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从我在初中的物理课上了解到“小孔成像”这一原理开始,对相机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第一次接触和使用相机则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近六十年来拥有的相机达到了两位数。现在虽然相机已经基本尘封,然而对其的兴趣和情感依旧强烈。</p><p class="ql-block"> 当社区告诉我“上海老相机摄影博物馆”就在我们街道的区域内,并有免费参观的机会,当即欣然跟随前往。</p> <p class="ql-block"> “上海老相机摄影博物馆”是2013年4月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非国有博物馆,它的前身是“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原先在浦西的安福路,大概是为了节省场馆租金,2020年搬迁到浦东五星路。</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场馆有四层楼的规模,设四大专题展区:</p><p class="ql-block"> 国外经典相机展区:陈列徕卡、禄莱福莱克斯等古董机型及微型相机、间谍相机,展现1839年达盖尔式相机至胶片时代的技术变迁。</p><p class="ql-block"> 摄影工艺史展区:通过银版、火棉胶等感光材料实物,配合多媒体演示成像原理 。</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产相机展区:展出海鸥4A-109型、凤凰205型、红旗20型等国产机型,其中红旗20相机全球仅存271台。 </p><p class="ql-block"> 传统装配作业线:原版复刻1958年海鸥双反相机生产线,完整呈现铆合、预检、装配等流程。</p> 古典老相机的展位占了两个楼层,几乎包含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相机,琳琅满目,让人眼界大开。 达盖尔式相机是全世界第一种量产的相机(复制品、原物藏于维也纳),1839年法国制造。右下角是该机拍摄的全幅银版照片。 13X18cm顶级专用大幅影室专用相机,记忆中儿时照像馆多用此类相机。 相机配用的定焦镜头。 与前者相比,便携式相机就轻巧多了。 早期的柯达相机。 该相机产于1967年(德国),是当时全世界最著名也是使用最广泛的间谍相机。 双镜头立体相机。 尼康产于1956年的35mm f/3.5立体镜头全套摄影套装。 尼康产于1973年的1200mm f/11超长焦镜头。 德国徕卡、蔡司和日本Mamiya分别为奥运射击选手和警察研制的枪式相机。 <p class="ql-block"> 海鸥4A型双反相机,当时其国内外销量长期稳居全国第一。我首次使用的相机是海鸥4B型双反相机,是向朋友借的。在没有外来品的时代,它无可非议地成为摄影爱好者的首选,紧俏的程度可以用“一机难求”来形容。</p> 海鸥203型120相机,与4型相机同期生产,我曾用过,相比于前者,性能和效果逊色不少。 海鸥DF型电动卷片135单反相机,是当时拍摄135胶卷的国产相机的大哥大。 模仿徕卡M4研制的国产135胶卷高端相机,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生产了六、七年,总量只有数百台。据说主要配备给核心媒体的高级摄影记者,携带此相机者出入重要场所,无需出示证件。 东风相机是以瑞典哈苏500C型相机为蓝本的国产120胶卷高端相机,制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总量不满百台。据说成本高昂、故障频繁。相传江青是为数不多的使用者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相机早已被数码相机所取代,除了收藏之外已经没有任何价值,就连十来年前众人追捧的单反数码相机,除了媒体、广告、影楼等特殊行业之外,也已经鲜有人青睐,手机摄影成了大众的首选。短短几十年其进化和演变速度之快堪称迅猛无常,着实让人唏嘘不已。