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节日的天安门广场,如一幅壮丽而热烈的画卷,位于广场中央是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巨型花坛,花坛顶高18米,篮体高16米,篮盘直径12米,底部直径45米, 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花卉品种丰富,花篮共使用18种196支仿真花,最大焦点花直径达3米。工艺精致逼真,具有抗风、阻燃、不褪色等特点,能在户外展示一个月以上。花朵的大小和色彩更加精致自如。花篮融入了科技元素,12只“会发光”的和平鸽造型点缀其间,夜幕降临时,鸽身内置的LED光源亮起,与花卉交相辉映,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花篮寓意深刻,体现了“和平发展、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p> <p class="ql-block">祝福祖国</p><p class="ql-block">花坛以喜庆的花篮为主景。篮内选取了美好寓意的花卉、橄榄枝、和平鸽,体现"和平发展、欣欣向荣",祝福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期盼世界和平发展,共创美好未来!</p> <p class="ql-block">《芳华锦绣·蝶舞京城》</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花坛环绕于水法喷泉外侧,设计以蝴蝶、牡丹、飘带为主题元素,下方栽植30余种花卉。色彩浓烈明艳,层次错落有致,洋溢着秋日浓厚的韵味。</p><p class="ql-block">牡丹以"芳华"之姿,展现着花园城市四季常绿、岁岁繁荣的活力;飘带以"锦绣"之态,勾勒出城市高速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蝴蝶以"蝶舞"之灵,点缀出花坛的精巧意趣与盎然生机。整座花坛不仅诠释了花园城市建设理念,更彰显出首都北京国泰民安、盛世华美的时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青云片</p><p class="ql-block">系中国园林名石之一,出北京房山,为明朝太仆米万钟所搜集。清乾隆时将其置于圆明园内时赏斋,1925年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此石气势磅礴,空灵浑厚,结构奇巧,玲珑剔透。"青云片"三字及题诗八首系清乾隆御书,与颐和园的"青芝岫"石并称"大青""小青"。</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p><p class="ql-block">建于1915年,是民国时京城著名的餐馔雅集场所。20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19年7月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后,李大钊、周恩来、邓中夏、高君宇等多次到来今雨轩参加学会的聚会、座谈会,阐明政治主张。1921年文学研究会在此成立。</p> <p class="ql-block">投壶亭</p><p class="ql-block">建于1915年,采用勾连搭形式,平面呈"十字"形。修建此亭原拟做投壶游戏之用,故名投壶亭,又叫"十字亭"。</p> <p class="ql-block">南极石</p><p class="ql-block">石高1米,长1.6米,宽1.1米,置于云纹青白石须弥座上。为1984年1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赴南极考察时采集,为感谢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民对南极考察事业的支持而赠送的。</p> <p class="ql-block">松柏交翠亭</p><p class="ql-block">建于1915年,为重檐六方亭。环亭堆置太湖石点景,山石构思、手法、布局别具特色,山上遍植松柏花木,故名"松柏交翠亭"。建园初期,众多进步青年汇聚于此,1919年,李大钊、张申府、梁漱溟等少年中国学会成员及北京大学教授曾在此亭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音乐堂</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音乐堂(音乐堂)由北京保利紫禁城剧院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运营,是北京最好的专业古典音乐厅之一。剧院座落在紫禁城建筑群之中,独特的历史与人文环境使音乐堂焕发着古老与现代交融的魅力。音乐堂是北京交响乐团与中国爱乐乐团的主场,也是北京国际音乐节、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等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音乐堂拥有专业的演出制作、市场推广和剧院管理团队,每年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推出古典音乐、当代音乐、爵士乐与世界音乐、现代舞、中国民族音乐与戏曲等260余场演出,并运作百余场以上的全国巡演,包括"打开艺术之门﹣暑期艺术节"、"紫禁城·古乐季"、"音乐堂爵士/世界音乐营"等品牌节目,在海内外艺术家、艺术团体与文化机构中享有良好声望。</p><p class="ql-block">音乐堂始建于1942年,由北京市出资翻建后1999年重张开业。舞台宽23米,深14米,共有1419个座位,其中一层833个,含5个包厢共41个席位,二层586座。此外有可容纳150人的电影厅、200人的会议厅及60人的贵宾厅。</p> <p class="ql-block">社稷坛</p><p class="ql-block">社稷坛位于故宫西南侧,与太庙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建筑群平面呈长方形,由内外两重坛墙围合而成,中央设祭坛。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祭坛,反映出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祈求国家与疆土永固。这里是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坛庙,见证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拜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社稷坛遇风雨时行礼之处,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将此殿作为灵堂,停灵吊唁,举行公祭。为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1928年将此殿更名为"中山堂"。