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扬帆远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2186231</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精神与物质同样贫瘠的年代。七十年代初的中国,文化生活像一片封冻的土壤,广播里反复回响着同样的声音,书店里永远摆放着相同的著作。在那样一个书籍比粮食更稀缺的岁月里,父亲床头那只紧锁的樟木箱,成了我心中“天堂图书馆”的隐喻。</p><p class="ql-block">箱子不大,深褐色,黄铜锁扣在幽暗中泛着冷静的光。每当父亲取出钥匙,那串金属碰撞的声音,总让我屏息凝神--仿佛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正在缓缓打开。</p><p class="ql-block">直到那个改变我一生的下午。父亲匆忙外出,钥匙竟遗落在桌上。我心跳如鼓,溜进房间,颤抖着手打开木箱。箱底静静躺着一本用油布仔细包裹的书。揭开最后一层,浅红暗黄封面上,“西行漫记”四个字映入眼中,作者是埃德加·斯诺。出版日期:1960年第一版。</p> <p class="ql-block">我像一名窃取火种的少年,怀揣着这个秘密,蜷在阁楼的角落里,开始了生命中第一次真正的“精神越境”。</p> <p class="ql-block">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人间气息”。书中的毛泽东,不仅是窑洞灯下纵论时局的思想者,也是会在闲谈时大笑、在裤腰里找虱子的普通人。那些“捉虱子”“脱鞋晒太阳”的细节,像温柔的凿子,敲碎了我心中被神化的僵硬塑像。我仿佛看见他嘴角狡黠的笑,听见他带着湖南口音的调侃。我忽然明白,真正的伟大,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扎根于土地、与人民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而周恩来,则在温文尔雅之外,展现出另一种力量。斯诺笔下,他虽体弱,却有“钢铁般的意志”;身处复杂局势如履薄冰,却始终从容不迫。我那时虽不懂何为“政治智慧”,却能感受到一种人格的磁性--那是原则的坚定与处事的柔软完美融合。他让我明白,信仰的坚守,不只有冲锋陷阵,也可以是静水流深的坚韧与智慧。</p><p class="ql-block">最让我感到亲切又震撼的,是朱德总司令。书中说他像个“伙夫头”,面容如老农般黝黑皱褶。他不骑高头大马,却把坐骑让给伤兵;他不讲豪言壮语,只与士兵穿一样的衣、吃一样的饭。那一刻我朦胧地意识到,真正的强大,原来可以是这样的朴实与深沉。</p> <p class="ql-block">还有彭德怀将军,他不仅与士兵同吃同住,更在战场上如狂风般骁勇。斯诺记录了他从旧军人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那些关爱士兵、体恤战马的细节,让一个勇将同时也成为可亲的革命者。</p> <p class="ql-block">而对“长征”的理解,也从此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战略转移”。它化作雪山上保持吹号姿势的冰雕司号员,草地里相互搀扶的年轻战士。那些与我年纪相仿的生命,用青春丈量国家的未来,让“革命”从一个口号,变成心头沉甸甸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斯诺用他客观而饱含温度的笔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核心真相:正是这种为国家求解放、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争幸福的崇高理想,以及为之奋斗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信念,构成了共产党人最强大的精神内核。这种理想信念,让一支装备简陋的队伍,拥有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让一群衣衫褴褛的战士,眼中闪烁着对未来新中国的无限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最根本的转变,是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一个来自完全不同世界的美国记者,用冷静而温暖的笔触告诉我:真相可以有多个棱面。他像举着火把的引路人,带我走出认知的洞穴。合上书页,那份由真实带来的震撼久久不散。我们触摸到的,是一代共产党人滚烫的初心与无悔的信仰。在当今时代,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依然如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信仰的力量,足以改天换地;理想的火光,可以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p> <p class="ql-block">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那个黄昏,我这棵孱弱的芦苇,终于触到了思想的风。我开始明白,真正的信仰,既需要炽热的情感,也需要清醒的理性--它是在认清现实所有艰难后,依然选择相信的勇气。</p><p class="ql-block">暮色四合,我将这本“窃”来的火种重新包好、放回、锁上。但精神的火把,一旦点燃,便再也不会熄灭。</p><p class="ql-block">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价值多元的时代、物质丰裕却精神焦虑的生活,这本书的光芒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个人利益至上的喧嚣中,仍需要集体主义的温暖;在即时满足的诱惑前,仍需要长期主义的坚守。就像书中那些人物,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信仰,就是在平凡中看见伟大,在困顿中依然向前。 </p> <p class="ql-block">那本浅红暗黄色封皮的书,以其炽热的真实,让一个少年在精神的暗处,触摸到了可以照亮一生的理想信念之光。而书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始终是这光芒中最温暖、最恒久的存在。他们让我深信:最坚定的信仰,从来都诞生于最质朴的生活,践行于最平凡的坚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