声。这几种声音啊,跨越了90年的时光,在同一座城市的上空碰到一块儿,好像在跟我说:</p><p class="ql-block">日出,可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事儿;</p><p class="ql-block">红色,也绝不是只存在于过去的一段记忆;</p><p class="ql-block">家国情怀啊,其实是一句还没写完的话——</p><p class="ql-block">“把黑夜推回,直到每个人都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那轮日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