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在此召开。如今,这里已成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戟门</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政协常委会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建于1420年,门内原排列七十二支铁戟,故称"戟门"。1916年,民国教育部在此设立图书阅览所,将戟门改建为戟殿。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此处先后作为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协议委员会、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北京市政协前身)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地。现为北京市政协召开会议及举办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愉园</p><p class="ql-block">建于1980年,是一处以欣赏金鱼为主题的景区。园内设八方亭、正方亭、长方亭各一座,三亭以38间半壁廊相连,廊上嵌有金鱼展窗32个,内镶衬玻璃缸展养金鱼。庭院中有观鱼池,名"乐泉"。中山公园饲养、陈列金鱼始于1915年,因"鱼"与"愉"谐音,故取名愉园。</p> <p class="ql-block">格言亭</p><p class="ql-block">建于1915年,由时任总统府咨议雍涛捐资兴建。为西式圆形八柱亭,亭高8米,直径6.6米。亭内8根石柱刻有古代名人格言,故称格言亭。因这些格言有治病救人之义,又称药言亭、药石亭。</p> <p class="ql-block">故宫午门(周一闭馆)</p> <p class="ql-block">东华门</p> <p class="ql-block">嘉和东冉</p><p class="ql-block">花坛以中式窗框为背景,正面以景山公园蝴蝶栖息于牡丹的画面构建出一幅生态图景,下方搭配不同工艺的牡丹花,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自动开合的牡丹仿真花结合灯光效果,既增添趣味性,又体现科技感。背面则以景山网红橘猫为主体,与牡丹和蝴蝶共同构成和谐画面,进一步强调生态、科技与趣味的融合,增强了与游客的互动体验。娇艳的牡丹与灵动的蝴蝶簇拥在充满古典韵味的扇面上,静中有动,融入了生态与科技的巧思。猫与花、扇与蝶共舞,生动展现了景山公园富有生机的自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日月照京华</p><p class="ql-block">在景山公园东坡地,依据原有林间地貌,设置镂空复古窗框,种植彩叶草、千日红、金光菊等观赏花卉,形成自然错落的植物景观。花卉色彩丰富,与一对梅花鹿装饰相映成趣。在周围葱郁林木与远方万春亭的映衬下,共同构成了一处自然和谐的花境景观。</p> <p class="ql-block">景山公园西北景区介绍</p><p class="ql-block">该游览区域位于景山公园西北角、寿皇殿建筑群西侧,前身为北京市少年宫足球场及蓝球场。根据乾隆十五年绘制的《清内务府藏京城全图》,曾建有大量教习(艺)房,现已无存。</p><p class="ql-block">现以"国色天香、富贵延绵"为主题,依据乾隆时期路网格局,设计规则式道路系统,串联起天香园、古城印记、雍华广场等特色景点。借助本区域的观景优势,开辟多处观赏景山公园万春亭和北海公园白塔的视廊。园内主要展示各色牡丹,结合花池、景石等多种园林要素,营造层次丰富、步移景异的景观,既延续了景山的植物特色,又凸显了场地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雍华广场</p><p class="ql-block">雍华广场取意"雍容华贵",呼应"国色天香、富贵延绵"的主题,体现出皇家园林的大气。雍华广场周边植物配置疏朗,视野开阔,向东可观景山公园的万春亭,向西可看白塔,向北可赏兴庆阁,是该区域内最佳观赏点。</p> <p class="ql-block">天香园</p><p class="ql-block">天香园占地1000平米,是一座以展示景山公园培育的牡丹为主的园中园。牡丹作为国花,素有"国色天香"之美誉,景山公园培育的牡丹远近闻名。在景山公园中优选品种牡丹,配以景石来展示牡丹的曼妙之姿,华贵之形。</p> <p class="ql-block">锦绣山河</p><p class="ql-block">在公园南门绮望楼前,布置一组气势恢宏的山水盆景长卷。前方以石花溪模拟自然地形,搭配应季花卉与岩石;后面布置立体山形植物扦插结构,通过立体花坛与现代地栽工艺,将绚丽花卉与山石盆景有机结合,营造出层次丰富、意境深远的锦绣山河景象,为中轴线景观增添了一处优美的视觉焦点。</p> <p class="ql-block">故宫</p> <p class="ql-block">北京通惠河畔简介</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功能:通惠河畔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核心区域包括通惠河文化创意产业园集商务办公与文化产业于一体。</p><p class="ql-block">历史景观:沿岸保留元代漕运遗迹如庆丰古闸,并建设庆丰公园(3A级景区),以运河文化为主题,包含京畿秦淮、大通帆涌等景观。</p><p class="ql-block">文化活动:定期举办大运河文化节,包含龙舟赛、艺术市集等,强化运河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通惠河起点和终点</p><p class="ql-block">元代河道:起点为东便门外水闸(今北京东便门附近),终点至通州张家湾村,全长82公里,由郭守敬主持修建(1292-1293年),连接大都与北运河。</p><p class="ql-block">现代河道:因水源变迁,起点调整为东便门大通桥,终点至通州北关闸汇入北运河,全长约21公里,主要承担城市排水与景观功能。</p> <p class="ql-block">北京通惠河畔菩提园</p><p class="ql-block">北京菩提园位于朝阳区通惠河南岸,以300年菩提古树为核心,结合自然与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古树为七叶树(菩提树别名),树龄超300年,是北京市内唯一一株此类古树;清代曹雪芹曾在此吟诗作赋,增添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王孫樹</p><p class="ql-block">银杏·银杏科·银杏属·乔木该树由潭柘寺古银杏分枝而得相传潭柘寺古银杏种植于唐贞观年间(627-649).被清乾隆皇帝御笔封为"帝王树故世人称此株银杏为广王孙树:1980年经有缘人移植至方家村.2018年新农村改造过程中移至通惠河畔产业园菩提广场挂牌保护,至今已有40余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